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修功養德 身無過失 - 20240624 第1704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修功養德 身無過失 - 20240624 第1704集

00:00 修功養德 身無過失
00:53 ⊙一日如三秋,那堪等閒過,稍一縱即逝,一大遺憾事。剎那生滅法,非有時實性,名之為假時。

「一日如三秋,那堪等閒過,稍一縱即逝。」過去了,這是一生最大的遺憾。「剎那生滅法,非有時實性。」那個時間的名叫做假時。今天這個時候,我自己看我自己,此時今日非彼時,彼時不我與,過去日子的我,不再還回來給我了,這叫做「是日已過」。時間在過是很快,所以說「一日如三秋,那堪等閒過」,知道時間要把握好,稍微將它鬆掉一些,稍一縱就是過去了,秒秒分分,時日就已過了,這是一生最大的遺憾。時間真的是在剎那間生變化,新的我,新的,舊的我,過去了,生滅變化,這叫做人生法則,否則如何叫做老、病、死呢?

這就是「行蘊」,這個行蘊在自己的身體裡,什麼時候老化出來,自己不知覺。其實它是在剎那間,讓我們不知覺中生,什麼時候老了,這也一直衰老。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那股活細胞,年輕的細胞,健康的細胞,什麼時候慢慢一直消弱了,一直不見了;什麼時候不知道,行蘊中,不知覺地產生,也沒有感覺就是這樣消滅了,這叫做「剎那生滅法」。

「非有時實性」,不是有「時間」是實的性,時間非實性。說:「我們有相約哦,永久的永久。」沒有永久,時間它是沒有實性。每一秒鐘,它若有實性,它就是常住,在這個大空間裡、宇宙間。尤其是在人間,非有實性的時間,它是不斷流逝。所以我們大家要很警覺,警覺「非有時實性」,我們都是在這樣空、虛無生活,因為時間是無實性、多變化。

時間,一切相有哪一項無變化呢?聽聽,從馬來西亞來的一群人醫菩薩,回來精舍要精進,回來精舍要來體會精舍的生活,精舍的師父就為他們安排,我們平時生活的時間。幾十個人輪到這樣的時間,就告訴他們:「這片田園也是平時我們在耕作,長草了,我們剛好生活工作輪到這裡,我們大家就來拔草。」歡喜啊,整群人就去了。

「啊!怎麼整片都是草呢?當歸在哪裡?」「當歸就是在草叢中。」開始心裡很懷疑,雖然他也是醫生,雖然有的人是中醫,西醫、中醫同時下去。中醫常常在用當歸,卻不知道當歸在田裡是長什麼樣子。在這草叢中要找出當歸,有人就在那裡很疑惑。所以常住就教他:「這是草,來,這些草,就是這樣、這樣、這樣拔。」

他們真的就這樣、這樣拔。拔一片草之後,常住說:「這就是當歸。」終於看到當歸了。當歸周圍被草包住了,拔掉周圍的草,那就是全都要拔,因為整片的當歸園,整片草要拔。所以他們拔了老半天,終於草除完了,當歸出來了。「啊,真舒服!」一片的當歸園是寶啊,沒有雜草。當歸就是希望,當歸在中藥裡,是很多種藥味會用到的當歸。

他們就說:「當歸通血」,開始就開藥名出來了。我就告訴他們,當歸是帶路,真的很多藥要如何竄氣、補血,就是要有當歸。原來我們身體若有病,四大不調就要吃藥。漢藥,漢藥當中,這一味當歸是很需要,就是要給我們,供應給我們的身體,在不調和當中,如何調和起來。這就是也得要藉時間,也得要藉大地,也得要藉人工去種當歸,你要說它是假時無實性嗎?也是要把握時間,要不然為何要堪嘆人生等閒過呢?

不論它是怎麼樣的時間,實、不實?其實就像那片草園,你趕快將它拔掉,實在的當歸就在那裡。你若只是在那裡想:這是假的時間。你站在那個地方等它,這片草園愈長愈高,它是依著時間長。那一片當歸,它的營養分在這草地上,根本無它安身的土地,被草將肥料一直吃掉。草種子很強,一直將土地占去了,如規如律的當歸,那就是無地容身,就這樣過了,這也是道理。

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時間,時間不去用它,它還是同樣就是這樣過去了。過去的時間,無庸事事,那就是像我們無明、煩惱,重重疊疊,就如那片草園一樣。修行,耕耘我們的心地,心地會有煩惱,就要農夫認真,去除煩惱就是除雜草的意思,用心除,真實的本性就能夠看出來,就是這樣。我們的本性,就是那麼地重法、惜時。我們要疼惜時間,要真正重法。

