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 | 教育要抓住根本-第10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朱子治家格言 | 教育要抓住根本-第10集

朱子治家格言 | 教育要抓住根本-第10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教育要抓住根本。

我們繼續學習《朱子治家格言》中的經文:「居身務期簡樸,教子要有義方」。
我們為人處事要常常存有一個節儉、樸實的心態,不與人攀比。要用正確的道理教育子女,使他們能夠分辨是非黑白。
人生的福分是自己培養來的,有一定的定數。惜福的人有餘福,不要把福報用盡。提到「儉」,不僅是財用方面,在應對一切事物時,都要有節儉的精神。比如飲食,要想著「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吃得太多,對脾胃負擔大,所以飲食有節,晚餐要少吃。
「儉於嗜欲,可以聚精神」。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嗜好,嗜欲會讓一個人的精神分散,當我們不再被欲望控制,心靈就自在了。
「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非」。「話說多,不如少」,講話最耗氣,而且言多必失,容易惹是非。話多的人,往往內心很浮躁。
「儉於交遊,可以擇友寡過」,朋友並非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質量,能彼此知心,成就道德學問。擇友要慎重,「君子忌苟合,擇交如求師」,一個品行端正的人,結交朋友不會隨便湊合,就像找一位好老師一樣的慎重。人往往容易受身邊朋友的影響,交友謹慎,也不容易造成人生的不幸和過失。
與道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經過長時間的熏陶,自己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和素質低劣的人交往,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不覺得鮑魚臭了。
「儉於酬酢,可以養身息勞」。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應酬,身體也不會這麼勞累。
「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少喝酒,最好是不喝,酒喝多了傷身,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
「儉於思慮,可以蠲(juān)煩去擾」。人不要胡思亂想,平常有空可以多讀經典,靜靜心。人都喜歡妄想過去、妄想未來,其實再美好或是再糟糕的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必沉浸其中,跳出自己的小圈圈,把精力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也能幫助我們放下;未來還沒有發生,不必過多的設想,常常妄想,也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神。
所以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和觀念,教子對一個家族、社會、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每個家有好子弟,家道就興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都好了,社會自然安定。所以父母把孩子教好,也是為社會做貢獻。
教育孩子可以分為三個重點:身教、言教、境教。要以身作則。想教育好孩子,首先父母要教育好自己,想想我們每天的念頭、一言一行是否正確。自己要有所警覺,不合適的馬上調整,慢慢地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身教是要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做出好的影響,這是父母的責任感。
其次是言教。我們自己要對道理非常清楚,抓住每個機會教育點來引導孩子。因為孩子正處在這個事情當中,我們給予及時的提醒,理事圓融,他會終身不忘;如果只是指責、講道理,他不一定能體會這麼深刻,甚至還會不耐煩。所以父母要提升自己的智慧,我們早一天有智慧,孩子就早一天受益。
貞觀十八年(公元六四四年)的一天,唐太宗和幼年李治一起用膳,太宗問他:「你知道飯嗎?」李治說不知道。
太宗告訴他:「飯是農民辛苦耕作得來的,我們常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民耕作,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絕對不能剝奪他們耕作的時間,不能讓他們去服勞役,否則他們不能耕作,明年就得不到收成。不體恤民情的君王為了自己的享受,剝奪農民耕作的時間,最後他們沒糧食吃,無法生存。」
還有一次,太宗帶李治出門,騎馬的時候問李治:「你瞭解馬嗎?」李治說不知道。
太宗講:「馬服務於人,但也要愛護牠,不能把牠的體力耗盡。用一段時間後,要讓牠得到充分的休息,勞逸結合。假如把牠累壞了,牠就會逃走。同理,我們對人也要設身處地,不能過度勞役他人。」
接著是坐船,太宗又問李治:「你瞭解船嗎?」李治說不知道。
太宗講:「船比喻國君,水比喻人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現在當了太子,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愛護百姓,百姓才會支持你;傷害百姓,百姓就不可能擁護你,甚至還會推翻你。」
他們走著走著又看到了一棵樹,太宗又問:「你瞭解樹嗎?」李治說不知道。
太宗講:「這棵樹,它接受了繩墨(木工打直線的墨線),就能裁出中正的木材了;同理,『受諫則聖』,人君只要能接受臣子的勸告,他就可以成為聖王了」。
如今,法律和道德就如同繩墨一般,它為我們設定了行為界限,確保我們能夠在規矩的框架內有序地生活和工作,幫助我們明辨是非。
最後是境教。家庭、社區的環境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孟子的母親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所以才有「孟母三遷」的典故。而境教首要的是治家嚴謹。一個家庭想要興盛,必須從嚴整的家教、家規開始,孩子才會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如果能把經典完全落實在我們的生活圈子中,就是最好的境教。
所以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智慧、方法。《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教育孩子要時時從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起。正如「青年十二守則」中說的:
首先是「孝順為齊家之本,忠勇為愛國之本」。
接著是「信義為立業之本」。我們希望孩子將來事業有成,「信義」是關鍵。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要有道義,他就會很歡喜地服務好與這個行業相關的大眾,很有誠信。「人無信不立」,假如人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對於孩子而言,教他建立信任,首先從不說謊、不妄語開始。
「禮節為治事之本」。看一個孩子在接待客人時能有條不紊,有禮有節,面對長者,禮數都能顧及到,對長輩都很恭敬。然後「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他面對長輩也不會畏畏縮縮的,做事又不急躁。他在與人應對的時候都很有分寸,那他以後出去辦事,人情事理也能處理得比較周全。
所以,禮是人與人之間最美的距離,懂得體恤,與人方便,替人著想,而不是只想著自己。
還有「仁愛為接物之本,和平為處世之本」。
再是「服從為負責之本」。不懂得服從,執行力弱,不懂得做下屬的本分,那他以後也不會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正如《大學》中說的「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也與《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所好,力為具」這幾句相應,這是做人的態度。
「學問為濟世之本」,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助人為快樂之本」,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不追求名利欲望;「整潔為強身之本」,要懂得照顧自己,愛自己。一個不愛乾淨的人,家裡環境髒亂,身體素質也不好。
「有恆為成功之本」,堅持鍛鍊身體,堅持學習,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還包含做事,「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要成就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很多人走到一半就放棄了,所以凡事都要有耐心、恆心,有正確的方向目標,才能做出成績。
最後是「勤儉為服務之本」,勤勞節儉,才能服務他人。不管在哪個行業,懶惰的人都不會有出息;不節儉,浪費單位的水電、公共用品,不會為團體著想,也不可能把事業做好。
我們掌握這些德行和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再通過身教、言教、境教來引導孩子,還可以旁徵博引,給他說幾則相關的歷史故事。比如哪個人有恆心,後來有成就;哪個人雖有天賦,但半途而廢,最終一事無成。這些都是引導孩子的好方法,活教材。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