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 Peter【手邊書系列二】(14)給自己空間、給他人空間、給天主空間 (中文字幕)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Fr. Peter【手邊書系列二】(14)給自己空間、給他人空間、給天主空間 (中文字幕)

Fr. Peter【手邊書系列二】(14)給自己空間、給他人空間、給天主空間 (中文字幕)
賞識自我的獨特與可愛.......
歡迎一起福傳,訂閱、分享、開啟🔔👉    / amdgrejoice   天主保祐🙏
#羅馬柏威克斯 #RobertJWicks #活出心靈的空間 #活在當下 #有聲書#AvailabilityTheChallengeandtheGiftofBeingPresent #湯馬斯哈力克 #光啟文化 #聖經 #靈修反省 #FrPeter #天主教 #Catholic #紐約華埠顯聖容天主堂 #transfigurationchurchnyc
About the photo: Taken by Kathleen Ma
===================================================================
00:00 課前禱+引言
01:07 活出心靈的空間
03:12 給自己空間
27:10 給他人空間
41:30 給天主空間
55:21 課後禱
====================================================================
手邊書 14:給自己空間、給他人空間、給天主空間

導師:羅馬柏. 威克斯 Robert J. Wicks,美國心理學博士,天主教作家
作品:《活出心靈的空間 Availability: The Challenge and the Gift of Being Present》,光啟文化,2018 年

給自己空間

1 人生最難的課題:做自己(天主以愛塑造的那個自我)

Rabbi Zusya 在他斷氣之前一刻說:「最終,天主將不會問我說:『為什麼你不是梅瑟?』 相反的,祂將要這樣問我:『你為什麼不是 Zusya? ' 」——哲學家馬丁布伯

人們往往不是在逃避自我,就是逃向另一個自我塑造出的理想形象。我們害怕成為自己,對上主也缺乏基本的信任,於是,自我的成長與發展便受阻礙。結果,因為我們忙亂奔跑,而無法好好地扮演天主為我們在人群中安排的特別角色。

在一個日日夜夜用盡所有力氣要你扮演別人的世界裡,若要好好做你自己,而不做其他人,就得打一場最難打的仗。這樣的仗人人都要打,且要永不停息地爭戰。
——美国诗人康明斯E. E. Cummings

基督徒如此理解自身:耶穌所領受的聖神,同樣也臨在於我們內; 活在聖神裡,才不會忙著給自己找一個虛幻空想的世界,如此,天主的國度才能在我們內以及在與世界共融中發展。這樣的生活—而不是自我否定或幻想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真實震撼與挑戰。

愛因斯坦說:「任何人若不再能駐足片刻、出神讚歎,跟死了沒什麼兩樣。」 當人回應聖神的呼召,切實努力地做自己時,便能賞識自我的獨特與可愛。

2 你尚未認真端詳自己

若你對某人不屑一顧,你就不會想去認識這個人,尤其當整個人就是你自己的時 候。 ——Kenneth Leech《True Prayer》

真正的自覺才能產生力量,因為當人真正看待自己時,就是看見幾乎難以相信的 事:即人實際見證了自己的思想、感覺及行動,含容天主的作為。 這種視野的主要 目的,不是為了得到個人的平靜或安全感; 而是一種追尋,目的是為了培養度“基督徒生活”亟需的自我愛惜、基督徒的力量以及勇氣。

溫柔地看待自己,絕不等於粉飾個人的困難或過失。 溫和地省視自己,指的是透過 基督憐悯的眼神來看待自己,以説明自己獲得如若望福音 8:11 的那種視野: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了!

即使在失敗挫折之中,我們仍能學習,我們仍能親近上主。 失敗本身沒有任何力量 使人與天主隔絕; 只有在對失敗的經驗產生扭曲的看法時,才會這樣想。 這是保持 心靈活絡的第一步。 即使失敗了,還是要成功地記住自己已得天主的寬恕、祂是永 不厭倦的鼓舞者、扶持者,並且能試著把這個重要的事實活出來,作為他人的榜樣
——這世界所切盼的,正是這種能量。 正是這種見證使我們基督徒與眾不同......

