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对列强的逆袭:大沽口之战清军痛打英法联军,伤亡比1:10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大清对列强的逆袭:大沽口之战清军痛打英法联军,伤亡比1:10

咸丰九年(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晚清对列强一次难得的胜利,它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856年,英法分别以“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在1858年5月20日攻占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是京津门户,炮台一下,清军全线溃败,英法联军几乎未遭抵抗就在6天后兵临天津城下,6月22日和6月27日,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并没满足英法胃口,一年后,英法借换约机会再次挑起战争,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由此爆发。

英法联军共计出动11艘舰艇,掩护1160余陆战队登陆,计划迅速夺取炮台后,同上次一样长驱直入。

要知道,在一年多以前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战里,英法联军可是仅仅花了2个多小时就占领炮台,打得清军落花流水,自身只付出10余人阵亡的代价。

孰知战役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从下午3时第一炮打响起激战到第二天午夜,联军付出94人阵亡,369人受伤,舰艇被击沉4艘,重伤5艘,并有2艘被俘虏的巨大代价,结果却是大败亏输,非但没能占领大沽口,反而被在水陆两线都被清军击溃,一路逃到杭州湾,清军则仅有32人伤亡,交换比超过1:10。

战争结果倒了个,清军仿佛列强附体,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成了煨灶猫。

啥原因,让外战外行的清军突然雄起,击败称雄世界的老牌列强。

归结起来有两句话:清朝的重视、英法的轻敌。

清朝的重视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清军脆败,让咸丰皇帝下决心整顿大沽口防务,毕竟京津门户之地能让敌军随心所欲登陆,哪个王朝也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挑选哪位大臣负责是个问题,挑来选去,咸丰把目光落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身上。

为什么选僧格林沁,一是他根正苗红,出生于蒙古科尔沁旗,1825年西封科尔沁札萨克罗郡王爵。大清皇帝既是蒙古大汗,皇室又长期与蒙古通婚,算得上是一家人。

这时清朝的宗室子弟已几乎挑不出什么像样的人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奕山、奕经等让朝廷大失所望,僧格林沁在八旗子弟中已经出类拔萃。

二是即使放到满汉官员里挑,这位亲王也算得上能力出众。僧格林沁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屡立功勋,大败林凤祥、李开芳居功至伟。咸丰四年,僧格林庆已凭军功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赐号“湍多巴图鲁”,威名震于海内。

如此,僧格林沁成为不二人选,履新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全面负责大沽口防务。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