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鑊!10萬人鐵飯碗沒了,山東收回事業編制,鐵飯碗終於不鐵。這次連「老人老辦法」都沒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大鑊!10萬人鐵飯碗沒了,山東收回事業編制,鐵飯碗終於不鐵。這次連「老人老辦法」都沒了!

突如其來!10萬人鐵飯碗沒咗,鐵飯碗終於不鐵了。
近日,山東發了個通知,打算將事業單位改革成企業單位,呢意味住又一鐵飯碗即將被打破。
重點內容用一句話簡單總結:要麼轉為企業,收返事業編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要麼拿賠償金走人。
講人話就系:不再有新人新辦法、長者老辦法,只要單位轉為企業,無論新老員工都將從省編辦的實名制名單中剔除,全部取消事業編制身份,轉變為體制外的合同工。
呢也意味住,一編定終身的時代將成為歷史,「鐵飯碗」徹底被打破了。
風起於青萍之末,可以預見到嘅系,未來大概率有更多地方效仿山東,尤其系嗰啲財政壓力大的。
正如有人評論的噉樣:一啲人浮於事的行業,要做好心理準備咗。
不體制,毋寧死。
大家都知,山東人系編制大省,佢哋對於公務員、事業編都有一種幾近瘋狂的偏執。
在網絡笑話里,山東人分成兩類人:一類系編制內的人,另外一類系編制外的人。
想想宋代的及時雨宋江宋三郎,山東鄆城副科級,就算被迫上咗梁山、成咗體制外人員,就算殺人放火受委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就系鐵心要重回體制內。
因此山東搞呢事讓更多人倍感迷惑:點早不早、晚不晚,山東突然改了脾性,來咗咁一個改革?
講到底,原因不外以下兩個:
一方面,嗰啲被裁掉的崗位,大多人浮於事,養了一堆閒人,沒乜野存在感。
事業編制的範圍其實挺大。
而家沒啥人住的招待所、酒店,仲有落後產能的企業等,呢啲都系事業單位。
呢次山東呢場改革,改的就系招待所呢種占着編制名額、卻幹不了啥事的邊緣行業。
咱們安排編制和崗位,講嘅系因事設崗,一個崗位沒啥事做,卻養了唔少人,噉就系巨大浪費。
在呢種情況下,裁掉冇必要的人,噉就系實事求系!
梗系,更重要嘅系,而家地方財政緊張,鍋里沒啥飯了,養不起嗰啲閒人了。
所以,今年兩會上,財政部部長明確表示:
今年各級黨政機關都要過緊日子,要用好轉移支付的資金,將資金更多用於民生福祉入面。
呢個「緊日子」點過?
首先梗系就系削減三公經費和體制內福利,而且不排除會繼續降薪。
「事轉企」有咗試點,自然亦會推廣。打破鐵飯碗,未來將成為常態。
類似山東呢種改革方案,其實2019年時就已經出台,但當時經濟還唔錯,拖來拖去就擱置了。
而家房地產不景氣,唔少地方賣地收入大幅減少,「地主家」也沒餘糧了,只能真的動刀子了。
冇辦法,改革都系被逼出嚟的,生產關係必然要適應生產力水準的嘛。
比如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打算推行新政的最後一步,系讓無業的旗人自耕自種。
當時雍正帝提出嚟的解決方案,就系分畀佢哋土地,畀佢哋自力更生,朝廷亦都唔再花錢供養佢哋了。
呢時候一堆旗人跳出嚟罵罵咧咧、哭哭啼啼了,講乜野祖制唔可違,漢人一直系耕種的,滿人系遊獵的。
但推新政呢件事,只係雍正的個人意願嗎?
國庫蝕空,每日仲要給遊手好閒的滿人發錢,而且呢群滿人還會生下更多的滿人,冇國家能養得起。
形勢比人強,半點不由人。
任何一個組織發生人事改革、機構改革,都系很正常的,呢世界唯一不變的就系不斷在變化。
冇絕啱嘅鐵飯碗,穩定性、公平性呢啲永遠都系相啱嘅。
今日睇上去可以高枕無憂的鐵飯碗,聽日就有可能被摔得粉碎。
其實機構改革,國家一直都有在做。
從1982年開始,國務院每五年一次、已經進行咗8次機構改革,
而從舊年開始,系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九次機構改革。
機構改革有兩個特點,
特點一系在部門數量上做加減法。
比如舊年年初,就提出按5%比例去精簡中央人員編制。
特點二系轉變機構職能。
呢度舉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部門,像之前的扶貧部門變為鄉村振興部門,仲有而家唔少地方住建局改名城市更新局。
其實編制調整一直都系有的,並唔系山東呢次才算系,只係好多人冇關注過呢類消息,所以覺得比較意外。
咁而家我哋有幾多公務員呢?
具體的數據,已經難以考據,
我能在官網查到的權威公開數據,系2010年人社部公布的數據,講有689.4萬人。
而家10多年過去咗,咱也唔知增加了幾多人。
但可以肯定嘅系,只會多唔會少。
不過,我又去查睇咗其他官媒的報道。
第一財經講,
截至2015年底,在編公務員有716.7萬人,事業編有3100萬人。
而2015年我哋的人口系13.83億人。
呢啲數據放在一齊,其實系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比如我哋來深入研究一個數值:官民比例。
如果單系用在編公務員人數來計算,咁得出2015年的官民比系1:192
如果公務員加上事業編,就系3816.7萬人,在總人口13.83億的基數上,我又去算了一下。
得到結果系:2015年呢個官民比就系1:34。
而家9年的時間過去咗,具體比例的變化又系幾多,我哋只能等數據公布了。
個人覺得,考公考編,依然系大多普通人跨越階級成功概率最大的途徑。
注意,我呢度講嘅系概率最大的途徑,而唔系唯一途徑。
不過,呢個結論僅限於我自己對身邊人的觀察。
固然系有局限性的,呢個局限性就系我對最近呢十年觀察得到的。
如果把時間單位拉長,改革開放後的「下海潮」之所以會出現,宏觀的原因固然系有,但微觀上系因為體制外的待遇、機遇要優於體制內的。
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講,當時去私企做嘢的人工,要高於公務員的。
中國經營報曾報道講: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波下海浪潮,那時候私營單位比非私營單位人工高多咗。
所以收入幾多,其實系最直接的現實原因。
或許對於當下破除「考公熱」,系其中一個參考方向。
雖然有粉絲吐槽過,講自己拿到亦都三五千,並不高。
那系因為體制內的人工,也要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準。
不過整體來講,而家體制內的收入,都要高於當地的平均人工。
清理編外和改制自負盈蝕的事業編,其實也沒乜野。
清來清去,行政編仲系鐵飯碗。
記得有一位作家曾講,所有穩定工作都系高風險職業。
在無壓力、無競爭、無激勵的情況下,你會覺得,不學習系正常的,橫掂有飯吃;不努力系正常的,橫掂有米拿;不思考系正常的,橫掂有班上……
因此,慵懶和落後成咗一種必然,你就噉樣浪費着時光,一唔小心,就到咗中年。
如果系以前,呆在舒適區或許沒乜野唔啱,但麻煩嘅系,我哋處於有史以來變動最快的時代,就算冇編制壓縮,以後人工智能亦會取代一大批人。
講到底,真正的穩定唔系來自外界的施捨,唔系來自於體制的庇護,唔系來自你單位的庇護,而系一個人認知和能力。
與其被動地等待「鐵飯碗」被打破,不如主動出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讓自己成為呢個時代唔可或缺的人才。
只有噉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