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詠梅《弔秋喜》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吳詠梅《弔秋喜》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及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鬼文化節】

9.11.2012
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南音:吳詠梅博士
秦胡:余少華
箏 :何耿明
簫 :陳子晉
板 :梁凱莉


吳詠梅女士
榮譽人文學博士
贊辭

吳詠梅女士是隱於鬧市的曲藝大家,身懷廣東本土「粵曲」藝術、繼承極具代表性、卻在消 逝中的嶺南曲藝「南音」的餘韻。更具體地說,吳女士是頻臨失傳的「地水南音」傳人。

人稱「梅姨」的吳詠梅女士為人一向低調,所以她的藝術成就不易被人察覺。梅姨自幼學唱 粵曲和南音,定居香港三十多年,經常往來香港和澳門,是兩地資深的曲藝名家,更是當下能真 正掌握「師娘腔」的唱家。曲藝以外,梅姨對秦琴及揚琴等樂器的演奏也極為精妙。她早年和瞽 師劉就以及潤心和銀嬌等師娘同遊,盡得瞽師、師娘「地水南音」的神髓。梅姨是澳門特別行政 區政府文化局向北京中央政府提名的「地水南音師娘腔」承傳人,二零一二年榮獲澳門特別行政 區政府頒授功績獎狀,二零一三年獲國家文化局頒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說唱代 表性傳承人」的榮譽。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香港粵樂名家邵鐵鴻創作了著名的譜子〈流水行雲〉,澳 門的陳陸平師傅用來撰曲,成為名曲〈郎歸晚〉。梅姨當時只有十三歲,在澳門首演這首樂曲, 即時名噪港澳兩地。邵鐵鴻聽聞梅姨的曲藝天才,專程攜同樂器,乘大船由香港去澳門邀請梅姨 一起唱曲,並且親自拍和。邵鐵鴻更說收梅姨為徒,不過梅姨未曾跟他學唱。梅姨十七歲時結婚, 其後相夫教子,絕足菊壇二十八年。其後五個兒女長大成人,她才重踏江湖,和著名唱家與及拍 和名家如鄺一笑、廖森、王粵生等合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梅姨停止開腔,專擅南音拍和, 以「樂手」身分隱伏於港澳曲藝界,其樂器伴奏的高超技藝,在曲界中眾口交譽。

一九九六年,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余少華參與南音名家甘明超的錄音拍和,因緣際會得 以記錄梅姨高超曲藝的一段軼事。甘明超當時已是八十三歲,錄音時稍稍失神,在環迴的南音樂 句中茫茫然失了方向,未能收結。當時梅姨為甘明超拍和,見情勢不妙,於是開腔相助,帶他重 入記憶,錄音得以完成。由於南音的旋律和行腔有不斷的重覆,它的過序 ( 或稱過門 ) 特別如是, 很有點「微模簡約」的樂風。和不少粵樂小曲一樣,南音樂句的連接很容易令唱者或演奏者「困 雞籠」。若果稍不留神,會游不出週而復始的旋律汪洋,無休止地唱奏下去。就是甘明超這樣資 深的名家和老手一不留神,也會自困。梅姨當年的說法是:「遊花園了!」。她的開腔相助是把 唱者在遊花園後帶到出口,使一眾樂手與唱者不致在旋律上迷途,能連上結尾,完成全曲。

梅姨那次幾十秒的行腔,除了勾起知南音者往昔夜聽潤心師娘的南音〈嘆五更〉或銀嬌師娘 的粵謳〈桃花扇〉等錄音的塵封記憶,學者有心人更覺得欣喜,因為得悉「師娘腔」還未消亡, 當今還能體現於令人縈繞心懷的歌聲之中。二零零五年,梅姨現身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料 館為杜煥瞽師南音錄音推廣的活動,館長力邀復出演唱。梅姨的隱於鬧市的作風,最初令她再三 婉拒,但最後終於被館長的誠意感動,二零零八年時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開腔,演唱〈嘆五更〉選段, 震動全場,懂南音的人欣聞舊調,都以為「師娘」再世。澳門資深曲藝家沈秉和適逢其會,也是 座上客,他聽完「一更」之後,便急不及待打長途電話去澳門文化局,欣喜地告訴他們:發現了「地 水南音」正宗傳人。

二零零九年香港藝術節邀請梅姨在南蓮園池再唱〈嘆五更〉的三更,席間有聽眾感動落淚。 其後澳門電視台特別邀請梅姨演唱全本〈嘆五更〉,這時澳門才知曉「梅姨」是該埠的文化瑰寶、 「地水南音」傳人。於是,梅姨潛藏幾十年、久被埋沒的廣東南音藝術,重新廣為公眾所認識。 梅姨的歌聲和演唱風格,重現了消逝多年的「師娘腔」文化遺產。為延續南音,梅姨雖已近九十 高齡,今天仍然悉心授徒,不惜勞累。

久居香港的梅姨,從粵樂各大名家唱曲奏樂已七十多年,曾經用她精擅的秦琴為南音名家甘 明超和區均祥拍和,灌錄多張鐳射光碟。梅姨的秦琴拍和,音色純和,彈、挑、輪、撥等技巧, 已臻化境,和唱腔如影隨形,自然渾成。梅姨兼擅唱曲與拍和,在曲界無出其右,是僅存的南音 高手。

主席先生,吳詠梅女士體現並繼承了嶺南獨特的非物質文化財產,為國家級南音說唱代表性 承傳人。為表揚吳女士成就非凡的藝術人生,本人謹恭請 閣下頒授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予吳詠梅女士。

中文贊辭由李小良博士撰寫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