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飲食文化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臺灣飲食文化

「#臺灣飲食文化」有什麼特色呢?「#臺灣菜」是夜市小吃、熱炒、火鍋、辦桌,還是臺灣人家裡的日常佳餚?

臺灣飲食文化的發展與歷史密切相關。17世紀前,平埔族群已在臺灣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方式。17、18世紀後,不斷有漢人移民來到臺灣,不僅帶來家鄉飲食習慣,也逐漸塑造因地制宜的飲食方式。

主食方面,以稻米和蕃薯搭配高梁、大麥等多種雜糧煮成飯或粥最多常見;副食則以蔬菜、豬肉最重要,靠海或溪流的村落也能取得水產品。不過因為早期沒有冰箱,經常將各種蔬菜及水產品醃漬或曬乾保存,因此,各地農產品發展出不同地方特色的醃漬品。

傳統上,「豬」是臺灣最重要的肉食來源,從豬肉、豬皮、豬油到內臟都可以食用。雞肉同樣是節慶時一定會有的重要食物。節慶食物是臺灣飲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部分,最重要的傳統節慶是農曆年,有許多甜粿、發粿、菜頭粿等,不僅作為重要的祭祀品,也是年節招待客人的食品或互相贈送的禮品。

其他重要的節慶食物,例如中秋節除了月餅,過去許多人家會準備「米粉芋」祭拜祖先與土地公。這些都標示著人們藉由食物,與土地、神建立密切的關係。

「辦桌」是臺灣傳統社會中廟會或喜慶最重要的飲食方式,常被視為臺灣人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徵,也是凝聚地方社會網絡的重要方式。

在餐廳菜餚上,五柳枝、紅蟳米糕是日治時期高級酒樓常見的宴席菜,也有福州及其他地方名菜,如佛跳牆等。二次戰後,新政權帶來超過百萬新移民,藉由餐廳、小食攤、眷村、市場、食譜等多種管道,將來自中國各地的菜餚口味、點心、烹調法與調味料帶來臺灣。

當然,點心與小吃也是臺灣飲食中的重要一環。從19世紀後期,就已經有多樣的街頭美食。戰後移民帶來的眾多小吃,也豐富了臺灣的飲食。

近幾十年也有不少來自東南亞的餐館或小吃進入臺灣,也逐漸成為臺灣不可忽視的新味道。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教學影片
「臺灣飲食文化」
撰文:#陳玉箴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動畫:#渺設計影像有限公司
出品:#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網址:https://www.fcdc.org.tw/e-learning

參考書目:
1. #張玉欣主編,《山味、海味、臺灣味:#臺灣飲食文化歷史》,台北市: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13年8月。
2. #楊昭景等著,《【醇釀的滋味】#臺灣菜的百年變遷與風貌》,台北市:墨刻,2017年4月。
3. #陳靜宜,《#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二版),新北市:聯經,2018年6月。
4. #陳淑華,《#灶邊煮語:臺灣閩客料理的對話》,台北市:遠流,2018年10月。
5. 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新北市:聯經,2020年6月。

基金會簡介:
成立於1989年的#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是#三商投控 旗下的非營利組織,擁有全台唯一以「飲食」為主題的#專門圖書館,多年來以各種不同管道傳遞飲食文化的多面向,包含:出版《#料理台灣》雙月刊、《#中國飲食文化》半年刊、舉辦「#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受理「#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及「#廚師海外參賽獎補助」等。詳細介紹請見官網:https://www.fcdc.org.tw。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