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mitabha Buddha Heart Mantra 阿彌陀佛心咒 _ Imee Ooi 黃慧音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The Amitabha Buddha Heart Mantra 阿彌陀佛心咒 _ Imee Ooi 黃慧音

The Amitabha Buddha Heart Mantra by Imee Ooi (阿彌陀佛心咒 _ 主唱黃慧音)

oṃ amideva hrīḥ 嗡阿彌爹哇 舍

根據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阿彌陀佛,即無量光佛(梵文:अमिताभ,Amitābha;藏文:འོད་དཔག་མེད།,藏语拼音:Ö-bag-mê,威利:'od dpag med,又譯月巴墨佛),另一名號為無量壽佛(梵文:अमितायूस्,Amitāyus;藏文:ཚེ་དཔག་མེད་,藏语拼音:Cê-bag-mê,威利:tshe dpag med),又稱為無量佛、無量清淨佛、彌陀佛、甘露王如来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但因為淨土宗的影響,在唐朝之後,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後期的中國佛教徒,多以藥師如來主消災延壽、阿彌陀佛主往生事。

名號釋義
在梵語中,無量光(अमिताभ,Amitābha)與無量壽(अमितायूस्,Amitāyus)都來自同一個字根 अमिता(Amita,音譯阿彌陀)。अमिता(Amita)來自梵文動詞字根मा(mā-,源自原始印歐字根 *meh₁-,意為「測量」),mā的過去分詞形態 mita(弥陀),加上否定詞頭अ(a-,阿),意為「無量、無法測量」。後綴 ābha 是「光」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光」,音译阿弥陀婆或阿弥多婆。另一個梵文名 Amitāyus,後綴 āyus 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音译阿弥陀庾斯。
巴利文三藏中未記載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將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也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最通行的說法。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Amitābha,單數主格為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Amitāyus)”這兩個名字,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阿彌陀經》與藏傳《無量壽經》皆和玄奘譯本相同,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相好,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被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為無量光佛(Amitābha)。宋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哆」。阿彌唎哆,梵語amṛta,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因無量壽佛,梵音與「阿彌唎哆」相近,且壽命無量,因此又有甘露王的稱號 。
其他翻譯還有: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甘露王如來、無量佛、無量壽佛、阿彌多廋、無量光佛、阿彌多婆、阿彌嚲皤、阿彌陀婆、無量清淨佛、月巴墨佛、無極尊。
在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其實也有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兩種不同譯法,與漢傳佛教相同,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為無量明佛。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明朝净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

阿彌陀佛經典
最早傳入中國的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為《般舟三昧經》,由支婁迦讖於東漢時漢靈帝光和二年翻譯。該經描述了通過觀想或念誦佛名,而使十方諸佛特別是阿彌陀佛現前的法門要義。
《阿彌陀經》由鳩摩羅什翻譯。該經用簡潔華麗的筆法描繪淨土世界的清淨莊嚴,並有持名念佛的法門。現存唐玄奘的重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與《阿彌陀經》類似的短篇佛經尚有《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簡稱《鼓音聲經》,譯者不詳。該經也是釋迦解說阿彌陀佛功德之作,但有兩點特色:一為經中記載的阿彌陀佛父母之名;二為經內含的“鼓音聲王大陀羅尼”。 《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系劉宋畺良耶舍譯。此經目的在於指導淨土修行者對極樂世界進行觀想,其中十六種觀門中的最後三種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狀況。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主經,介紹阿彌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許的本願。該經有眾多譯本,現存的有東漢、孫吳、曹魏、唐朝、宋朝譯出的五種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譯本被明代的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則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流傳較廣。而不同時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嘗試把這幾個譯本會集起來,形成一綜合的會集本。現代較流行的會集本是民國夏蓮居所撰,得到淨空法師的推崇而傳播。
密教的《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無量壽如來十甘露真言》等法門。而單純的密經裡,阿彌陀佛也時常佔有重要的位置,作為蓮花部的部祖,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顯現。因此,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結合在一起。

本生因緣
多部經典記載了阿彌陀佛的不同本生因緣
《妙法蓮華經》: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因修行《妙法蓮華經》而成就。
《悲華經》:阿彌陀佛過去世中,出生在刪提嵐國土,名為無諍念王,因其大臣寶海的勸告,隨寶藏如來修行,又名無量淨。他生有千子,其長子不眴後來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則成為大勢至菩薩,其後諸子為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其大臣寶海即為釋迦牟尼佛的前世。
《觀佛三昧海經》:在過去世中,在空王佛門下有四個比丘,阿彌陀佛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門而成就。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出生於清泰國土,為轉輪聖王月上之子,其母為殊勝妙顏,其子為月明。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在離垢〔火僉〕成就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在世時,阿彌陀佛的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名叫為法比丘。法比丘一心宣揚空法,毀謗淨命比丘,最後墮入地獄。因此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而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薩經》:阿隬陀佛為大轉輪王持火之子,名為不思議勝功德,他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因修持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
《覺智方廣經》:釋迦牟尼曾對大目犍連說,在過去世,名稱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
《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是妙喜國的國王——世饒王。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欲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再說還有輪迴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世界里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欲、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既我們的生存環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淨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從此他發下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要知道他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比擬的,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經過數劫的努力,他的無邊願力終於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從此成為了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讚譽的阿彌陀佛。眾生通過念佛一心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能夠聽受佛法,而且壽命無有窮盡,還可以知道各處其他眾生的心念和命運,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

念佛往生極樂國土
佛教淨土宗或稱顯教信眾均認為,念佛成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阿彌陀佛手持蓮台,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清淨大海眾菩薩會接引十方念佛眾生。釋迦牟尼佛曾多次宣講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推薦人們到只有歡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去生活,其要求就是信、願、行(念佛)具足,這是不分利根、鈍根,人人都可以修學、都可以成就的法門。 [24]如果在“信、願、行”外修持三福、具足眾戒、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還要更高。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嘆阿彌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彌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加以護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現前、將來,必定能夠成佛,這是阿彌陀佛成佛前發的大願之一。所以,念阿彌陀佛修持佛法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無量壽經》)。今生能夠接觸到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劫來積累善根、福德、因緣的結果。十方諸佛與大菩薩都發願要幫助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眾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後,得佛智慧,還可以任意到各個佛國,幫助、救度無邊眾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阿彌陀經》)”
華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後將繼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門即是在中國佛教流傳悠遠的淨土宗。五代永明延壽大師,據說曾作四料簡來宣揚淨土信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關於阿彌陀佛的主要經典,包括《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等。民國範古農居士(1881—1951)曾羅搜經典中有關阿彌陀佛或極樂世界等關鍵字,並將該經文段句編著成《阿彌陀佛聖典》。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