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臺歷史記憶庫】情的滋味-張裕年伯伯訪談完整版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遷臺歷史記憶庫】情的滋味-張裕年伯伯訪談完整版

人生到底,終究是情滋味最繞人心懷!
90歲張裕年伯伯,山東省莒縣人,17歲時和父親、哥哥在兵荒馬亂的1949年,隨軍隊一路顛沛來到臺灣。當他隨部隊下船,站上高雄碼頭,心頭的念想竟是這樣的疑問:「我真能在這裡活下來嗎?」站在碎石子路上頂著熾陽,連自己的影子都見不到,這位打從北方來的少年,在那當下,對自己的人生根本不敢有任何想像。
然而,70多個年頭過去了,少年郎現在成了老伯伯,他在臺灣安了家、立了業。19歲海軍退役後,他到染織廠上班,月薪是180塊臺幣,那是1塊美金對42塊新臺幣的年代,算是待遇不錯的工作。
後來成婚,為了養家,張裕年和本省籍太太,兩人在新北市中和市場租了一個小攤子賣起水餃,他白天在工廠上班,下班後就負責拌料,夫婦倆齊心打拼。來臺26年後,他們在中和買下店面,開了自己的餃子館。直到民國87年,太太累了,為了讓太太好好休息,他二話不說,就收起餃子館,正式退休。
我們問張伯伯,人生走到90了,什麼樣的滋味最讓他動心弦?伯伯說,當然是太太的溫柔陪伴,他認為,人與人之間若能彼此體貼,沒有什麼檻是過不去的,他舉倆人剛結婚為例,第一年山東話和臺語,雞同鴨講,但到了第二年,「我講的,她可以懂了,她講的,我也懂了。」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發現,心意的溫柔果真有它跨越藩籬的神奇魔力!聽完了伯伯在臺灣結出幸福果實的點滴耕耘,我們倒帶一下伯伯人生,一起來聽聽一段讓他至今還會想念的回憶…(轉載自【遷臺歷史記憶庫】)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