【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3 王德威:沈从文的启悟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3 王德威:沈从文的启悟

本课程探讨中国知识分子、文人、艺术家面对历史风暴所作的种种选择。尤其着重革命、启蒙传统之外,「抒情」成为想像与实践现代性的可能与不可能。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第三講

主題:沈從文的啟悟

沈從文是五四以來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的筆下,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美麗、靜謐而又帶點神祕色彩的湘西成了世世代代讀者心目中永恆的原鄉。

然而沈從文的生命其實充滿了歷史所加諸的波折,從1940年代以來,他就面臨著不知如何自我定位的生命危機,在左翼興起的時代之中,他彷彿是一位被歷史所拋下的孤獨者,以至於一度試圖自殺。而在1949年中共建國之後,他基本上便停止了文學的創作,只奉命擔任博物館館員的職務。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是沈從文在生命最後的二十年間寫下的,只是這樣看似與文學創作無關的歷史考據題材,卻被他以一種抒情的姿態來寫作。正如他在1961年的未完稿〈抽象的抒情〉之中所說,即便生命終歸會在歷史時間中被遺忘,人們還是會以各種具體的形式,努力地做出一些微薄的成果,而這正代表了人類試圖與時間抗衡的心志和情懷。

1935年,在魯迅和朱光潛之間有一段關於「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筆戰,朱光潛認為這兩句詩堪稱「靜穆」的代表;而魯迅則認為不應斷章取義,若是放回原本的歷史情境之中,再靜穆的詩人也有其「金剛怒目」的時候。這反映了詩與歷史之間兩種不同的對話的可能性,而這恰恰也可以做為沈從文的註腳──在他看似靜穆的書寫情境之中,如何含藏著來自原鄉楚文化的激情內蘊,同時又如何隱伏了時代的不安動盪。

本次的課程之中,所要談的便是在歷史的風暴之中,沈從文如何以既寧靜而又隱含著激越內蘊的姿態,帶給我們彷彿靈光一現般的啟悟。

參考閱讀:
魯迅:〈「題未定」草〉六、七
朱光潛:〈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沈從文:〈靜〉、《邊城》、《湘行散記》選讀(〈桃源與辰州〉、〈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的水手與一個多情的婦人〉)、〈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抽象的抒情〉、《沈從文家書》選讀(1952年1月25日)、〈抽象的抒情〉、《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序
Stephen Owen, “Omen of the World: Meaning in Chinese Lyric”
David Wang,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prologue, chapter 1,2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