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用藥安治 時世痼疾 - 20231107 第1540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用藥安治 時世痼疾 - 20231107 第1540集

00:00 用藥安治 時世痼疾
01:00 ⊙大醫王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發起,當作方法療治之。治病之法有多途,舉要言之防與治,用藥安治時世病。

要用心了。「大醫王治病方法」,我們最近一直說,時世人間多病了,現在人病,現在科技發達了,醫療進步,但是也需要,需要良醫用真誠愛心,詳細地診斷、檢查、對病下藥。這個過程,都是要用那片真誠的心,用很精純的醫療技術,這是一定的。

若是時代空間,山河大地,在這個大時代、大空間裡病了,這大宇宙間、空間中有病,要怎麼辦呢?這四大不調就是大空間的病。但是,是如何形成?山河大地,大自然境界怎麼會病呢?追究它的起源道理,就要智慧覺悟者,才有辦法去追究、去診斷,為什麼有這樣,這麼大、這麼大,大宇宙間的不調和?

就像一個人的身體,「四大不調」才會有病;水大不調,那就是在血液的不調和;以及大小便利,這都是水性,若是地大不調,就像我們的筋肉、骨骼,這全都是硬體,那都是叫做大地;風大不調,就是我們呼吸間,這就是「四大」,四大不調在小乾坤。

大乾坤的「四大不調」,也是一樣,空氣就像我們的呼吸,山河大地就是我們的骨骼、肌肉等等。「水大」呢?就是我們血液的循環、大小便利,這全都,全都要很順暢。所以,呼吸重要,當然這時候就說:「呼吸道受感染了。」是什麼感染?空氣污染了。是啊,空氣也會受污染。這氣候、空氣,為什麼空氣會污染,這麼自然怎麼會有污染呢?就是人。

現在人口多,長久、長久已經是幾萬年的累積了,一直一直來,人口一直增加。現在的地球上面是幾十億,不是幾億而已。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人呼吸,大地的生命體很多,這也是污染源之一。加上了人的欲念,不斷開發,就惹成了空氣污染。這就要經過很多人再去探討,現在愈來愈了解了,這時世的病。

所以,大醫王不只是,只對人體診斷,也還有不是名稱大醫生,但是他對於這個世間、時世很用心在探討;部分、部分,各的各科技都不同,所學不同。他們探討研究出來,各方面這樣將它會合起來,就是「四大」。地有地質的學家,空氣有空氣的探討、探源者等等。這大地種種的物,生化、物理等等就有不同,對人類、人體,對空氣等等,這全都是分科別門,各人去做各人的研究。

會合起來,體會到「整合」,其實這些「整合」的道理,在二千多年前的佛陀,就已經說了,「五濁惡世」,這個濁氣。現在的科技來診斷它,佛陀當時就說「五濁」,從五種的因素來說,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劫濁。

這五種在這「劫濁」的時代,「劫」就是長時間,長時間的時代所累積的,是這麼多的生命體,「眾生濁」,這麼多的生命體在這個地球上,除了現在的人口數、現在的動物數,這是「眾生濁」;「眾生濁」不調和,不能調和啊!人與人之間相爭奪,人與動物之間強食弱,這(些)等等,生物界互相這樣的傷害,這都叫做「眾生濁」。這眾生的濁氣就造成煩惱。

因為大家欲念一起,所以就有你、我相爭鬥,煩惱不斷產生。有了煩惱產生了,自然就有這個意見分歧;意見分歧,各人各人的意見,造成了不一樣的爭端,就是這樣變成了人禍叢生,對人命有威脅,那就是「命濁」了。

所以「命濁」也好、「見濁」也好,「眾生濁」、「煩惱濁」,就是生在這個時代。五項累積在這個時代,叫做「五濁」。釋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將道理一一這樣說出來,分析人的生態、心態,造成這個世間的危機重重。不論大自然、不論是人禍造成,這已經是佛陀已經說了,這樣一一分析。

所以,「既深知病源發起」。這在佛陀的時代,他就是這樣一一分析,說來話很長,一個人開始起源,說出很多的道理,一理能夠去分析很多,所以現在很多的學者,在研究的很多事情,也都是佛陀那個時候說過的。意思是說佛陀的道理,與現在人的研究;佛學,佛法與現在的科學,能夠吻合起來。

