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消除妄想分別執著,清淨六根,廣修眾善,證果證道,脫離輪迴!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淨空法師:消除妄想分別執著,清淨六根,廣修眾善,證果證道,脫離輪迴!

切勿縱貪瞋痴,行殺盜淫!

殺害眾生,造諸惡業,如是等人,來此受苦,後面的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殺害眾生,特別是小動物,尤其是常常騷擾我們的,像蒼蠅、蚊蟲、螞蟻、跳蚤這一類的眾生,不學佛的人就不必說,學佛的人也在所不免,有意無意的就傷害這些眾生。這是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不殺生從哪裡做起?要從這些地方做起,這些小動物來騷擾我們,我們要有耐心,要能夠忍受。自古以來,真正修行的大德,受到這些騷擾,他不會怨恨這些小動物,他反過來生慚愧心。世出世間法總離不開因果,為什麼有些人,這些小動物不去騷擾他,而來騷擾我們?決定有前因,我們過去曾經也變過螞蟻、蚊蟲、蒼蠅,也騷擾別人,今天我們的身轉換過來了。所以這因果裡頭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無量劫來的業緣,不外乎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四種緣,有的時候見都見不到,也有的時候見如不見,這種情形,事實真相,我想我們每個同修都能體會到,只是體會得不夠深刻。不夠深刻的原因,是對於經教涉入不夠深度。佛經教給我們深解義趣,如果我們有深度的契入,你自然就明瞭。然後在這個世間你的心就平淡,順境不起貪心,逆境絕不嫌惡,善人、惡人一律平等看待,心就平,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修行在哪裡修?也就在這些地方修。修行不僅限於讀經,念佛也不僅限於持名,哪一門都含攝一切法門,很少人懂這個道理,能夠做到的更少!佛經上告訴我們,真正通達做到,這法身大士,權教菩薩、二乘聖者通達還做不到。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華嚴經》上講得最透徹、最明白。往年弘一大師教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學佛應當從《華嚴疏鈔》下手,很有道理。通達《華嚴》的理論、方法、境界,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皆是圓頓大法,都能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提升到殊勝的境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是佛華嚴的生活。所以古大德稱這部經叫根本法輪,非常有道理! 末後這一句是造諸惡業,惡業無量無邊,菩薩的標準,凡是與性德相違背的皆是惡業。我們世間人認為是善法,菩薩看到是惡法,為什麼?不出六道輪迴,六道裡面三善道享福,不是真善,福享盡了還要墮落。不但六道裡面沒有真正的善法,四聖法界也不是真善。真善決定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真善,永遠不退轉,這是真善。這一段文做了兩句總結,「作惡之人定入地獄」,這個語氣非常肯定,一絲毫猶豫都沒有,決定墮地獄。末後勸我們,「剎那住世,便當力行仁慈」,這個住世就是你有幸在十法界裡面得人身。得人身,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人的壽命不長,唐朝杜甫講過「人生七十古來稀」,唐人說的。也許大家認為現在醫藥發達,人的壽命長了。不見得!如果說醫藥發達,人的壽命可以延長,因果定律不就推翻了嗎?壽命長別有原因,這一點我們要懂得。但是如果就全球人民平均壽命來說,不到七十歲,佛法講的是平均壽命。個別壽命有長的,過去生中修的,業因果報各個不相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深信不疑。所以住世的時間不長。但是佛法裡面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長壽絕不是求醫藥,絕不是求保養,那個沒有辦法改變命運的。怎樣求長壽?改變我們的業因。你們在《了凡四訓》裡面讀到,了凡先生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活了七十多歲,說明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要想求什麼樣的果報,要造什麼樣的業因,因果一定是相應的。 所以佛菩薩在這裡勸我們,我們住世的時間短,明白這些道理,要「力行仁慈,廣修眾善,消除三障,清淨六根,念佛持齋,參禪學道,高超三界,迥脫四生」,勸我們幹這些事情。開始學的時候是很勉強的做,做了幾年之後漸漸習慣了。我是個凡夫身,業障習氣很重,可是我真是像章嘉大師講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佛菩薩給我受種種折磨,我因為相信老師的話,這些折磨都是佛菩薩的照顧。讓我修布施,為什麼?人家一定要,你不給不行,好了,就學布施!慢慢學,學了多少年,慢慢就自然了。忍辱,人家欺負你、侮辱你、折磨你,忍受,從忍辱逐漸心就平了,心就定了。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心清淨、心定,智慧就開了。所以所有折磨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我心目當中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沒有這些人為難,我怎麼能成就?