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戲曲要用方言表演?普通話會不會更有利於傳播?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為什麼戲曲要用方言表演?普通話會不會更有利於傳播?

關於戲曲的發展一直有這麼一個問題,不少人認為是普通話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用方言演唱的戲曲沒落。那麼戲曲為什麼都要用方言演唱呢?如果想要傳播更遠的話,可不可以用普通話來代替呢?
其實關於戲曲要不要用普通話來演唱這個問題上,京劇大師李少春曾經就探討過。李少春是支持戲曲用普通話演唱的,1656年李少春接連發了兩篇文章《京劇與京音》、《京劇界應以實際行動來擁護漢語規範化》,1957年又發了篇《京劇音韻不能逐步採用北方語言嗎?》來支持京劇的「中州韻」改為北京話。
只不過李少春的這個提議沒有什麼反響,當然了,當時是京劇改革的頻繁時期,再加上他又是京劇「改革派」的積極響應者,提出這個問題也不覺得很奇怪。由於那時候京劇發展得很好,一些地方劇種也都發展得有聲有色,也沒必要一定要將方言改為普通話。
然而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卻在面臨這個問題:地方戲曲越來越不流行,聽戲的觀眾年齡越來越大,年輕人基本上很少聽戲,甚至很多劇種都在瀕臨失傳或已經失傳了。
就拿我家鄉的一種戲「瑤劇」(安徽省北部的一個小劇種,又叫揚琴戲)來說吧。瑤劇是琴書藝術與我們當地的方言相結合而形成的,在建國以後,我們縣城的政府曾組織藝人挖掘和整理劇目以及唱腔,於1956年成立劇團。
當時瑤劇在安徽省很受歡迎,曾經多次在省電台播放,其中一些比較好聽的劇目,比如《楓山琴音》、《龍山姻緣》等還被上海唱片廠灌製成黑膠唱片。然而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受到一定的歷史原因,瑤劇便逐漸凋零。
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如今我們縣城僅存的幾名瑤劇藝人都已經年事已高。從2016年起,我們縣城正在籌備相關資料,申報對瑤劇的保護。前幾天縣裡唯一的「瑤劇團」還在我們這裡一個小鄉鎮上演出,但效果甚微,觀眾很少,而且大都是老年人。
還有一點的是,這瑤劇用的是我們當地的方言演唱的,演員們念白的時候倒是聽的很清楚,但是唱的時候沒有字幕的話,如果不是很仔細的聽,真的很難聽懂唱的到底是什麼詞,我一個當地人都是如此,更別提外地人了。
從我的角度來講,儘管地方戲與當地的方言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但很多劇種卻因為一直使用方言,導致很多人聽不懂,最終喜歡的人越來越少,只能慢慢的失傳。所以我認為地方戲曲想要在現代社會中重新流行起來,就應該提倡使用普通話,因為只有先讓人聽懂了,才能讓人喜歡上這門藝術。(來源:文史那些事兒)
1547464118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