現在人的聰明,不斷、不斷去發現;這個發現,這些道理,在二千多年前的智慧者,已經就說出了人間問題。這些人間很多的問題,就是現在的科學家,不論任何科系就是專心研究,這樣發現出來的,證實,證實著那個時代,佛陀所說的,全都是在人間觀念、思想,以及整個大地的生態,在那當中隱約就已經說出來了。所以,現在的科技,只是一個證明而已。

過去佛陀所說的病,就是人體的病、大乾坤的病,這都有它的起源,隱藏著這個病態。「當作方法治療之」。來如何療治它?要用種種、種種方法。佛陀是這樣說,「一切唯心造」。過去、現在、未來的法,無不都是人所造作出來的,所以歸咎就是到人的心,「一切唯心造」。既然病形成到現在來,要如何「治病」?還是要「治心」。這是覺者告訴我們要如何對治這個心,要如何去用法也是要心,一念之間可以去造作出了很多能夠救人的方法。

現在的病理研究、現在的醫藥研究、生理研究等等,各人各人的境域,分工這樣去做研究,真正一一都會去研究出,如何去治病。這也是一心,要有這個「心」,願意用心,用在你的專業、用在你的專科,要如何去研究出了這個治病的方法,臨床去研究出那個病的源頭。

這種臨床診斷,要如何能夠診斷得很準確,而研究如何去除掉這個病源。那就是在醫學不斷不斷去研究,讓臨床如何去做治療。分了內、外科等等,愈來愈分愈微細,愈精愈細,所以治病現在有各種各種不同,但是現在的病,愈來愈容易發現到什麼罕見病例,愈來儀器愈精密,愈來過去不曾發現到的,現在發現到,這很多。

所以,「治病之法,有多途」。很多很多的方法,要去列、整理、療治。所以,「舉要言之,防與治」。最好的醫生就是讓我們預防,你有這樣的疾病,你要如何預防,或者是現在的醫療一直在推,如何能夠健康檢查,更好的方法就是健康的教育,這就是要如何讓大家有常識,要如何健康保健,這也是很重要啊。

在一個人體之中要防;佛陀就是要我們防,就像我們要防我們的心,我們就要有「戒」,戒就是防,防非,不要讓外面錯誤的事情,侵入我們心的觀念來;而有了錯誤,我們要趕緊止,叫做防止。一旦有病,要趕緊檢查,早期發現,就趕緊治療。

同樣的道理,防非止惡,最好就是預防,不要發病,沒有病,就是預防著沒有病來侵入;而若一旦有病,要趕緊停止它,我們想要知道有病了,就要提早提高警覺,就是檢查,這就是很需要,大家要有這樣的觀念。所以,有病,除了防與治以外,那就是用藥。

一旦有病了,就開始要用藥,如何讓他安全來治療他,因為所有的藥全都有對症,也有用過頭也不行,對身體也有損,每一項藥都有補和有毒,所以不對藥不要吃。拿捏著分量吃就好,若是吃過頭也有傷害;而都沒有吃,雖然對診下藥,若只要看病,不吃藥,這樣,同樣病也不會好。

所以,凡是種種的事情,就是要很調和;從大乾坤的調和,一直到人體的調和,一直到用藥治病的調和,這就是總而言之,需要的就是一個調和,「合和互協」,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所以我們如何來安住我們的心,來調治「痼疾病處」,這很重要。一旦有病,我們的心要如何安住?不要急病亂投醫,我們要好好如何來安心?如何來治療?

22:49 ⊙安住心在療治痼疾病處。止心動念勤耕安樂心田,用心足下舉步踏實無虛,不取病相寂然,觀空妙有。

醫生對病人,也是要有很穩定的心態,來診斷病人的病。這種「療治痼疾」,「痼疾」就是很難治療的疾病,很頑固,這個頑固的病,有的人的身體,治好這項,那項又起,到底是怎麼樣?或者是一個病,纏很久了,就是怎麼治,怎麼纏。這叫做痼疾,很難對治,這樣的病是要如何去下手、去根治這種的痼疾。

