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神智妙力 導化群生 - 第1759集 (ENG CC) 20240909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神智妙力 導化群生 - 第1759集 (ENG CC) 20240909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無量義經》有一段經文:

00:53⊙「處處為眾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

《無量義經》若有在讀,應該也很清楚,過去所說的經文這段,那就是「處處為眾作大導師」。看看我們現在,常不輕菩薩不就也是這樣嗎?他到處找因緣,不論順緣、逆緣他就是很誠意自動到那個環境。是什麼樣的環境?惡劣的環境、順的環境,他總是與人間接觸,好、壞只要有接觸就有因緣,這是度人,鍥而不捨的精神。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因為人間充滿了苦難眾生,所以學佛立願行菩薩道,他就要自動自發,哪一個地方有眾生受苦危難,菩薩一定要去找,菩薩要去入群。眾生的苦,有身外欠缺物質的貧窮苦難;有的眾生所缺的不是外面的資源,是內心的缺陷,有很多填不滿的空洞,不斷就要去填補他不平的空與洞,像這樣的眾生很需要。

明明他就學佛,卻是學佛是名稱,凡夫的習氣、無明是他原來的習性。習性不改除,名稱學佛也沒有用。所以常不輕菩薩,他走入那個佛法團體,團體這些人看到,不理他,而且還要罵他,還要打他。這樣他心一點都不灰心,還是歡喜,還是虔誠再祝福。

這確實在人間是有?還是沒有?有!有在修行,長久的時間,過去生這樣不斷練習,練習到這個性有一個方向,來人間。說不定這樣在人間還有少分無明,「轉識成智」,這個智又是受那個「識」,過去這種貪戀意識又將他拉過去。所以一念之差,家庭牽掛累累,所以忍啊。

看到也有這樣的,他的脾氣很好,不論是太太、子孫,對他的態度,說的話等等等等,覺得怎麼會這麼沒有脾氣?怎麼會什麼都好?怎麼會……?豈有可能?是啊,這就是他與生俱來,就是那麼的單純,脾氣那麼好,一直到老了也是一樣,令人很讚佩,這都是過去生有所習。

所以不論是學習是凡夫法,或者是入聖人法,這就是兩項全都有。入聖道法還未很深,凡夫法尚未轉智,所以這輩子來了,又受這個凡夫法的因緣再牽引過去。聖人法呢?他的「心習」,心的習氣還是依舊,所以這麼好性情,怎麼樣都不要緊。不論家中、家外,親戚朋友都是這樣說:「某某人都沒有脾氣。」「某某人脾氣很好,不過好得像要爛了一樣。」沒有一個自我的個性,這也是缺點之一。

要如何將我們的「性」行在中道?我們的習性、人性還在,但是向於聖道法,了脫;對我們這個法,諦理明了,但是還是人間的人格。若能夠這樣,這才是真正修行精進。不過,這樣的人還很少,平時凡夫就是要落凡菩薩,未成佛前先來人間結好人緣,他處處就是要入眾生群去。眾生群中根機差很多,所以根機差很多,他就要隨群入眾、應機投教,要有這樣的本領才有辦法作大導師。眾生盲目,所說的盲目就是心裡茫然,為這些人而作眼目,要開啟他們心的一道門,讓他們知道前面的方向。

所以「諸根毀缺能令具足」。若是六根有什麼樣的欠缺,他可以讓他具足。觀念錯誤,他會來為他指導輔正;聽話偏差,好的話當作壞的來聽,在內心就是起造很多的瞋恚、無明,這就要來為他解釋。一切的聲音聽入你的耳中,聲音與你的耳朵接觸,與你的心有什麼關係,那就是要一一、一一來為他分析。聽來的這是理、是事、是是非,就是是非的一件事情,應該你要用什麼方法解開其中的理。用理處事,用事來解開無明,這都是可以在應用法中。