——我們該牢牢記住一個事實:天主在特別的愛里創造了我們每個人,唯有這個事實才能幫助我們提升自我價值。


3 給自己空間成長的幾點指引

——不要隱瞞自己(假裝奢華為目標,卻不知真正讓你快樂的是激起你熱情的事)
——留心心靈的傷口(羞恥、不安、憤怒、不快、尷尬......好能更認識自己)
——先感恩自己已擁有的(感恩需要刻意練習,因為我們太喜歡抱怨沒有的)
——即使在安慰人時,也要給自己空間(在受苦者身上,耶穌要對我說什麼)
——愛上孤獨(現代人逃避孤獨,古代隱士尋求孤獨; 具獨創性的人有孤獨空間)

給他人空間

1 對天主之群體性、共融性的忽略

——卡爾拉內指出天主教已陷入一種偏頗的想法——太過強調“天主的單一終極 性,而忽略了天主本質上的群體性”。 簡言之,人不能單獨走近天主的救恩。 天主 與團體的事,兩者不能分割。

——若想看看這個世界,就別光坐在客廳里指望這樣的願望實現; 就算你熟讀最詳盡的旅行指南,也絕對比不上親身在春日的豔陽下沿著台伯河散步,或是在倫敦的雨中匆忙行走。同樣的,如果想見識自己及他人身上的天主,就得把心靈打開。除 非我們對自己裡面屬靈的部分開放,否則無法找到聖神; 人裡面屬靈的部分,就藏在人的恐懼底下; 要碰到特別的機會,才會打開; 這特別的機會,超乎我們目前安穩的人際關係,存在於尚未謀面的陌生人和那些呼求我們要超越自己的朋友中。


2 我們都彼此虧欠

——我現在終於發現,我對愛的瞭解,竟然是那麼有限、充滿瑕疵,而且薄弱......
原來我的愛情觀是獨佔性的:“除非你愛他人少一些,否則你對我的愛就不是真 的。 “是充滿佔有欲的:”如果你真的愛我,你的眼中就應該僅自己一人。 “而且是操縱性的:”你愛我的話,就該為我多做些事。 “可悲啊! 這樣的愛情觀,很容易流於浮誇:「你一定覺得我與眾不同」; 容易變成嫉妒:「你為什麼突然之間對他/她那 么有興趣? 你只該對我有興趣。 “甚至,還會演變成憤怒:”我要讓你知道,你令我 太失望了。 “——盧雲《箴力斯日記》

——主日進堂,形成一體; 但有幾多人會把自己看成團體不可缺少的一員,也如此看待別人; 而主動問候、結識、幫助、傾聽別人? 身在群體,眼裡無人。

——有興趣的眼光,是帶著愛與敬意的; 但是窺探的眼光,就具有強迫、侵犯性及破壞力了。 耶穌憐悯罪婦的片段里,有多少人看那婦女是侵犯性的眼光,有多少人 是耶穌的眼光。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心理學的詞彙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別的 特色,即所謂的“人格”。

——(走在加爾各答的街道上)望眼盡是貧病疾苦,觸目驚心,我激憤地想對天主呐喊大叫,但很快的,我痛心驚醒:天主看著窮人的百般苦楚,正在對我呐喊大叫。 ——Jack Nelson《渴望正義》Hunger for Justice


——當我們體會最真實深奧的神修真理,就會明白:服事人是追尋天主的一種表達方式,而不只是為了要實現社會改革的理想。 這個道理或許很多人會無法理解,但 是,真正看見服事工作就是恆常不斷地關心與付出的人,便能證實這道理。 如果幫 助人的動機,只是為了造就革新改變,這樣的服事工作,就不可能持久。 當我們看 不見果效,功績闕如; 當人不再喜歡我們,不再稱讚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會失去持 續下去的力量與動機。 如果我們沒看見別的,只看見憂傷、窮困、疾苦、悲慘的 人,而在經過很多的努力與嘗試之後,這些人依然憂傷、窮困、疾苦、悲慘時,那 我們唯一合理的回應,就是放棄服事的工作,免得自己變得憂鬱消沉,憤世嫉俗。 根本的服事之道在對我們呼籲,在持續不斷地克服貧窮、饑餓、疾苦,以及其他人 的悲慘現象之同時,也要把我主溫和的臨在,向這個殘破的世界,揭示出來。 —— 盧雲神父

看看安老院裡老人臉上的表情吧! 每當有人停下忙碌的腳步,坐下來陪他們講 幾分鐘的話,他們的臉就頓時神采煥發。 哪一種助人的態度對人比較有益? 沉著冷 靜、殷勤周到的人,總是比急著把事情完成、凡是都只能匆匆帶過的人,還要能創 造療效。 “能付出愛的人,就能使天主與世界相逢。 “——馬丁布伯