「止心動念,勤耕安樂心田」。我們人間我們的人心,我們的毛病出在哪裡?出在心不定,「心要定,心要定,不要因人亂了心」。人與人之間要好好將心止定好,我們既發心要做好事,就是只為了人。我們的成見偏差,那就是人事不調和,就做不和了,這邊是在做好事,那邊是感情在衝突,這樣叫做不調和、不美滿,還是要「止心動念」,不要心常常在動念。我們的方向對準了,心就不要動念,我們要勤耕耘。

我們人人一片的心地,這片的心地,我們要好好耕耘;人間的福緣,我們要好好結福緣,因為「六度萬行」,無不都是為救度眾生。有形的苦難眾生,我們要救度,無形的,與我們志同道合這念心,我們要再顧好一點,因為借力使力,有一大群人,這種志同道合,與我們同心地來耕耘,這樣我們「六度」才能夠圓滿。

成佛的境界,「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不要忘記了,因為「諸法空為座」,計較什麼呢?我們的道業,就是「大慈悲為室」,我們的功夫是「柔和忍辱衣」,我們人與人之間何必計較呢?「諸法空為座」,這就是我們修行,道理很透徹,為什麼要在那裡與人有計較?我們若是有在勤耕耘,安樂的心地,我們這些就不計較了,我們才有辦法心地耕耘得美。

所以,「用心足下,舉步踏實無虛」。菩薩道,我們就是要好好分寸不要偏差,差之毫釐;方向一點點偏差,就已經千里的遙遠了。我們要很用心,那圓盤中心,差毫釐,你就差很遠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用心足下,舉步踏實無虛」,不要去差毫釐了。

所以,「不取病相寂然,觀空妙有」。一切法「空為座」,所以就不必在那裡說:「你對我這樣的態度,你對我是這樣說話,我不歡喜,你對我這樣的臉色。」這何必計較,「諸法空為座」,人人讓你看不順眼,是你的「識」;你的「識」,意識去分別。這個臉相不好看,是他的病態,因為他不懂得做人,你何必用這個意識,與他在計較呢?

修行者,我們懂道理,「諸法空為座」,這個聲,我們怎麼會一句話,何必計較呢?這種的形態何必計較呢?病相在他的身上,我們為何要放在心裡來病呢?這不需要。我們若是在計較,就是我們的心病了;心病就要心藥醫,那就是法,要用法來治自己的心病,這是很重要。

別人浮現他的臉相、他的聲音,那是對方他的身體,色相,所以我們就不要把它當成病。他自己要修他自己的心,他自己也有心的病相。而我們自己有這個病入我們的心,自然我們自己也有我們自己的病相,我們讓別人也不好看。同樣的道理,法,就是這樣的簡單,佛陀說:治病要治心。要從我們的心開始治。所以,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我們看到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30:55 ⊙「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因為孩子這樣,病那麼的苦,所以開始他就這樣說:「我這些藥都準備好了。」「色香美味」,汝可服,「汝等可服」,你們都可以用了。若能用,你們就可以沒有病痛,病就會好了,所以要用心去用藥。下面的經文再說:

31:52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是這些失心的人。不失心的人拿來用了,而失心的人,他就不肯吃藥,只說:父親來,我歡喜。父親是名醫,父親開的藥,他就不想要吃。這就是已經失心的人,就是病較重了,分不清楚這好藥,我有病,我要吃,已經不會分了。所以,「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就是不懂得要用藥。

33:26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喻久遠來今迷途失道,無正信念,失樂善之心,遇佛出於世,雖見佛歡喜,並亦來相見請安問訊。

這就是譬喻「遠來」,很久很久以前,一直到現在,「迷途失道」了。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眾生的習氣、無明煩惱,不是只有今生此世,其實累生世的過去以前,我們就已經在迷途裡了。煩惱造作,不知將來、不知去向,帶業而來,所以「久遠來今,迷途失道」,已經那個方向不知道了。

39:50 ⊙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尋求治時世、人心妙法藥,願求能得解脫諸苦。然與其藥而不肯服,受以法而不肯修。

41:23 ⊙「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42:07 ⊙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雖曉了求法,然而為何求法而卻不肯服?因邪毒習浸,深入其心,損減善根,言失本心故。

46:55 ⊙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如是於此菩提大正直道,好色香藥而不能知味。其不失心者,見藥即便求服,服便病愈。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5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