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豪,陳鋼:《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 小提琴:沈榕 [Shen Rong]; 薄膜唱片翻錄(音效出奇的好) - 梁祝 [Liang Zhu] - The Butterfly Lovers'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何占豪,陳鋼:《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 小提琴:沈榕 [Shen Rong]; 薄膜唱片翻錄(音效出奇的好) - 梁祝 [Liang Zhu] - The Butterfly Lovers'

更細心的為這錄音重做一次減噪處理, 可在這個連結聽到:
   • 何占豪,陳鋼:《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 獨奏:沈榕; 薄膜唱片翻...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沈榕小提琴獨奏)的薄膜唱片轉錄與《烈士日記》的黑膠轉錄已輯成一隻CDR (CDR-004), 樂迷覺得有需要訂購這 CDR, 可給我留言, 每隻 CDR 收取的費用是 HK$50 (包香港本地平郵)。
CDR 內的錄音全都在 Youtube / DailyMotion 分享了, CDR 只是為對音質有高要求的樂迷而設。香港的錄音版權期限是50年, 所以那些在50年前出版的唱片, 都是可以合法翻錄的, 這些都是過了版權期限的錄音。

有關CDR的情況, 可到以下網頁瀏覽
http://hkmusicparadise.atwebpages.com...
----

《烈士日記》全曲(黑膠轉錄)
   • 何占豪:《烈士日記》- 弦樂四重奏 (俞麗拿, 丁芝諾, 沈西蒂, 林應榮)  

---------
《梁山伯與祝英台》[Liang Shanbo Yu Zhu Yingtai] 小提琴協奏曲 "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作曲 (Composed by): 何占豪[He Zhanhao],陳鋼[Chen Gang]
小提琴獨奏 (Violin solo): 沈榕 [Shen Rong]
演奏 (Performed by): 上海音樂學院管絃樂隊 [Shanghai Yinyuexueyuan Guanxian Yuedui] (Shanghai Conservatory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 (Conductor): 樊承武 [Fan Chengwu]

這薄膜唱片的效果出奇的好, 但某些地方碟面噪音較大, 為了不破壞原本的音色, 我沒有使用激進的減噪方法, 在樂曲開始引子的部份噪音也比較嚴重, 但在獨奏小提琴進入後便可「享受」這薄膜唱片「岀奇」的音響效果。

Digitized by Patrick Wong from flexi-disc (薄膜唱片): China Record DB-0026
錄音日期: 1961年 (Recorded in 1961)
唱片發行日期: 1978年(Released in 1978)

---
被人遺忘的《梁祝》演繹者——沈榕
(文章出處:提琴中国社区/SOURCE:CNSTRAD.COM)

一提到梁祝,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俞麗拿,一些瞭解的比較多的人還會想起另外一個人。她與俞麗拿是同學,同時也是梁祝公演時的獨奏之一;她本來會成為梁祝的首演者,結果只能屈居第二。她,就是沈榕。

《梁祝》是上海音樂學院為了國慶十週年獻禮而創作的,據說當時試奏了之後,大家一致認為沈榕的比俞麗拿的要好,而為什麼首演時首演者成了俞麗拿了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俞麗拿的演奏風格比較激情奔放,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而沈榕則較柔和細膩;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沈榕的家庭出身有問題。

拋開歷史的種種不談,單就音樂本身來說,我認為沈榕所演繹的《梁祝》確實比俞麗拿的更好。首先是沈榕的演奏非常的形象化,代入感非常強,將一個活生生的祝英台展現了出來。在這一點上,俞麗拿的《梁祝》我也聽了很多遍,卻始終沒有這種感覺。其次,沈榕的風格柔和細膩,更符合祝英台這麼一個女性形象。這在「十八相送」和「樓台相會」兩個片段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逼婚」、「抗婚」和「哭墳」中,沈榕的處理較俞麗拿也更為細膩,時不時的不連續和跳躍將哭腔完美的體現了出來,同時抗爭性也完全不輸於俞麗拿。我覺得俞麗拿的抗爭是大而化之,沈榕的則是細緻入微。從整體上來說,沈榕的《梁祝》也全面地超過了俞麗拿,可以說是目前「梁祝」的最好版本。


附:雨果唱片對沈榕梁祝的說明

沈榕一九三九年生於上海,五兄弟姊妹均學鋼琴。大姊沈梅(比她大十歲)於一九四六年進上海國立音專(音樂院的前身),一九五六年與小提琴家柳和塤結婚。沈榕十二歲進少年班,半年後與俞麗拿、丁芷諾等同班同學轉學小提琴,在上音附中師事竇立勳。畢業後在大學隨陳又新教授三年、譚抒真教授兩年;其中一年與俞麗拿、沈西蒂同時跟蘇聯專家比利捷教授學習。

一九五八年上音選拔「尖子」成立由何占豪為首的實驗小組,目的是民族風格的探討與創作。成員包括:俞麗拿、沈榕、沈西蒂、丁芷語、呂其嶺,後來又擴展成為實驗樂團,成員包括了沈冠恩、俞魯濱、吳菲菲、林應榮等。《梁祝》就是一九五九年間的產物。何占豪原繫上海越劇院的小提琴手,考入上音進修班後師事鄭延益,一學期俊為作曲需要轉入作曲系。《梁祝》的形成是先由何占豪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情節,利用越劇唱腔,把情節具體化構思成為幾段主題旋律,在小組內進行反覆試奏、討論、修改,創集體創作的先例。曲體基本上由小組的「小梁祝」四重奏試奏,小提琴獨奏部分基本上寫成後,自陳鋼在其老師丁善德助導下完成了鋼琴小樂隊配器部分,經上音領導及管弦系教師反覆聆聽,提意見修改後,(試奏由俞麗拿擔任),於「上海之春」由俞麗拿與沈榕先後擔任獨奏公演。並自俞在一九五九年、沈在一九六一年灌製成唱片。

《梁祝》在小提琴創作歷史上應該說有幾方面的突破成就品:首先它的確是集體創作的結果。在小提琴演奏內容具體形象化與奏鳴曲體溶合為一方面也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樓台會」、「哭靈」等段落的確形象鮮明,同時它把越劇唱腔也很成功地小提琴化了,因而同時在小提琴演奏按術上也開拓了許多新的手法,它的滑指、音准、顫音、弓法等都與西方傳統演奏手法有所不同,因此成功地演繹《梁祝》就不是傳統小提琴演奏手法所能達到的。鑒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俞、沈的錄音都未臻完美理想,但俞、沈都掌握了,並奏出了它的地道的特有風格則是無疑的,所不同的是俞比較熱情奔放,沈則柔和細膩,這是一首成功的曲子,可以在維持其獨特的風格範圍內,仍然有所不同演繹手法的典型例子。

「雨果」有鑒於此,特將具有地道風格的沈榕版數碼處理,製成CD供「梁祝」愛好者參考,並將以最新的錄音技術和現有的條件重錄一首新的「梁祝」以期符合現代樂迷的需要。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