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依經求藥 與子令服 - 20231103 第1538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依經求藥 與子令服 - 20231103 第1538集

00:00 依經求藥 與子令服
01:00 ⊙隨業生欲界,憂苦違意多,不生厭離、貪恚愚癡,名苦惱。生死煩惱海之法,總為苦我惱我者,無一安穩息苦處;醫王曉了諸病相,善治時世施妙藥。

用心啊!「隨業生欲界,憂苦違意多,不生厭離」。用心來體會,眾生無奈,很無奈,由不得自己。我們生在欲界裡面,有欲就有所追求,那就是六根、六塵貪愛,就產生了「十二因緣」,就這樣苦啊,輪迴不斷。這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因緣法,十二因緣由一念無明開始;這念的無明就是來自於這個欲,欲界。

欲界,我們每一天面對著外面的境界,凡夫在這個欲的境界中,很容易起心動念;起一念心,緣那個境界,那就是產生去追求、貪念。這樣開始,讓我們一輩子沒有停歇,煩惱無明造作種種業,這樣我們就一直一直循環了。這輩子是這樣在循環,一直到最後的一天,人生最後一天,什麼都沒有帶去,唯有就是這個業的種子再帶去,這個無明種子帶去了。

一直到再生人間,開始接觸人間,又是在這個欲之中,同樣再一輩子糊里糊塗,還是再煩惱、無明、業力,又是再一輩子,來來回回,這就是憂苦,由不得自己。但是在這欲界之中,所追求有滿足過嗎?從來不曾滿足過,一輩子,沒有的時候,很認真,要追求、追求;追求到有了,滿足了嗎?還沒有,因為還不夠,所以還要再向前追求。

這種追求、追求永遠不夠,現在的人不就是這樣呢?滿足了你在哪一個國家的企業成功,滿足了沒有?還沒有,因為有這個企業,所以還有國際的因緣,他就是國際的就又再牽去了。兩個國家足夠,三個國家足夠嗎?這種永遠不夠,那種欲的因緣,就是這樣一直牽、一直拖去,這永遠就是不夠。

是不是樣樣順適呢?也不一定,將要成立的過程總是很辛苦;成立之後,什麼人去照顧?心會不會安?這就這樣一直一直,所以難免煩惱,加一個地方、加一個連鎖。那個「鎖」就一直拖、一直緊,一直大串,一連串這樣一直拖去。這就是「違意」,無法能夠很順、滿足了、歡喜了,停下來,還沒有,還不夠、不夠,這叫做「違意」。

所以,「不生厭離」。已經這麼辛苦了,還是一樣這樣,人生的目標不知道,只是知道就是有錢可賺,有企業、有名,能夠再開闊,他就是這樣一直去,所以「貪恚愚癡」。這種的人就是貪,不順意的事情一到的時候,那個心很不平靜,發脾氣、煩惱、困擾等等等等,就像這樣,這是愚癡。

所以,名為「苦惱」。只是為了貪無厭,而賺很多錢又是要做什麼呢?自己很勞碌沒有享受到,家庭的人有跟著他享受嗎?物質上的享受,心靈上總是很空虛,家庭的人也不會滿足。而有做到好事嗎?「沒有時間!我很忙,做,加減做一點,等到讓我發心,錢賺足夠,我會做很多。因為小的不夠看,那太少了,我若要做,做很多。」就像這樣一直拖,好事,善的不想要做、大的又是不捨,沒空、沒機會,像這樣就是一直遠離了,遠離了有益人群的事業。

雖然美其名說,讓很多人有工作的機會,但是在上班工作的人,也沒有感恩,哦,很辛苦!所以這勞資問題也很大,在對立。這種人間造成了,以「利」成為「害」,而沒有什麼樣的益處,所以這就是苦惱,造成了人間,直接、間接的煩惱苦惱。一直一輩子逃不過的是,生死煩惱海,所造作的,都是人間這樣的人間法,是這樣勞勞碌碌,一輩子永遠不滿足,這個煩惱。

歲月同樣這樣在過,人也是這樣在老,最後還是逃不過,生、老、病、死。這種老、病、死,甚至生命無常,不一定經過如何的病,也不一定經過如何的老,總是無常。人生沒有警覺,一直沉淪在生死煩惱海,這個造作法,惡法,缺少善法,所造作,滿腦海中都是要賺錢、要計較,煩惱很多。這一輩子,就是在生死煩惱海的法之中,沒有利益眾生的法,全都是想要貪為己有的方法。