雖然我最近很感慨,末法啊!舉一個例,人人手裡拿一支手機,現在若在說法,人人手機就拿出來了。開始,一句話,「如是因,如是緣,十二因緣構成我們的人身來處,隨著因緣受苦、樂」。開始這支手機,在手指頭的末端,去將它指一下,它就找出來了;找出了什麼叫做「因緣法」,其中的法都很清楚,就不想要聽了。找法這麼的簡單,何必在這裡坐整天呢?這樣變成了不尊師也不重法。

這是現在普遍的人,要如何去求功夫,要如何去學你的手藝,已經那個心很放散了。所以大家不想要把握時間,那個時間的名叫做「假時」。我們一輩子來人間,沒有用到真實的人間,你過的就是假的時間,叫做假借時間來人生。等閒、空過,就是時間在那裡一直等,等,這樣就時間過了。吃喝玩樂,一些人我是非,結怨成仇,這種煩惱、無明,就在那個地方不斷,一輩子這樣糾纏過去。

對真正惜時、愛法,哪堪啊?哪能堪得是這樣?時間就是這樣稍微將它放一下,它就不見了,這是一大事的遺憾。因為了解,了解剎那、剎那生滅這樣過去,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修行最重要,那就是戒、定、慧。持戒定慧,不動如山,覺有情人,即心是佛;慇懃精進,修持不息,思惟淨戒,防非止惡,修功養德,得身無過失。

18:22 ⊙持戒定慧,不動如山,覺有情人,即心是佛;慇懃精進,修持不息,思惟淨戒,防非止惡,修功養德,得身無過失。

因為人生,懵懂人間,習氣互相,這就是凡夫的生活。凡夫懵懂、習氣,這就是我們要去除,所以我們要好好受持戒,讓我們自己對事、對人,不要有懵懵懂懂;要用心,對事、對人有禮節,有道理,這樣就是將身守持得好。我們要守持這個戒律,就是防非,預防我們不對的動作、不對的態度,這就是佛法所說的要受持威儀,這也就是戒。戒得我們沒有不對的行動,我們要堅持,在佛教中,我們要守持威儀,這叫做戒非止惡。

定,類推是這樣,人間,我們的心緣著外面的境界,心無定性就是這樣一直動,分秒間那個心念到底轉過幾次呢?自己自問:心要返回來,我要定,心要定。但是你要定的心,已經轉了幾遍,在哪一個地方,你想到的事情。這種心想要定,卻是這個心念一直在外面轉著,自己要好好守心,要定,防非止惡。

慧,修行最重要,那就是智慧。人間所看、所聽,待人處世,我們都懂,「懂啦,我知道。」但是你根本就不懂,你懂的是「浮塵根」,浮浮的,人家怎麼說,你怎麼聽、怎麼懂,那個道理涵義,我們完全都沒有去考慮到,所以浮塵的知識,在外面形形色色,我們認知,我們更需要運用智慧,這是前面說的「轉識成智」。

好好用心「持戒定慧」,持得「不動如山」,不論是身、心、意,對的方向,我們要堅定、要持,持得「不動如山」。就像慈濟開頭(1966年)那個第一念間,是什麼樣的因緣,那個心一動念,這念間一直堅持到現在,當中遇到什麼樣、什麼樣的環境,只是僅僅兩個字「堪忍」,要忍啊!忍,忍外面的人我是非,有形、無形的事相。

這就是對外要轉識成智。他們的看法,他們所不通的道理,我自己要想,堅持,了解自己,知己也再知彼,知彼更得要再反省自己。若很了解自己,信己無私,一念這樣的忍就利益眾人,這就是轉識成智。智,要如何去堅持著,這念對的心,不受周圍影響,這個堅持很重要。所以讓它「不動如山」,現在能夠說無法去計算,多少人啊,一念間。

因為有前面那個道理,後面能夠轉過來的人很多。轉心念,凡夫心一轉,大家願意行菩薩道。「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修菩薩道,拯救無數人,無法去計算。這就是累積,佛法一直說無量數,恆河沙數。將沙當作時間,當作人、事、物來分析,如何分析都不完,這就是我們要心,要如山不動,要從持戒定慧來。

