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故事 無妄六二 賈思勰 食神百科全書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易經故事 無妄六二 賈思勰 食神百科全書

易經故事 無妄六二 賈思勰 食神百科全書

無妄六二:不耕獲,不菑畲,則利有攸往。

不:根向地下生長,引伸否定。
耕:翻土的農具犂及水井,引伸耕種。
獲:獵犬銜回禽鳥,引伸獵獲。
耕獲:農業生產。

菑(音知):初耕一年的田。
畲(音蛇):用刀耕火種方法耕田。
菑畲:耕稼為民生之本。

則:鑄鼎後用刀按設計圖修葺,引伸準則。
利:用刀割禾,引伸利益。
有:手持肉,表示持有、擁有。
攸:逃避棍棒追打的人,引伸長遠。
往:沿路前進。
攸往:有所作為。

意思是:不注重農業生產,就會失去民生之本,按準則得到利益才有所作為。

北魏、東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故事,可解爻義。

賈思勰,北魏青州益都人(山東壽光市 ),出生世代務農書香門第,祖上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一生有很大影響,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基礎。

魏晉時期,人字耙和無齒耙開始出現,形成「耕-耙-耱」結合的耕作技術,適合北方旱地使用,耙是將土地犂出溝,耱是將土地表層碾磨成粉末,精耕細作農業開始出現。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去世後,北魏孝文帝親政,整頓吏治,立三長法,實行均田制,刺激農業生產發展,促進社會經濟進步,當時農業生產還沒有達到很高水平,有待進一步發展。

賈思勰成年後走上仕途,做過高陽郡(屬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當時正值北魏由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走向經濟衰落,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戰亂頻仍。

賈思勰深感恢復國民經濟,保障人民生活對鞏固政權最為重要。

卸任高陽太守後,賈思勰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賈思勰都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農業生產技術,向豐富經驗老農請教,獲得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

賈思勰知道穀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穀子,棵體矮小,果實多,晚熟的穀子,長得高大,果實少,強壯的苗長得短小,黃谷就是這樣。

中年後,賈思勰回到故鄉,經營農牧業活動,為掌握養羊經驗,買了二百頭羊,親自去養,種地不辭辛苦,到田頭,住老農窩棚,虛心向老農求教。

賈思勰研究動物配種比例,羊是十雌兩雄,鵝三雌一雄,鴨五雌一雄,鯉魚二十雌四雄。

賈思勰發現農作物按規律生長,「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入泉伐木,登山求魚,手必虛,迎風散水,逆阪走丸,其勢難」。

意思是順應天時,衡量地利,可以花很少力氣而獲得最大成功,放縱情感違反規律,將徒勞而一無所獲。
潛入水中伐木,爬到山上捕魚,必定兩手空空,迎着風潑水,逆着山坡推圓形的東西,形勢是很艱難的。

魏晉以前的農民,主要依靠輪換休閒辦法,恢復提高土壤肥力,浪費了土地資源。

賈思勰列舉形式多樣耕作方式,包括:深耕、淺耕、初耕、轉耕、縱耕、橫耕、順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詳細說明每種耕作方式適用於哪些情況,如何具體操作等。

強調農作物要多鋤深鋤,鋤小,鋤早,逐次調整中耕深度,已耕壞的土地,要作出補救及改良的措施。

賈思勰作出十畝地的精細種植計劃,以「作物輪栽」法,種植葱、瓜、蘿蔔、葵、萵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若能依此方法,則萬不失一」。

賈思勰重視糧食生產,選育良種提高農畜產品產量和質量,不把農業生產歸結為生產糧食,而是要多元化經營。

農業生產涉及成本及市場需要,賈思勰認為要按市場條件安排生產,其次要有適當規模和合理的田間布局。

農副產品加工是農業生產的後續,是生產轉向消費的必要環節,經過加工的農副產品,不但滿足消費需要,價值亦提高。

賈思勰重視成本核算和利潤計算,使用臨時雇工,降低成本,以小本錢多獲利。

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賈思勰認為農業科技水平高低關係到國家富強,萌生撰寫農書的想法。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年僅十一歲的魏孝靜帝於鄴城東北即位,改元天平,東魏正式建立,由高歡輔政。

東魏武定二年(544年),賈思勰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作《齊民要術》。
全書十卷九十二篇,正文約七萬字,註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內容涉及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範疇,卷首有序和雜說各一篇,序是全書總綱,雜說被認為是後人所作。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引用《論語·微子》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後面,與孔子失散,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農具,子路問:「您見到過我的老師嗎?」
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分不清,誰是你的老師?」說完,扶着拐杖除草。

意思是若能分清五穀,就可成為人師,食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用之以節。

意思是吃飯是天下第一件大事,讓民眾生活安定,使他們富足和得到教養,資源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不可濫用,必須加以節制。

歷代提出的興農主張和具體措施,賈思勰總是給予很高評價,稱之為「益國利民,不朽之術」。

賈思勰認為力能勝貧,謹能防禍,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採捃經傳,愛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智如禹湯,不如常耕,天為之農,而我不農,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意思是具備能力就可脫貧,謹慎能防範災禍,順應天時,衡量地利,投入少獲益大,廣泛搜集文獻資料,參考歌謠內容,請教有經驗的人,驗證之後採用。

像禹湯一樣英明,也不如經常耕作得到的知識多,天給了耕種的好時機,而我不去耕種,不可能收獲到糧食。

賈思勰寫《齊民要術》是起自耕農,終於醯醢(音希海,魚肉做成的醬),資生之業,靡不畢書(總結書本知識和實際經驗寫成)。
「齊民」指平民,「要術」是從事生產重要事項的技術。

《齊民要術》主要內容有:土壤耕作和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園藝和植樹技術,包括蔬菜和果樹栽培技術,動物飼養技術和畜牧獸醫,農副產品加工和烹飪技術等。

《齊民要術》有二十五篇涉及飲食烹任,包括造曲、釀酒、製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齏、做魚、做脯臘、做乳酪,做菜餚和點心,食品、菜點品種達三百種。

書中記載細如韭葉的麵食「水引」詳細製法,日本等國學者認為,「水引」是麵條的肇始。

菜餚烹飪方法達二十多種,有醬、醃、糟、醉、蒸、煮、煎、炸、炙、燴、熘等。
特別是炒,這種旺火速成方法,明確在做菜中應用,意義十分重大,可以說是「食神百科全書」。

書中引用百多種古代農書和雜著內容,包括:《汜勝之書》、《四民月令》、《陶朱公養魚經》等一些佚失著作,部分內容得以保存下來,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大型農業百科全書,全靠手抄流傳,存世的約有二十四五個版本。

北宋天禧四年詔刻刷的崇文院刻本,是《齊民要術》第一個刻印本,也是後來其他各本據以傳抄、刻印的祖本,北宋崇文院刻本的日本抄本,藏日本金澤文庫。

十九世紀,《齊民要術》傳到歐洲,英國學者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植物和動物在家養下的變異》,提及參閱「一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援引有關事例作為進化論佐證,有說該部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

賈思勰紀念館位於淄博市齊城農業開發區,在濟青高速公路臨淄段北側,下臨淄路口向北五百米。

紀念館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千多平方米,投資百多萬元。
紀念館門斗南側橫梁,懸掛木質橫式館牌,黑底銅字,上書六個端整秀雅魏碑字:賈思勰紀念館,迎門處是一座精工高雕的賈思勰石雕像。

1980年11月20日,中國郵政發行,《J58 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三組)》郵票四枚,第二枚就是賈思勰。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