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身心無倦 成就忍力 - 第1760集 (ENG CC) 20240910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 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身心無倦 成就忍力 - 第1760集 (ENG CC) 20240910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00:54⊙「身心無倦,成就忍力;信心清淨,堪忍無怠;恭敬三寶,深慧嚴身;清澄無染,堅定願行。」

用心,我們修行,一定身心要輕安、精進,時時要心輕身安,這是我們一句話這樣說,「心無掛礙」,我們若能夠身心無掛礙了,自然我們對事、方向我們就沒有懈怠的心,心就很勤快,心無懈怠。修行要永遠抱持著勤快、輕安的心,若這樣我們就「成就忍力」。身心就是為事務、如來家這個家庭在付出,做就對了,還有什麼不堪忍的力呢?所以我們人人都要有忍力,工作如何做,我們都甘願,責任如何負擔,我們都歡喜,這是人生生命的價值觀。

「信心清淨,堪忍無怠」。我們信心一定清淨,從入佛門,行大道,這條的大道就是大乘菩薩道。所以我們既然決心在這條大道上,承擔菩薩的使命,所以我們必定要堪忍,信心堪忍,充分的信心要堪得忍。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日日就是要如此,忍,不叫做忍,就是輕安自在。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無難事啦!」

看看常不輕,哪怕是他人的臉色、態度在他的面前,他就是堪得忍,忍而無忍,永遠對人謙恭、讚歎。我們就是要學這樣的精神,這就是「深慧嚴身」。表達出是很深的智慧,不是他不懂,是他已經懂得很透徹了,道理透徹了。這些有什麼好計較呢?這些人,佛陀這樣說:「心、佛、眾生皆無差別,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得成佛。」這就是常不輕深信佛所說法。

信若沒有很深入的信,就無法去身體力行、去受持。受持著這念力,我相信,我的心念,念念在法中,法就是我要受持。所以常不輕菩薩經歷這麼多,很多不如意,受人罵、受人打,他不在意;他的心意只是僅僅要虔誠讚歎大家,「你們將來修菩薩行會成佛道,將來都會成佛。」這種堅定信念,這就是常不輕單純。本來佛心是很單純,人人的本性是很清淨,就是這麼單純。所以不論世態,世間人的態度如何,他就是相信一個念,念力。一路走過來,受了很多的波折,但是他沒有感覺。

對人就是這樣,他「恭敬三寶,深慧嚴身」。所以「清澄無染」,表達了身心清淨,沒有染著,所以這樣能夠堅定願力。很簡單吧!只要我們一心去除煩惱,只要我們真正深入佛心,相信佛說,我們對人還有什麼可計較?菩薩道上就是這樣走。「深慧嚴身」,尤其是「清澄無染」,這種堅定的志願,對修行人來說需要、必要,而且很重要。菩薩道一定會走到盡頭就是成佛,我們要相信。來,我們來看前面的經文。

10:03⊙「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過去有佛,號威音王,神智無量,將導一切,天、人、龍、神,所共供養。是佛滅後,法欲盡時,有一菩薩,名常不輕。時諸四眾計著於法。」《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段經文,我們這樣很清楚,記憶也應該很深了。過去的這段常不輕菩薩的過程,相信人人行入第二十品,開始聽到常不輕菩薩,我們的內心就很有親切感,大家聽,歡喜。所以這段時間,聽經之後,回向給我的,都有聽到:常不輕菩薩入人群逆來順受,歡喜付出。我都這樣一直有聽到,可見人人對常不輕菩薩,前面的經文已經很熟悉了。

常不輕菩薩到了年齡大時,想:應該也要入滅了。但是又是聽,聽到這個聲音好像威音王佛為他呼喚:你要再精進為眾生,任務未完。他,遠遠的聲音聽在耳中,很清楚,趕快轉一個心念,所以要好好再精進。他轉一個念頭,開始開座說《法華經》。這個時候,過去最輕視他,而且追打、罵辱這些人回過頭:「莊嚴啊!菩薩講說《法華經》。」歡喜來聽受,也教化了不少人,最後才取入涅槃。

這常不輕菩薩經歷過很久,現在的釋迦佛來說過去那段威音王佛與常不輕菩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師徒;威音王佛傳授,常不輕菩薩接受了。經歷的時間實在很久,已經,常不輕菩薩也已經將這個法傳了,一直一直到最後。釋迦牟尼佛就回過頭來說:「常不輕菩薩,那個時候那位常不輕菩薩是誰呢?不是別人,是我釋迦牟尼。」

所以終於我們知道了,原來常不輕菩薩過去那段經歷很長修行的過程,那麼地不簡單,原來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可見每一尊佛修行的過程都很辛苦。釋迦佛難道只有這輩子「常不輕」嗎?不是。我們已經經典歷時這麼久了,多麼多過去的過去有多少的菩薩,有多少「本生經」佛過去世的故事,真的是時間很長。我們要相信,今生的過去生的過去生,不斷不斷累積才能修行得果成佛。

