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的文物 :东周时期楚王青銅敦。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流失的文物 :东周时期楚王青銅敦。

【名称】:楚王青銅敦
【时期】:东周王朝(公元前770-256年)
【尺寸】:高20.3 厘米;直径27 厘米。
【材质】:青铜

敦,中国古代食器和礼器。基本造型为圆腹、双环耳,三足或圈足。器身常饰有环带纹等。根据周代礼仪的规定,敦是专门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上体为盖,倒置后也可盛食。敦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后期,至秦代已基本消失。《周礼》中,簋敦不分,宋代称敦为鼎,至清代始,有学者将敦单独分出。
该件青铜敦,为东周列国时期楚国铜器,造型精美,敦壁没有复杂的浮雕造型,器身器盖分别刻有三条环带纹。此器器盖上的捉手,腹侧的双耳以及器底的三蹄足,均作镂空的蟠虺纠结之形,其结构之复杂精巧,系采用失蜡法铸成,是当时高超制造技术的体现,可称为鬼斧神工。该件青铜敦,是同类青铜器中的珍品。
底部铭文为:“楚王酓審之盂”,"酓審"二字,即是史籍所记载的“熊審”,盂,是盛水或盛饭的器皿,后来才将此器细分命名为敦。酓是“熊”姓的先秦写法,在古代是帝王的意思。伏羲古称大酓包戏。酓是伏羲的称号。熊審为楚共王之名,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荘王之子,鲁成公元年立,至鲁襄公十三年卒,在位共三十一年,即公元前590年到公元前560年。



【有關此對象的信息描述可能的誤,如果您發現錯誤或有關於此對象的其他信息,歡迎留言。】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