看法不同,聽的不同等等,像這樣好好的話、好好的事情,將他聽來的,他疑心作怪,就將好話轉成壞話,這就是耳根敗壞。明明人家就是在說好事、做好事,我們偏偏就是要反對他。這就是眼睛壞掉了。所以像這樣的人,菩薩會去親近他,將他改正過來,「你這樣的看法偏差,你這樣的聽法解釋不對。」一一更正。

就像在對治眼目,對治六根的病,一一來糾正他,使他六根應該應用的要用得精、用得明。這是佛陀來教育我們,要如何將日常生活糊塗掉的,他將它扭轉過來,要很清明認知正法。這就是菩薩教導眾生,所以諸根毀缺就能令具足。這些都是將它用在壞的,不是真的根敗壞,是根的心路故障。所以要如何將它修復過來?這就是菩薩入群最重要。

所以「顛狂荒亂作大正念」。心若因為外來六根去製造之後,它回歸在六識去分別,這樣思考、追求、計較,已經慌亂掉了。就趕緊有因緣機會來作大正念,將它解開,「想這些多餘的,做這些是造業。」一一來解化,讓大家明道理,認識事相的是非。這就是法,也就是在凡夫群中需要菩薩入群,這是很重要。

所以常不輕菩薩就是用這樣的心情,不斷入於人群中,眾生迷茫顛倒,他還是虔誠、謙卑、恭敬、尊重的態度入人群。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

17:55⊙「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是前面說過的經文,大家應該記憶很深。接下來就是釋迦佛向大勢至菩薩說這段,結束了常不輕菩薩來人間如何度化,最後聞威音王佛遙遠的聲音,他心靈一轉,就開始將《法華經》,莊嚴現相講說《法華經》。那個時候很多很多過去的毀罵、搥打、誹謗,這些人包括比丘、比丘尼,他們大家的心念一轉,看到常不輕菩薩莊嚴說《法華經》,心生敬仰,終於《法華經》講說,得到大家的愛敬、覆護,說到這樣。

「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前面的經文就是告訴我們,持《法華經》有這麼好,我們應該佛陀入滅之後,要繼續,繼續受持、繼續讀誦、繼續解說、繼續書寫是經。因為佛那個時代沒有印刷,過去就是要人抄、人寫,一直到刻石頭、刻銅版來拓印,這就是文字的過程是這樣。所以我們的經典中都叫人抄寫,有抄、有寫就有經在,沒有抄、沒有寫那就是容易流失。所以抄寫經典也是過程,弘法利生的過程。

讀誦、解說也是讓我們習性,能夠長久的習性,讀經習慣了,習慣之後背誦在內心。若有讀,讀到很熟在內心,前面舉一句,後面就能接上去。這種前後經文很熟,前後就別人在誦、別人在說,我們在後面一句一句一直接上去。這就是我們了解法,就需要讀誦、解說、書寫等等,才常常能夠銘記心版,我們記在心版中,這些事情都叮嚀、交代了。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是又這樣說。

23:16⊙「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因為經文意義重要,所以長行文講完了,接下來用偈文再次開說。

⊙「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天人龍神,所共供養。」《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段偈文我們要清楚、了解它。爾時世尊講一段偈文,過去有佛是這樣的名。大家應該清楚了,光是看到偈文就應該回憶過去這段時間,在講威音王佛,時間有多長?很長、很長,重重覆覆在那當中,很長遠的時間就是有這尊,這位常不輕。我們回憶起來,這個意義重新浮現起來了。

25:03⊙「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重說偈。過去無量世時,有威音王佛,神通智慧,皆悉無量。

世尊重說偈言,重說過去,「過去無量世時」,我們現在再回憶過去無量世之時,「有威音王佛,神通智慧,皆悉無量」。不論是神通,精神通達,體解宇宙萬物的真諦,沒有一樣有障礙,這叫做神通。瞬間要去哪一個星球中的什麼世界,或者是天堂,或者是地獄,或者是在地獄中受苦難的眾生,心念一轉,那就是地獄苦相起了,心不忍;轉一個念,天堂天人受盡娛樂,他忘了真諦、精進,再回歸在娑婆,娑婆世界苦樂摻半。