——基本原則:若我們回應天主,則只有在必要時,才會受苦,而且是自在地受 苦; 但若我們回應自己,或因害怕沒能取悅他人而迎合他人,則只會受沒必要而且 莫名的苦痛,到後來變得既無法關注他人,也無法關注自己。 因此,非常需要把自 己與天主的意志結合,這樣,既不會受自己的衝動所驅使,也不會受他人由於自身 需要與恐懼的控制,所說的具毀滅性的消極主張影響。

給天主空間

1 將天主邊緣化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我們太熱衷於做自己的主人,於是緊抓著每個成就,以之定義我們個人的真理。 如此,自己就成了一切的中心,把天主看成僅僅是圍繞在我們四周的隱形襯 邊。 ——湯瑪斯牟敦


——如果我有什麼訊息要與當代人分享的,那就是: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可以, 不管是瘋子、酒鬼,或是任何形式的王八蛋,但無論如何,一定要避開一件事:成 功。 ——湯瑪斯牟敦深知世上很多人都在藉表面成功構築假我,因此率直地評論

2 經驗天主是人生的核心目標

——經驗天主是人生的一個目標,且是唯一的目標。 人們可能不會領略這個道理, 因為我們接受了一個普遍灌輸的觀念:天主只在教堂裡、在山頂上。 事實上並非如 此。 在詩體文學、聖經以及早期的作品里,人們到處都可以經歷天主。 舊約聖經里 一個神奇有趣的因素就是天主的臨在,每篇每頁都蕩漾著人對上主的覺知。

——新約聖經把這種對上主的覺知又帶進前一步,尤其是若望福音與書信。 從早期基督徒團體經歷天主的愛而產生的悸動與喜悅我們看見聖神無處不在; 耶穌真的 沒有留下我們做孤兒。其實在聖經問世前後,人就已經藉著口頭的傳述與詩文的寫作,來頌揚天主的臨在:人望著大地、海洋、天空的同時,也看見了天主。 這種覺 知的能力,現今絕大部分已失去了。 現在,在我們看來,大地是佔領擁有的物件, 海洋曠野污染破壞,天空是展示武器的場域。

——認出“神聖”,就是在人身上看出天主的活作為。 不僅如此,「神聖」彰顯出天主 的特質與天性......「神聖」從不會指向自身; 總是指向天主。 聖人在本質上,就是指能與主溝通,並把天主的特質、愛、喜樂與平安散發出來的人...... Simone Weil 寫道:這世界需要聖人,就如同瘟疫肆虐的城市需要醫生一樣。


3 與天主相逢就像進入「虎籠」。

——與天主相逢,等於進入“虎籠”里——籠子里可是一頭老虎。 天主的領域是危險的。 你必須進入籠內,而不是站在籠外,問人裡面的光景是什麼。 ——Anthony Bloom

——梅瑟把他的牧杖伸向紅海時,海並沒有立刻變為乾地,直到第一個人把腳踏入 水中后,海才往左右分開。 ——塔木德的故事

——祈禱是我們與主之關係的表達,也就是說,祈禱反映出這關係的品質,要改進我們的祈禱,首先得改進與主的關係。 ——Richard Hauser

——衷心的祈禱是由心而發的祈禱:那是內心深處,我的生命與所有其他人的生命 合而為一的領域。 衷心的祈禱絕對不是個人私下的事,而是包容所有人的祈禱。 一 位猶太教的祈禱導師把這個道理說得很好:“當我預備自己做祈禱時,我會把自己與所有和天主比較親近的人聯合一起,這樣,透過他們,我就比較能接觸天主。 同 時,我們也把自己與所有離主較遠的人聯合一起,這樣,透過我,他們就比較能接 觸天主“。 天主教把這個道理稱為諸聖相通功。

——對於一位基督徒來說,他身為基督徒的生存狀態,就是他整個生存狀態的終 極。 他整個的生存狀態向曠野的黑暗深淵敞開; 這曠野就是天主。 當一個人往這種 生存狀態行進,他就等於是面對著偉大思想家與聖人,最終,也就是面對著耶穌基督。 生存的深淵在他面前開啟。 他知道他還沒有想透、還沒有愛夠,也還沒有苦夠。 ——卡爾拉內神父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