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 |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6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朱子治家格言 |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6集

朱子治家格言 |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6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我們繼續學習《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經文:「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器具質而潔」,我們平常用的器具要保持它的清潔,「質」是樸實、樸質。「瓦缶勝金玉」,就是用泥、瓦製作的器皿也很耐用,不比金玉材質的差。
接著經文講,「飲食約而精」,我們每天的飲食應該簡單一點,容易消化。「精」就是細心調理,如何把食物烹調得有營養,這個很重要。現在各種調味料,工序都很複雜,食物原來的味道都沒有了。其實,健康的飲食只需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
老祖宗告訴我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如今人們的飲食過於複雜,營養過剩,造成身體嚴重的負擔,最後導致病變。
下一句經文是教我們如何吃才健康。「園蔬愈珍饈」,「珍饈」指的是很珍奇的食物,其實自家園子裡種的菜和糧食,既健康又實惠,素食通過合理搭配、細心烹調,也可以非常美味。
接著經文講,「勿營華屋,勿謀良田」。房子實用,能遮蔽風雨就好,不必刻意追求華麗,互相攀比只會讓自己和家庭的負擔壓力愈來愈大。
「勿營華屋」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省思。民國初年,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雲台先生從小在上海長大,目睹了很多原本富可敵國的人是如何走向衰敗的,把這個過程記錄在書中。
民國初年,一位富商擁有三千萬大洋,那時候的一塊大洋,大概值現在的八百元人民幣。然而,在短短幾十年間,他的兒孫把家產全部敗光了,有的人甚至淪為乞丐。
古人講「積財喪道」,在人民有苦難時不施以援手,損害了自己的良心和仁德。所以「捨財作福」,財佈施得財富。與其盲目地「積財」,不如佈施給眼前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懂得回報社會,孩子就會知恩報恩;我們自私自利,孩子也會這樣想、這樣做。所以取之於社會,也要用之於社會。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孩子如果不讀經明理,價值觀就很容易被誤導。我們的成長路上,要感激父母、老師給我們建立的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范仲淹先生在家門前種了兩棵松樹,並在旁邊寫到:「清蔭大庇,期與千年」,期許這兩棵樹的樹蔭可以庇蔭到千年以後的子孫。
范公的孩子很孝順他,在蘇州買了一個園子,希望給父親養老。范公聽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住在這裡的人子孫會非常發達。於是范公將這塊地用來建學校,至今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所以福報從哪裡來?心量大,福就大。范公不僅沒有「營華屋」,還接濟寒門弟子,讓他們能安心讀書,把寶地用作幫國家培養人才,為國效力。
范公也沒有留閒財,他一有餘錢就幫助人。結果到他去世的時候,家裡沒有錢幫他辦後事,還是國家和一些同事出資幫他辦了後事。
范公雖然沒有留下錢財給孩子,但他留下了「義」。范公去世時,義田有一千畝;到清朝的時候,經過子孫的發揚光大,義田達到了四千畝。范公的後世子孫綿延至今還這麼有福報,都是因為范公的家教好,承傳了「義」字。
「勿謀良田」也是告訴我們,不要給孩子謀求肥沃的田地和好的物質。漢朝初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不少,有一百多人封了爵位。幾十年後,史官去查訪這一百多人的家境如何,大部分都沒落了。其中有一戶人家很特別,就是漢初三傑蕭何的後代。
蕭何當時希望劉邦賞賜給他的田地是比較貧瘠的,不要良田。因為他認為田地太好,後人就會租給別人,自己收租,不勞動,日子愈來愈安逸,最後家道就會中落;田地雖然不好,但只要勤勞耕種,就不會餓死。蕭何為子孫考慮得很長遠。
「良田」也泛指好的機遇。即使我們費心鑽營,眼前為子孫謀求到了好的物質和機遇,如果他們自身不勤勞,福報和德行不足,也無法長久保有。
《三字經》中說:「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與其留很多錢財給子孫,不如教孩子明理,有智慧、有道義,他將來決定是有福之人。
老一輩人說:「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不必費心計較给兒孫留多少財富,兒孫自有兒孫的福分,而這個「福」,正是來自我們傳承給下一代的家風、家學和家道。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