所以苦不堪,而不覺知一輩子這樣過,又是帶著由不得自己,那個無明的識,又是又來生來世去了。要生在哪一道都不知道,富有人家或者是貧窮,或者是苦難的國家?都不知道,隨業這樣去了。這就是生命,一生中在這個「貪恚愚癡」苦惱中,在生死煩惱海之中,這樣一輩子過去了;無常來了,無明業力牽去了,就成為來世。這下輩子在哪裡?沒有人知道。

所以,「總為苦我惱我」。這下輩子一去,可能我會很苦,是要受的地獄苦呢?或者是人生貧窮災難多的苦呢?或者是家屬緣違逆的苦呢?都不知道,未來總是為苦,苦我。「唉呀,我苦啊!」或者是「惱我」,「我很煩惱啊!」這些事情來世可能隨著我的身,就是「苦我惱我者」。

「無一安穩息苦處」。可能這些苦惱的事情,我來世找不到一個地方,讓我避離苦惱的地方。我這輩子若沒有好好,好好覺悟,若不懂得要好好調理現在,那就不知道未來的人生了。所以,世間有了佛出現在人間,佛陀那就是「醫王曉了諸病相,善治時世施妙藥」。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大醫王他不只是曉了眾生,這個身體的病痛,他更了解普天之下,「時」,這個時代、未來的時代,又再又再未來、未來,長久的時代,就像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古印度,現在的尼泊爾,那個時代人類少,生活簡單,但是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觀念的不平等。

那個時代的悉達多太子,他就看到這生命強者欺弱,弱的肉是強的在吃,覺得生命怎麼這樣互相在爭端?這強和弱的不平等。人心的地位貧富、貴賤,怎麼會差那麼多?人生的苦,是那麼的苦難偏多,富有的人難道有什麼樣的快樂?徹底來,最後還不是老、病、死嗎?

這些人生的大道理,他一直覺得,這不是人生要追求的,應該要追求的,就是生命觀念那個奧妙的點,到底人類為什麼來?為什麼生活?是什麼樣的關係有這樣兩極化,因為這樣去探討真理,對時、空、人間,就是天地、人間去探討。他深心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人與物的關係,這個「世」,空間與時間的關係,他完全透徹了解,才會說從那個時代是那麼單純,空氣那麼的清新,生靈各有境界。

那時候,豬有豬的環境,狗有狗的環境,其他的昆蟲,都有牠各個不同生命體的環境,但是,佛陀他就開始,推測到未來時世,就是天地宇宙,未來的時間形成的大空間,會成什麼樣的生態,他已經知道了。這個世間五濁惡世,就是濁氣重重。生,生得辛苦,求生艱難、求死不得,這個世間境界;這個空間,各種生物體都已經受凌遲,一直到了最後被人,隨人的宰殺,多數的生物體就是這樣。

人呢?也是苦還是存在,同樣富有富的苦,貧有貧的苦,健康有健康的苦,病痛有病痛的苦,貧富貴賤生態都是不同。這用什麼方法來改變呢?唯有觀念,觀念若能夠入這個法,去體會到那個真理,接受在每一個人的心;觀念中有法,自然他對這個生態,心就和平相處。

生物,包括人物與動物之間和平了,自然人物、動物和平,怎麼會說人物不能和平相處呢?這一定,一定是和平相處,自然這個空間、時間,人人有那個順序、次序,安心樂道,就沒有貪。那個貪念一直無止境,對間接、直接,有形、無形的破壞,這都是一念貪開始。所以有形、無形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相爭、相鬥,那樣家庭、社會、人間,要如何能夠平安呢?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體會我們這人生,只是那個業力來誘引我們,讓我們由不得自己,一輩子一直苦惱,憂悲、苦惱,這種苦我、惱我,「這樣,我很擔憂,我很苦」,到底哪一個人,能夠很快樂、很自在呢?這就是我們的一輩子,真正無法自己,由不得自己,真的是苦不堪。

唯有大醫王,「曉了病相」,能夠知道時機,能夠知道世間的生態,用他的法,我們用在生活中,來對治這種讓我們苦惱的緣由,我們要很用心。

世間充滿了病,心理的病、社會的病,整個世界的病態都一直產生,這是整個就是眾生有病了。那就是譬喻,譬喻這位長者他懂藥理,也懂生理、病理,全都清楚,離開了這個家庭到遠方去。這個大家庭的孩子,就誤「飲他毒藥」,就開始漸漸中毒了,不就是與我們眾生一樣呢!久來了,離開了正法,趣向了邪知、邪見、邪法,就是這樣追求、追求,追求自己的利益,名利、地位一直在追求,以為這樣是光榮的,所以一直迷下去。

