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新聞_岩石秘密_台灣多地震 板塊運動造就獨特風貌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大愛新聞_岩石秘密_台灣多地震 板塊運動造就獨特風貌

台灣位處於地球上最大陸塊歐亞板塊邊緣,有東亞最高山峰和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板塊運動造成地震也造就出美麗的寶島,探究台灣島的生成奧秘,學者在東台灣海岸山脈找到台灣特有岩石,稱之為台灣岩,混雜泥沙和排列不一的紋路,也從中發掘板塊活動的證據,岩石可說是台灣最原始的基礎磐石。

台灣位處於地球上最大陸塊(歐亞板塊)邊緣上的一個小島,它有著東亞最高的山峰和複雜多變的地質與地景,而露在地表上的岩石,正是記錄台灣島形成和演化過程的最佳見證。熾熱的岩漿和熔岩冷卻後所形成的火成岩,是構成地球陸塊的最主要岩石種類,這也是台灣島岩石的最原始基礎。

五百萬年前,坐落在菲律賓板塊上的呂宋火山島弧碰撞到歐亞板塊邊緣,火山島弧慢慢合併變成台灣島的海岸山脈,而被碰撞擠壓的歐亞板塊邊緣隆起,也逐漸形成如今的中央山脈。

當年,中央研究院院士阮维周教授曾經在海岸山脈採集到極為特殊的岩石,也為板塊學說找到了支持證據。

國科會副主任委員 陳正宏:「它的特殊性就是幾乎是玻璃質的,發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玻璃質的物質,所以這在岩石學上的研究就很特殊,同時它很難命名,我們岩石學上要對一個岩石命名,要對岩石內有什麼礦物,礦物含量的多寡來決定,那既然他都是玻璃質,我們就沒辦法用礦物學的定義來命名,這個時候,我們岩石學上就有一個傳統,就是當玻璃質的含量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就可以用在什麼地方發現的,就可以用當地的地名作為命名的依據,所以阮教授在1953年就把這個岩石命名為台灣岩。」

台灣岩周遭混雜著泥、沙和排列無序的大小岩塊,地質學家稱之為利吉層,並認為當中的泥沙,原是歐亞板塊邊緣陸地上,被河流沖刷入海的沈積物,隨著海洋板塊的運動而被推擠上來,至於破碎而且大小不一的石塊上留有明顯的磨痕,也說明了這些位於枕狀熔岩流前緣的岩塊,在板塊運動的途中發生碰撞,或與海底岩石相互磨擦。

國科會副主任委員 陳正宏:「它的重要性就是告訴我們,它過去有一個海洋存在,兩個現在拼合在一起了,一邊是海岸山脈,一邊是中央山脈,所以我們現在知道整個地體構造來講,台灣事實上是受到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菲律賓海板塊跟台灣擠壓的過程中,它的接縫帶在哪裡?現在我們就知道了,原來是什麼?由這個蛇綠岩套告訴我們,現在其實菲律賓海板塊板塊跟台灣之間的陸塊的接縫,就在花東縱谷上。」

岩石是大地歷史的書寫者,忠誠而詳細地記錄大地的變化,它平凡而不起眼,卻是讓萬物得以立足、生息以及不斷繁衍的基礎。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