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大海戰 北洋艦隊潰敗之謎/揭密馬關條約 釣魚台身世之謎【台灣啟示錄】復刻版 第 833集|洪培翔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中日甲午大海戰 北洋艦隊潰敗之謎/揭密馬關條約 釣魚台身世之謎【台灣啟示錄】復刻版 第 833集|洪培翔

訂閱《台灣啟示錄Youtube官方頻道》https://bit.ly/2VsuEVN
看更多最新影片》https://bit.ly/39CWtmU

00:00 中日甲午大海戰 北洋艦隊潰敗之謎
25:03 揭密馬關條約 釣魚台身世之謎
28:52 釣魚台 別為我哭泣

一百多年前,中日雙方第一場鐵甲艦大海戰,就發生在這一片黃海上。這一場戰爭就此決定了兩個國家的命運,而在一百多年之後,兩個國家有可能再度在海上兵戎相見嗎?我們來看看「中國絕不退讓」,這是在日本宣布釣魚台國有化之後,解放軍報所下的鏗鏘有力的標題,他們嚴重警告日本人千萬不要玩火,因為今天的中國再也不是當年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也不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中國,在主權還有領土問題上面,中國政府還有鐵骨錚錚的中國人民,是不會有任何的退讓,相較之下台灣人的反應是什麼呢?是冷淡是無感的嗎?我們來看看這段畫面,9月25日那一天,在釣魚台周遭海域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也許很多人要問,為什麼有七十多艘漁船在那一天要朝著釣魚台直奔而去。很多人也許不明白,在過去我們的漁船到了這附近的海域,是如何遭到日本船的欺負,我們也無法理解那天在海面上面,究竟是誰幫我們對著日本人大聲喊出「釣魚台是我們的」,這一連串的疑問在今天晚上這個小時節目當中,我們將會有完整的報導。首先我們將時間拉回到一百多年前,來看看當年清廷戰敗之後所簽下的馬關條約,究竟和釣魚台有什麼樣的關係,同時間告訴您的是當年中國這一支號稱是全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為什麼最後會慘遭日本聯合艦隊徹底地殲滅。

想要進攻中國,就必須要在海上擊潰北洋艦隊,來看看1887年明治天皇他下了一道命令,他說他要從皇室的經費當中,每個月自掏腰包出三十萬當作海軍補助費。這筆錢看起來雖然不是很多,但是有一個指標意義,象徵著最高統治者的決心。

兩千萬銀兩可以買幾艘定遠艦?結果這些錢,真的都被慈禧太后拿去辦大壽了嗎?據傳慈禧是曾經這麼說過的。她說光緒登基時年紀那麼小,那麼我不得不去垂簾聽政,過了這些年,現在我什麼都不過問了,那麼花一點點的錢來修一修花園養養老,這都不行嗎?

1894年9月17日中國的北洋艦隊還有日本的聯合艦隊,雙方在黃海正面交鋒了,雙方的布陣就艦艇的數量而言,雙方是12:12不相上下,但北洋艦隊的優勢在於它擁有六艘鐵甲艦,日本只有一艘吉野號。再來看到的是火力方面,北洋艦隊在重砲數量明顯佔上風,其中包括定遠還有致遠這兩艘鐵甲艦,配有12英吋主砲威力非常驚人,但荒謬的是這兩艘船加起來竟然只有三枚砲彈,所以只能夠省著打。接著我們看到海面上,北洋艦隊非常明顯擺出一個雁形陣,因為了發揮艦首主炮的威力,於是所有艦首對向敵艦,而至於日本聯合艦隊方面,則是採單縱陣。因為它要發揮的是舷側砲的威力。北洋艦隊的布陣它們必須要避開定遠還有致遠,這兩艘巨艦艦首主砲,於是他們採單縱陣,用它們側面的速砲去砲擊對方,充分發揮它們的火力。就在雙方艦隊逐漸接近,到了將近5300米的時候,北洋艦隊的定遠號首先開了炮,第一炮也等於是全隊發起進攻的信號彈,一時之間我們看到黃海上面炮火怒放,煙硝瀰漫,頓時間海水都沸騰了。

眼看著無彈可打該怎麼辦呢?致遠艦的艦長鄧世昌,他急中生智,想起了學校上課所教的一堂課,1866年的那一場里薩海戰給了他靈感,因為當年奧地利人也是處於戰爭的劣勢,最後就是靠著把自己的船當作是武器,往對方迎頭撞上一舉扭轉了戰局,擊敗了義大利人。鄧世昌冷靜思考,這個戰術他可能用得上,因為他往黃海望去,在他眼中吉野號在魚貫陣裡頭,前面是自己的船後面也是自己的船,它等於是夾在裏頭不能夠任意改變自己的速度和方向,換句話說吉野號就是一艘死靶子,鄧世昌心想只要把自己的船往吉野號全速奔進,將它擊沉之後,這就是北洋艦隊最後一擊的機會了。

1895年2月17日日本軍隊攻佔了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一個月後,3月19日全權大臣李鴻章抵達日本下關,在當地非常著名的飯店春帆樓和日本人展開談判,日本人的態度非常強硬「yes or no」,而李鴻章的立場也不軟弱,但是為什麼最後還是簽下了馬關條約,留下了千古罵名,這是當年談判的場景,日本人在談判桌上如何能夠把中國的底牌看得一清二楚,而當年在簽訂的馬關條約當中,所提到的割讓台灣以及附屬島嶼,當中的附屬島嶼包含了釣魚台嗎?在整個談判的過程當中,包括了李鴻章最後遭到了槍擊,子彈留在他的左臉頰,這背後又是一場什麼樣的陰謀呢?

#台灣啟示錄 #洪培翔 #東森新聞 #跟我一起 #宅在家 #甲午戰爭 #北洋艦隊 #馬關條約 #釣魚台 #日本 #中國大陸 #海域 #慈禧太后 #鄧世昌 #李鴻章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