惹得全身、心就是苦、就是煩惱,到了最後,就是迷亂、悶絕,這就是我們過去在形容,經文之中所說。這因為父親遠離這個家庭,到其他的地方,終於父親又再其他緣結束,回來了,「遙見其父」,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27:14 ⊙「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些孩子,家裡面的孩子已經病很深入了、很痛苦了;還未失心的人看到父親回來,歡喜了,「遙見其父皆大歡喜」,遠遠看到,就歡喜了。到達了,趕緊「拜跪問訊」,而且「善安穩歸」,來問候父親:「一路辛苦了,回來了,這樣大家歡喜了。我們大家倒是這段時間,我們愚癡了,向父親表示懺悔,愚癡、無智。」所以,「誤服毒藥」,就是去吃到其他的毒藥了,慢慢中毒了。

所以,父親回來了,「請父親趕緊來救我們」。所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現在要求救命了,「求父親來救命了」。這就是雖然中毒,但是還未失心,知道父親回來了,是治病的機會,懂得要求父親來為他們開藥,來救我們的病,能夠再延續生命下去。這是中毒沒那麼深,才懂得求父親來救命。下面這段經文又這樣說,經文裡面說:

29:56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父親看到孩子真的是中毒了。這就譬喻佛來人間,就是看眾生在這個三界中,已經受很多苦,不忍心。

30:54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佛見眾生於三界中,受如是等種種苦。

這是佛,釋迦佛,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娑婆世界的教主,已經長長久久了,無數劫來來回回人間,在此界他方,度化眾生,但是這樣度化彼方,就是再來此方,在這個地方發現到這些人,真的是很辛苦。

因為眾生剛強,亂,心亂了,所以就要他一直向外追求,不懂得要真實的道理,這樣循循服膺,總是這樣不能將法,真的是定法受持,心無定向,所以一直沉迷在這樣混亂的迷茫大海中。這就是佛看到眾生芸芸,很不忍心,因為這樣「依諸經方,求好藥草」。

33:00 ⊙依諸經方,求好藥草:隨諸佛所行方便,故云:依諸經方。探察其病根源,如理調伏,名求好藥草。依經求藥,喻觀機施教。

佛看到眾生還是不忍心,要設法,用種種方法,所以就像醫生,他就要趕緊找方法,找藥,什麼藥對什麼病。所以,「依諸經方,求好藥草」,就是找藥來對治,那就像「諸佛所行方便」。諸佛,佛佛道同,要對治眾生一定就要隨機逗教,這就是要用方便,用方便法去施教,所以叫做「依諸經方」。

要去用這些藥之前,就要先「探察其病根源」。要去了解,他病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病?他是什麼樣的根機?要使用什麼樣的方法?同樣的道理,應病下藥,所以是「如理調伏」。是這樣的根機,就用這樣的道理來調教他,這叫做「求好藥草」,這就是要很用方便法,這是諸佛的教法。所以,「依經求藥」,譬喻「觀機施教」。

要用什麼藥,藥也不能很苦,就要再設法,「色香美味皆悉具足」。這種藥,要再讓他看起來歡喜接受,吃起來不覺得很苦,聞起來又是很香,就要用這樣,才可以讓這些孩子,這樣歡喜來服用。佛陀也要這樣,用種種方法才能夠讓眾生接受。所以,「行色道香法音美味」。

36:33 ⊙色香美味皆悉具足:行色道香法音美味,藥料盡足,色香味並美之好藥,喻唯一大乘妙法。

色就是道,開一條路,告訴你這條路的風光不錯,去走。香呢?這條道路所種的樹木、花草,都很有香氣。這條路走去很寧靜,有蟲鳴、鳥叫,大自然的聲音很好,誘引他走這條路,向這個道走,這叫做「行色道香法音美味」,讓他願意聽這樣大自然之聲,這個大自然就是法音。這「美味」,讓他接受到很歡喜,從內心很願意接受。

40:30 ⊙色喻戒,戒防身口,事相麤顯故。香喻定,功德妙香,薰一切故。味喻慧,能得理味故。解脫、解脫知見,入五分法,皆悉具足。

47:36 ⊙擣篩和合與子令服: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催服剛暴,名為擣篩。

49:42 ⊙依經求藥,喻觀機施教。色香味並美之好藥,喻唯一大乘妙法。擣篩和合與子令服,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

51:36 ⊙令眾由信起解,由解起行,由行取證以斷諸苦。此為應機說法喻。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3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