六波羅蜜是這樣修成功的。哪有說這六波羅蜜是在一帆風順當中修成功的?沒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成佛還要經過許多的磨難,八相成道裡頭降魔。降魔,給諸位說,不是在那一段時期,從他出生到示現成道,幾十年當中,天天都在降魔,天天都有魔障;換句話說,你要禁得起考驗,你才能有成就。 人決定要有愛心,我們現在讀大乘經,大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諸佛如來是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自己的身相,法身大士沒有身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他的身相,叫法身。他所現的報身,報身是智慧,智慧也沒有形相。報身是般若,法身是理體,應化身是解脫,解脫就是自在,大自在。為什麼應化身叫做解脫?這是對眾生講的,眾生的身體業報身不自在,被煩惱所纏縛,被生死所限制。佛示現種種身相,隨類現身,所現的身沒有煩惱,煩惱解除了,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叫脫,沒有煩惱叫解。佛菩薩所現的身跟我們不一樣。這個解脫通常講法身大士,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見思煩惱解除了,塵沙煩惱也解除了,無明煩惱也破一分了。所以這是諸佛菩薩的應化身,跟我們凡夫的身不一樣。 佛教我們要有真誠的愛心、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不分邪正、不分善惡、不分利害,一律平等的愛護。我們在前面講的,純一善心,純一善意,純一善行,純善。但是邪正、是非、善惡,依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眾生造善得善果,知道一切眾生作惡要受惡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的觀照。照得清楚,心裡決定沒有動心,沒有起心動念,也就是沒有好惡。不是說善的我們就喜歡他,惡的就嫌棄他,沒有,不起心、不動念是說這樁事情。就是心裡純善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也不善,善惡二邊都離開了,邪正二邊都離開了,利害二邊都離開了,那才叫真善。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這才叫廣修眾善。 消除三障,三障自然就除了,沒有這個功夫,三障太難。三障是指的惑業苦,也可以說我們現在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清淨六根,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的不染,接觸,清楚、明瞭,是般若的觀照,一塵不染是甚深禪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清淨六根,這就是都攝六根。念佛持齋,齋它的本意是身心清淨,現在在習俗裡面,持齋一般人都把素食當作持齋,也行,素食是持齋的一部分。參禪學道,參,不用意識才叫參,用意識心就不叫參,你看宗門裡面講「離心意識參」。心意識是八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阿賴耶是落印象。離心意識就是說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落印象,這叫參。 禪是什麼?禪是佛心,戒是佛行,教是佛的言語,而這一句佛號全部統攝,這歸到念佛法門。所以這個文字好,前面念佛持齋、參禪學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就是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跟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展開來,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佛法,沒有一法能夠超出念佛法門。高超三界,迥脫四生,不但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胎卵濕化四生都永遠擺脫掉,不生不滅。這是佛在此地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我們要真正在日常生活當中歷事鍊心,要禁得起考驗,禁得起磨鍊,鍊到爐火純青就契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才是自己本來面目,是自己本來的生活環境,真正回頭了,真正回家了。六道是在外頭流浪,十法界還是在外頭流浪,入一真法界這回家了,這才得到真正的安穩。要「力行仁慈,廣修眾善,消除三障,清淨六根,念佛持齋,參禪學道,高超三界,迥脫四生」,這幾句話,可以說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都說出來了。接著佛又教導我們,「切勿縱貪瞋痴,行殺盜淫」。切勿兩個字,非常肯定,非常懇切,千萬不能造。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諸佛菩薩已經斷貪瞋痴,決定沒有殺盜淫的行為;不但沒有這個行為,念頭都沒有,這是聖人。凡夫貪瞋痴、殺盜淫的念頭從來沒有斷過,只是沒有外緣,它不起現行;一遇到外緣,它立刻就起現行,這是凡夫修行不能證果、不能開悟的原因。