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弱嗎?宋朝無明君?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宋朝弱嗎?宋朝無明君?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 ,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 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 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 宋真宗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 ,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 。 紹興和議
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 ,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 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評價一個朝代,類似今天我們評判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得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站在後人的角度回顧歷史,自然更應該儘可能客觀的看待。我們從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方面對宋朝進行分析(軍事力量在古代各國中是極為重要的評定指標,雖是屬於政治,但單獨列出更具意義)。
一、政治方面
1.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2.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
3.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4.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總體來看,還是較為科學合理的,加強皇權也是能夠理解,畢竟宋朝的建立始於兵變,掌權者對皇權自是更願意掌握在自己手裡,政治也不是我們議論的重點,單從政治看,無強弱明顯跡象。
二、經濟方面
經濟方面,是宋朝值得驕傲的資本。據記載,宋朝當時的GDP總價值比例占世界總量的22.7%,一個國家的GDP在世界中就能占有如此高的份額,其財力可見一斑。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無古人,農業 、印刷業、造紙業 、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 、非洲 、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朝對南方經濟大力扶持,經濟中心向南方移動。

用數據來看,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之後的萬曆28年(1600),歲入400萬兩(雖然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但相對在財政上的改革被破壞得較少,而且此時距張去世僅十幾年,估計這個數目比張居正當國時期的歲入也少不到哪裡去)。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ZF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那麼這種為時人評為「飲鴆止渴」的做法為國家帶來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萬兩左右。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儘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儘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4000萬兩。數量仍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雖然宋朝是國土面積上的小國弱國,但單從經濟上看,是毫無爭議的強國,儘管很多人對大宋有種種意見,但這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
三、文化方面
談到宋朝的文化,有四個字就不得不提了,重文輕武。
1.科技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即在宋朝發明,火藥、活字印刷和指南針,都在這一時期得到改進及應用。科學巨著《夢溪筆談》也是在這一時期由沈括完成。
2.提到文化,就不得不提宋朝的文學了,歷來有唐詩宋詞的說法,宋朝的文學是足以引以為傲的資本,這一時期誕生了歐陽修、司馬光、三蘇(蘇軾、蘇洵、蘇轍)、朱熹、范仲淹、王安石、曾鞏、辛棄疾、陸遊等等大名都是如雷貫耳,是我們中華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這一時期產生的文學作品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唐詩宋詞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學成就。
四、軍事方面
宋朝最被人詬病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此吧。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 杯酒釋兵權 解除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 殿前司 和 侍衛司
,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這一切都是導致宋代軍事實力限制的因素。
宋代對外戰事據說勝率高達70%以上,乍一聽似乎很強大,但實際情況呢?這裡面有多少場是關鍵戰役?又有多少勝利能帶來實質的好處,例如擴大領土,強取賠償。這裡面多是防守小型團戰的勝利吧。
宋朝的兵種結構上,以步兵為主,並配有少量騎兵,車兵則逐步消失。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北方的西夏和遼,在鐵騎的踐踏下是節節敗退。沒有良好的騎兵隊伍,在防守戰中,即便獲得勝利,也難以追擊,擴大戰果,在進攻戰中更是處於被動,就這樣在拉扯中漸漸瓦解。
宋朝也出過軍事名將,岳飛、楊業、狄青等也是名垂青史的存在,但僅從岳飛的下場就可以影射出這其中的醜陋,所謂你在震前殺敵,卻還要防備身後的自己人,是何種悲哀。
從軍事層面上來說,顯然,宋朝的軍力與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是完全不符的,這一點上的實力與經濟、文化相比,高下立見。
以上四點來看,宋朝在經濟、文化上不可謂不強盛,但羸弱的軍事實力還是讓其飽受詬病,也可以說是惋惜,要是有明君,在這樣強大的背景下,不說征服世界,好歹能夠安穩和平,何至於受外敵欺凌至死不休,那麼宋朝有明君嗎?翻來翻去,我只認為一人姑且算是勉強合格,此人正是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趙禎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范仲淹正是在仁宗時期大展拳腳,實施新政並取得顯著改革成就。耳熟能詳的包拯也是在仁宗時期名垂青史,屢屢出言犯上,卻得到仁宗的諒解和重用,足見仁宗之胸懷。仁宗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來自西夏,當時雙方交戰,西夏略有優勢,但也是損傷慘重,雙方最終求和,西夏向送稱臣,宋每年給與西夏少量經濟補償,雖略有認慫之嫌,但仁宗時期總的來說還是國泰民安的。
趙禎善書法,史稱其「天縱多能,尤精書學」,尤擅飛白體,《 書史會要 》稱「埶遒勁,可入能品」 。宮殿門觀,多為其飛白書 題榜。當時大臣的神道碑首,也多有其題字。對這一點也有人認為他玩物喪志,但我認為這也是他的優點之一,畢竟凡是都是爭議的可能。
總的來說,仁宗霸氣不足,但溫文爾雅、禮賢下士,能接受批判,能容忍冒犯,作為一名領導者,放在今天來看也算是中規中矩了,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願意與這樣的領導相處吧,你覺得呢?
1551314200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