佛陀在人間看無常苦空,追求道理,了悟解脫,就是在這個地方,都是在人間。所以佛說人間才有佛可成,天堂呢?快樂、享受太多了,忘失追求諦理的機會。地獄太苦了,根本就沒因緣可讓他接觸佛法。人間剛剛好,雖然苦。「苦」我們知道了,因為有這麼多苦,我們才能夠勉勵去了解苦的根由。對於「集」更清楚,原來就是這樣、這樣、這樣的因緣,造成同樣的人,有千萬般不同的習性。

各人一個習性,各人心念一個方向,這就是因為「集」;集各人的習氣,各人所造作的業力因緣,這就是「集」。知道了,知道這些事情之後,要如何?要「滅」。要滅的,滅這個苦源,就是要修行於「道」。絕對要修行,我們能夠修行,所有人的習氣能夠完全將他回歸一條的聖道,這就是來人間的目的。所以在前文說很多,來到這裡要重複開始。「過去無量世時,威音王佛,神通智慧,皆悉無量」,很多。

30:13⊙將導一切,天人龍神,所共供養:將帶引導一切眾生,過去迷網,如今將導正方向。

這是不捨眾生,這眾生緣,順逆緣都將它會同、集來,就像孩子四處走,老師再呼喚、再呼喚,一一再呼喚,「來,歸隊、歸隊。」總是孩子三三兩兩,大家就能夠乖乖地來歸隊,這就是叫做「引導」。不論是順逆緣,耐心去付出、投入、引導,終於這些眾生,不論在什麼樣的境界,他們就順著這個聲音、呼籲的方向,就會來歸隊,那就是來引導一切眾生,這樣來引導他們。

「過去迷網,如今將導正方向」。過去迷茫了,現在要將他導正過來,方向不可偏差。這是導師要如何引導人?如何呼籲他?給他一個方向在那裡,大家歸納在方向中,這樣就會整隊,可以方向正確。

32:37⊙威音王佛以神智妙力,前後導化群生,趣向正道。

這很簡單,過去如何說?威音王佛如何度眾生?用多長的時間?這個長時間弘法度化眾生,都沒有離開這「神智妙力」。所以前前後後時間往而復還,這樣前後去度化群生。不只是人,所有的眾生他都投入去度化。

「趣向正道」,這是我們要學的,心心念念、秒秒分分我們都能繼續這樣去。「劫」,長時間的劫無不都是從短時間,這念心沒有間斷,方向正確,累積一切,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知道。接下來再一段經文。

34:21⊙「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有一菩薩,名常不輕。時諸四眾計著於法。」《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念這些法之時,重複偈文,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將這些偈文,這樣瞬間就將過去那麼多天聽來的法,大概影像有拉回到腦海中嗎?我現在自己在讀常不輕如何在度人的影像,歷歷在腦海中。所以我們現在偈文,也就是讓我們再回復印證,印證過去說了之後,現在成為我們的記憶,這個記憶有偏差嗎?這就是偈文的好處,大家要用心。
35:40⊙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有一菩薩名常不輕:威音王滅後,像法欲盡時,因多可度,被諸四眾呼為不輕。

38:57⊙是法不可示,若定謂是有,即是著法,乃至定是非有非無,亦是著法。

47:08⊙時諸四眾,計著於法:頌增上慢也,僧尼士女執著法相。計著於法:謂妄計執著,於小乘等教法也。

51:25⊙執有與無諍,如牛皮龍繩,俱不免患。龍繩入水,牛皮向日,彌益堅緊,如著法慢流。
~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11月5日~
※全文及中英字幕影片: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