我們學佛的同修,有不少人常常跟我談起,怎樣才能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契入是證得。怎麼樣才能契入?必須開解,解才能契入。解跟行是一樁事情,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就契入了。如果我們單單照佛所講的這些儀規去行,不能夠深解義趣,還是不能夠契入境界,這個一定要懂。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玄義裡頭說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不能成就。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功夫得力的人,一定是解行並重,定慧等學,慧是解,定是行。這個地方的兩句,勿縱貪瞋痴是屬於解門,勿造殺盜淫是屬於行門。有行無解,那個行是勉強的,不能夠達到法爾自然的境界;有解無行,那個解決定不透徹,總不免產生偏見、陋執,陋是淺陋。所以這兩句話重要。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不要看其他地方,專看我們佛門,我們自己這個道場,圍繞周邊這些同參道友,幾個人能夠息滅貪瞋痴?幾個人能夠不造殺盜淫?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我們這些錯誤的念頭、習氣還沒有真正的放下,對我們的解行決定產生障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根性有利根、有鈍根,有所謂上中下三根。三根從哪裡來的?我們是屬於哪一種根性?老實說,三根不是一定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你肯放下,你就是上根;能放下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不能放下,你就是中根;完全不能放下,你就是下根。哪有一定?完全在自己。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統統放下了,那你就是上上根。由此可知,根性與讀誦、聞教有很密切的關係。大乘經讀得多、聽得多,容易覺悟;換句話說,把我們從下根提升到中根,從中根提升到上根。祖師大德教給我們讀誦,要懂得隨文入觀,隨著經典的文字,隨著世尊所說的一切法,自己不知不覺的就入了境界,這是入觀。用現代的話來說,不知不覺就把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轉變了,這就是隨文入觀。讀久了,讀多了,聽多了,這就是講薰修的力量。薰修力量最顯著的是為人演說,這個力量很大,效果非常殊勝;為別人講一遍,比自己讀十遍,印象都要深刻。所以諸佛菩薩四無礙辯有樂說無礙辯,歡喜講。諸佛菩薩無非都是給我們做修學榜樣,我們也要學到歡喜講,才會有進步。歡喜問,別人不問我們,我們反過來問他,對於自己智慧、見解都會增長。智慧真正長一分,你對於世緣,包括佛緣,你自自然然會放下一分。跟諸位說,世緣沾不得,佛緣也沾不得。你們也曾經聽過禪宗所講,念佛一聲,漱口三天都漱不乾淨。那是表法,做給我們看的,告訴我們,高級的佛法是世法、佛法都不沾染。世法、佛法要不要離開?不需要。為什麼?沒有障礙,你離開也錯了,執著錯了,離開也錯。離開怎麼?你也起心動念了。決定要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法法爾如是。我們講放下,放下是兩邊都要放下,有邊要放下,空的那邊也要放下;執著要放下,不執著也要放下;分別要放下,不分別還是要放下,那叫真的放下了。放下執著,一切都不執著了,你執著一個「一切都不執著」,你還是沒有放下。所謂「二邊放下,中道不存」,你才能入佛的境界。我們現在學經教的同學,對於這些道理一定要知道,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不但在經教上你懂得隨文入觀,要把在經教裡面所學到的,在生活上隨事入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事事物物,你都能用智慧觀察。用智慧觀察這些現相是什麼?總而言之,這些現相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在現實生活裡面去觀,不是打妄想,不是在那想這是夢幻泡影,不是的。不用想,觀是不用心意識,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這樣觀察。時時能提得起《金剛經》上這四句偈的原則,對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境界,然後你得到的總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的心自然清淨,自然就放下了,不會再染著,你的智慧會開。你要認為這些事事物物都是真的,都是實在有的,你就錯了。不但你開不了智慧,你決定還是造殺盜淫,還是起貪瞋痴,還要造這個惡業,造惡業就決定要受惡報。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三途地獄也是自己變現的,離開自己的心識,決定沒有一法可得;不離開自己的心識,雖然現一切法,這一切法也不可得。世法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大般若經》上,不可得這三個字說了幾千遍,我們要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去勘驗、去證實,那就叫證果,就叫證道。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