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蒙特梭利。與孩子如何薩提爾。】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在家如何蒙特梭利。與孩子如何薩提爾。】

上星期直播到一半
正講「正向教養」講到高潮迭起
突然當機無法再繼續!!!
真是不好意思啊!😅

今天晚上
我們將會繼續分享
在「安定教養學」裡
「蒙特梭利」教育和「薩提爾」
所扮演的角色

如何能支持正向教養
成為教養金三角
給予孩子最穩當的教養

就在今天晚上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幫助孩子發展的方式
幫助內心安定的方法
鎖定臉書「羅寶鴻老師粉專」~
我們促膝而談。

以下是影片裡講到我回覆家長的答問:

【如何跟孩子對話時內心連結,而不是只有講道理和互相辯論】
羅老師好:
前提:
哥哥目前4歲多,弟弟1歲
事件:
弟弟還不會控制自己,有時候會去打到到哥哥,哥哥就會立刻大力打弟弟反擊。
我的做法:
1.先制止哥哥:
我當下是有生氣的情緒,很嚴肅的制止哥哥,你怎麼可以打人!!!
哥哥:我是不小心弄到他的!(可能是我太兇,開啟了他的防衛)
(冷靜了一會,我再去找哥哥談)
2.同理:
媽媽剛剛太兇了,我跟你道歉。
我知道弟弟不小心弄到你,你會不舒服,所以你想保護自己,對嗎?
哥:對!!(委屈又生氣的口氣)
但保護自己,有更好的方式,而不是打人。如果弟弟不小心弄到你,你可以先提醒他。
如果弟弟不聽,你來告訴媽媽,我會立刻把他帶離房間
就像你不小心打到你的同學,你會比較喜歡 他就直接用腳踢回來,還是先提醒你呢?
哥:先提醒我
直接踢你,你是不是也會覺得難過
哥哥:對
3.肯定:
媽媽可以相信你下次做得到嗎?
哥:可以
謝謝你願意做改變,讓自己越來越好
哥哥感覺情緒有比較穩定了,但還是有點委屈,我再一次跟他情緒核對,但他感覺不太想再說這件事,用棉被捂著自己的臉
問題:
1.哥哥感覺還是有委屈,我不知道如何幫他梳通,想請問老師,我有什麼環節可以做得更好的嗎?
2.「打人」也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就像「生氣」一樣。
現在校園霸凌很嚴重,我過分強調不能打人,會不會衍伸出 以後他如果被霸凌,提醒對方跟告訴師長都沒改善。他會不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呢?
謝謝老師
……….
你好我是羅老師。
你能夠冷靜過後才跟哥哥討論這件事,而不是在當下有情緒時處理,已經很不容易了。同時,你又能先跟哥哥道歉,這也是很棒的。
你說「哥哥感覺還是有委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哥哥的情緒未被釋放、未被真正所同理與接納所致。
你跟他說「我知道弟弟不小心弄到你,你會不舒服,所以你想保護自己,對嗎?」這邊很好,但之後你卻直接跳到講道理上,並未在感受裡工作,與哥哥進行更深入的對話。所以,這樣的「同理」只是觀點上的同理,並未真正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接納」。這就是他仍有委屈的原因。
所以,在這邊提供一些範例你參考。建議下次在你說完「我知道弟弟不小心弄到你,你會不舒服,所以你想保護自己,對嗎?」之後,繼續點出他內心的感受,讓他有機會覺察與釋放自己的情緒,例如:
「弟弟打到你,你會感到有點委屈,是嗎?」(停頓,等他回應)
「你會感到有點生氣,是嗎?」(停頓,等他回應)
「你知道打人是不對的的,所以你被弟弟打到,不喜歡這樣,是嗎?」(停頓,等他回應)
「我了解...」
記得在對話裡,要「停頓多一些、感受多一些、節奏慢一些」,才能幫助哥哥釋放情緒,也會讓他感受到你的同理。
「你不喜歡這種感覺,不喜歡弟弟打你,所以你就生氣了,想要反擊、於是就打弟弟了,是嗎?」(停頓,等他回應)
「其實,你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你也不想要這樣,是嗎?」(停頓,等他回應)
「我知道...」
在這樣的引導裡,哥哥應該就會感到媽媽的同理與接納了。
繼續:
「然後,你被我大聲罵了,你感到很難過,是嗎?」(停頓,等他回應)
「媽媽罵你,讓你覺得很傷心、很難過,是嗎?」(停頓,等他回應)
「我了解...」
還是一樣:在這對話裡「停頓多一些、感受多一些、節奏慢一些」,會幫助哥哥釋放情緒,感受到你的關愛與同理。
對話來在這裡,是跟孩子修復關係(或道歉)的好地方。
再來:
「媽媽知道了,其實你是不想要傷害弟弟的,你是因為先被弟弟弄你才這樣的。」
「你不是故意的,對不對?」(停頓,等他回應)
「那你覺得下次如果弟弟弄你,你可以怎麼樣做,會比較好呢?」哥哥已經四歲多,在這裡可以嘗試用啟發式問句,讓他思考一下可以怎麼做更好。
在你們達到共識後,就要給予他當下、具體、誠懇的鼓勵,如:
「哥哥,謝謝你願意跟媽媽說出你的感受,願意勇敢面對自己做的事情。而且,你還想到下次可以怎麼做得更好,媽媽覺得你越來越棒了!」給予他正向的感受做收尾,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與價值感。若情況允許,在這邊給他一個溫緩的擁抱,也是很好的。
然後收尾:
「那,你剛才打了弟弟,你覺得可以做些什麼,來讓弟弟不要這麼難過呢?」
可以在這裡引導他跟弟弟說聲道歉;若弟弟年紀大一點,除了道歉以外,也可以引導哥哥告訴弟弟,他剛才會打他的原因,以及他的感受。
大人無法跟孩子進行在感受裡工作的對話,而偏於著重在道理上的論述(也就是所謂的「超理智」應對姿態),通常是因為大人自己也不習慣感受自己的感受,在感受處停留,覺察情緒與梳理情緒。要改善的方法其實不難,每天能做靜心練習,多從靜心中覺察自己的身心感受,持之以恆,就會慢慢進步了。
媽媽對孩子的做法,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只是忽略了感受這部分而已。所以我想,你應該也可以在這方面下功夫,開始學習靜心。我感到你是一位很用心的媽媽,自己盡力了但看到孩子有點委屈,還願意寫信給我求進步,這是讓我很感動的。
希望我們一起加油,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祝福。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