「覺有情人,即心是佛」。我們要學佛,第一個念頭就是要與佛一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樣是覺。因為我還是凡夫,還是在人間裡,長、短,還有分別相,我是、人非起煩惱相。但是我要改,我相信佛,除了相信自己,還相信佛。佛陀修行的過程、目的,最後的覺悟,再入人群度化眾生。佛陀有辦法這樣修、這樣覺悟,就開始入人群,將他所覺悟的心性理解,向人間布達,宣布人人有覺性,人人可成佛,這是佛覺。

而我們相信佛這個覺,我們跟著他走的目標也是覺,不過我們這時候還是凡夫,所以名稱叫做「覺有情」。遇到什麼樣的環境,常常記得我們是要學佛者,所以「覺」字要放在前,我們做人,我們就要覺悟,不要計較,因為我學佛的心,佛的心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的心,「即心是佛」,這就是我們凡夫,想要覺悟的境界。

但是我們有這樣的方向,就要照這樣的方向身體力行。身體力行,總是需要「慇懃精進」,絕對不能半路休息,所以叫做「修持不息」。聽馬來西亞一群的菩薩,在師父面前就很坦誠來說,他們走入慈濟的心路歷程。當然,前面聽他們,很多那個大慈悲心,緣苦眾生,救拔很多,不論是貧是病,有困難、懵懂的人,他們也是同樣以慈濟的精神去投入人群。

但是到了,這些分享的話都說完了,再排一個時間就來貼心分享。人人都會剖白,向師父懺悔,「我慈濟幾年後,我有這段時間,不論是人事或者是家務事,就因為這樣我間斷了幾年、幾年。」聽到是很不捨,分秒不空過啊,只是人事、家業,就這樣菩薩道斷掉了十年、二十年。可惜啊,很惋惜。我們一定要「慇懃精進,修持不息」,意思就是不要斷。方向對,對的方向,要走;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感恩開頭那一念間,維持到現在沒有毫釐偏差,這樣走過來,我自己能夠安心了。還有多久的時間?所以我說:「安心了。」此刻、現在只要把握時間,將我的心願,《法華經》能夠,我心願到底有多少的因緣?能夠完成多少?「法脈宗門」,希望大家好好地用心。學佛的心志,對的路已經走了,就不要停歇,回歸初發心,一念間,好好思惟清淨的一念心。

所以「思惟淨戒,防非止惡」,還是回過頭來,這種不動如山,這種的清淨,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我們要記得惟念淨戒,防非止惡。還要「修功養德」,功德,我們要做,做出去不為自己,我們沒有求回報。當然做很好啊,但是我們的習氣,是不是好好改變呢?各人都有累生累劫修來的習氣,「我很好心,我也做好事,同樣我付出無所求。但是我看不過去的事情,我就是脾氣就是這樣,讓我大聲說一說,讓我罵一罵,再說。」這種脾氣,你前面要如何防非止惡,沒有人要看你發脾氣,沒有人要聽你大聲罵人,這個習氣到底有改嗎?

不過,在人間很困難,眾生難度化,所以佛陀讚歎「怒目金剛」。這要看環境,看看,最好是自己修行,等要讓人怒目來說話、出聲,損己不利人。修行,聽到我們就要趕快學,防非止惡,好好「思惟淨戒」。人家告訴我們的話,我們要聽進去,這是為我們好。因為我要修行,我需要改過去的壞習氣,我需要學威儀規矩,做我們應該做、應該修的法,若能夠這樣,叫做「修功養德」。我們若沒有,「我只要做,怎樣?我的脾氣就是這樣。」這樣有修到功,沒有養到德,所以大家要很用心。所以若能夠這樣,就「得身無過失」。這段文大家若聽得進去,往下來說,大家就會很清楚。

38:48 ⊙人體一身,六勝義根。眼以見色,耳以聞聲,鼻以嗅味,舌以嘗食,身以觸受,意以識別。

我們「人體一身,六勝義根」。這個「勝義」,也就是我們要修的規則、規矩、功德,如剛才說的「持戒定慧」等等,這些事情你們若都做得到,「即心是佛」。

43:14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諸天眾,常來至其所。諸佛及弟子,聞其說法音,常念而守護,或時為現身。」《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43:52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44:13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佛再以常精進為當機者,明身有八百功德之數。

45:46 ⊙身能覺觸,了知逆順、苦樂之境,身與物合時,則有知覺;身與物相離則不知覺。所謂三分言功,一分無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51:28 ⊙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須隨順信受如實修行。此經每一偈、一句,皆不可思議之解脫境界,非凡夫心量之所能思議,分別測知。

53:45 ⊙是持經行者,以脫俗無染著,始為善能持此經,方能體解大道,契身心境合,與不可思議之佛境界相應。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5月23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