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書到看書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從聽書到看書

podcasts:https://apple.co/35gJVie

從聽書到看書推介書籍|《高敏感是種天賦 2 》
作者| 伊麗絲.桑德
出版| 三采文化

在這個重視外向、鼓勵社交、資訊豐富的現代社會,內向是不被鼓勵的個性特徵,高敏感族總是被外在牽動思緒,龐雜的資訊一直來,接收不了、有辦法停止腦海裏的小劇場嗎、是不是真的要完全拒絕社群網絡、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身為高敏感的你腦海中是否曾經出現以上的想法呢?

上集提及過高敏感族可再細分內向型、外向型與尋求刺激型等三種,而《高敏感是種天賦2》作者伊麗絲.桑德是為高敏感族中的內向型而寫的,其中一些內容在昨天介紹的第一冊亦有所提及,第二冊主要提供更多在有關實踐,面對不同環境、情況的具體建議,先跟大家分享書中的內容。

書開首作者就跟大家說明,內向或外向並不是黑白選擇,你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點內向,又有點外向,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一個面向,或者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會有差異,就算你屬於內向型,你也得擁有必要時偽裝成外向人的能力,但如果硬撐的時間過長,後續也許會感到疲憊。

內向型人通常對太表面的膚淺互動,不怎麼感興趣,會在成為眾人目光焦點時覺得難熬,亦會較外向的人需要更多時間來處理感想,或許曾有人說過你想太多,或者別這麼嚴肅看待人生,他們亦不會為了開口而刻意找話題,怯於分享想法,喜歡單獨行動多於團體合作。

艾融博士相信高敏感是天生的,但人們也會因為創傷經驗,而得到這項性格特徵。高敏感與內向型人的相同之處是,會對人生與自身深切反省、傾聽自己內在感受,相信直覺而非外在導引等, 但有部份內向的人亦並非高敏感族。

在現代的環境,每天起床掙開眼,就從周遭環境、社群網絡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與刺激,因此適時地將訊息暫停串流,給自己時間與空間來整理這些情報,也很重要。作者亦建議我們可以試着列出一張消除清單,在接收過度刺激時進行排解, 例如:打掃、跑步、瑜伽等等,亦可以寫日記或做一些發揮創意的活動表達自己。

作者亦在書中分享,對於他而言,花半天的時間在廚房裏做菜亦格外見效。不用刻意煮一些沒有試過的新菜式,而是一些做慣的家常菜。一邊聽着音樂一邊慢慢地削切食材,放入鍋中攪拌,同時整理好腦內的各種思緒,甚至反覆思量這些事,並且做出必要的決定。

在做出決定時,試着讓內心引導自己,每個人都很容易落入要以「看起來最優者」為標準,而不是依照內心的感覺、或心中所相信的事物來做決定,都是為了讓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完美無瑕。

有些人甚至會用同樣的標準來求職、選擇休閑娛樂,他們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是對自己有沒有意義來決定,而是只想做出認為能讓人肅然起敬的選擇,在做決定前先探尋一下自己內心,迫自己去做那些不符合自己個性的事,不單只會損耗精力,還會讓我們出現筋疲力竭的代價。

我們可以嘗試找出跟隨自己的原則,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事,亦可以優先次序列出清單,幫助自己做決定時作為提醒,站穩立場,做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而不是別人期待你做的事,最後會為你的生命帶來極為豐富的滿足感。

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可以幫助你獲得平靜,但別讓他成為來維持現狀、停滯不前的藉口。世界上沒有那件事是靜止不動的,我們會隨着年歲成長,在人生某個階段遇到的某些問題,可能就在下一個階段獲得完美解決。

另外在舊年年中,作者出版了《高敏感是種天賦3》,副題為:「不在乎的你,很受傷的我,14堂走出委屈的心理練習」,當中每一個篇章都會有練習,讓你更清楚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更理解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改變等等,第三冊今天暫時不詳述了,接著跟大家分享一些最近生活的小事和所思所感。

這兩天趁假日不打算外出決定來收拾一下書架,重新排序,將最近常常看的書擺在最方便取的地方,又將一些多年沒有看的書整理出來,發現原來最近又開始多看小說。

讓我想起中三語文課時,老師第一次教寫小說。容我吹噓一下,過往我的中文成績一直尚算不錯,偶爾作文亦得到老師讚揚,所以當知道教寫小說時的心情相當興奮,以為可以大展拳腳。最後卻是「期望愈大,失望愈大。」我的小說分數不似預期,不及格,因為我將第一人稱搞亂了,當時失落了很多天。

但弔詭的是當我想起這件事時,那種失落感又莫明湧現,什至不想相信這是事實,似乎是自己一直努力將這段記憶篩選忘記掉,然後又突然接二連三想起很多過去的事,當然都是一些不堪回首的經歷。

原來我有意無意地走進一個優化自己的世界,成為羅生門的角色。說話上、社交平台上、寫作上、什至個人意識上,為了展現自己而包裝出一副漂亮的外殼。其實任何形式的創作,不是用來展示自己有多麼的優秀,知識亦不是用來粉飾自我形象,希望日後自己能為此多反省警惕。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