所以我們前面的經文都很重要,下面就再用偈文讓我們加強記憶,能記得常不輕菩薩過來的經歷。所以前面說很長的佛滅度後、法欲滅時,這是最後,他,那位菩薩「名常不輕」。「時諸四眾,計著於法」,這些人呢?所以我們現在來看,看現在今天這段經文。記得過去,才有辦法將現在清楚聽進去,現在這段經文就這樣說。

17:55⊙「不輕菩薩往到其所而語之言;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那些人雖然常常不相信常不輕,看到、聽到,聽到的就是:「我不敢輕視你,將來你會作佛。」聽到了,起不歡喜的心就罵了。這些四眾,這些人也是同樣出家(與在家)四眾。常不輕菩薩不放棄,還是「往到其所」。這都是前經文延續下來的偈文,再讓我們印象回顧。

19:11⊙不輕菩薩往到其所:往到彼四眾執著法,而不持行、受持者所。

「往到彼四眾執著法,而不持行、受持者所」。那些四眾之人,是修行,形體修行,這些四眾光只會「執著法而不持行」,不要身體力行,既不誦經也不讀經也不寫經等等,連經文都沒有在尊重,何況身心受持?這些都不持行、受持者。走到這個地方,這個團體,常不輕進去了。

20:39⊙而語之言;我不輕汝,汝等行道,皆當作佛:我不敢輕汝,由汝將來行道,皆當作佛。

「而語之言」。常不輕去告訴他們:「我不敢輕視你們,因為你們大家有發心修行。所以僅僅是發心,穿著出家人的衣服,我就不敢輕視你們,你們也算是修行者。」「汝等行道」,你們的形態,這樣大家會知道你們是修行者,所以只要你們心有想要修行,若這樣你們「皆當作佛」。

只要起這個念頭,轉一個心修行,讓人看到你們,知道你們是出家修行,這樣我就不敢輕視你們了。因為你們將來行道,你們已經種一個善因,將來還有機會修行,就會殷勤精進,就能修行於道,走在修行人的道上;入道了,一定皆當作佛。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

22:46⊙「諸人聞已,輕毀罵詈,不輕菩薩能忍受之。其罪畢已,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些人聽了之後,「輕毀罵詈」。「不輕菩薩」,所以不輕菩薩他「能忍受之」,他還能堪得忍。「其罪畢已」,每一個人都有餘業未盡。常不輕菩薩他也有過去生不斷不斷累積,不斷修行,無明一分一分去除,累生世難免還沒有去除的,還有存著。所以一輩子過一輩子,不斷不斷將那個罪業、業力,就是世世、分分去除。

到這個時候,那就是「臨命終時」,這一輩子已經被人侮辱、被人追打,他就是不動心,就是歡喜接受,就是再次讚歎。這段生命,讓他罪業全都消除了;累生世,生生世世修行,生生世世消除他的煩惱無明。少分煩惱、重的罪業都是這樣一生一世這樣消除了。

這個時候「其罪畢已,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修行、修行,一直了解,再聽到這部經,真正所有的一切,全都,那就是清淨了。我們要能夠用心去思考這當中的內容,到底還含著什麼深的意義?所以大家聽法,不是一時聽完全明白,聽的再經過解釋,解釋無法完全淋漓盡致,總是我們還要再去用心思考。所以「諸人聞已,輕毀罵詈;不輕菩薩,能忍受之」。

26:43⊙諸人聞已,輕毀罵詈,不輕菩薩能忍受之:是諸人不信,所以罵之,不輕悉皆能安然忍受。

這段文剛才大概說過。「是諸人不信,所以罵之」。這些人就是不相信,常不輕菩薩到處都去向人禮拜、向人讚歎;這個人難道有修行?難道值得去相信他?所以很多人不要相信他。所以輕視,才會為他取名叫做「常不輕」,「所以罵之」,不信,所以罵。「不輕悉皆能安忍」,他就是這樣能夠忍耐,忍無所忍就這樣過了。

28:13⊙其罪畢已:謂常不輕菩薩,先世或有罪業,以今世受持是經,為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故曰其罪畢已。

「常不輕菩薩,先世或有罪業,以今世受持是經」。這輩子就是這樣,經的經文他不是讀誦,他是用來當路走,就是這輩子完全行於《法華經》之道路上。所以「為人輕賤故」。

「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他不是用說的,他是用行的,沒有人看得出他是一位深藏不露的修行者。所以人會輕視他、會罵他,這樣叫做消業。常常說:「他罵你,你就感恩,這樣就是為我們消業。」有時候被人欺辱我們,不一定是不好的事情,我們應該要感恩。

時時懷感恩心,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修的行,教我們不要計較。不要計較,「這是他在輕視我,這是他在侮辱我,這……」等等,不要這樣想。凡事聽到逆耳、不好聽的話,我們也得要善解、感恩,感恩他來成就我們,什麼樣的形色讓我們看,我們都不會起心動念,這種的心情,我們能夠不斷不斷練習。

所以「常不輕菩薩先世或有罪業,以今世受持是經,為人輕賤故」,就是被人輕賤,「先世罪業則為消滅」,就是這樣消業了。「你罵我,感恩哦,感恩!還為我消業。」只要我們的心沒有「我要忍耐」,忍而無忍,就是輕安自在這樣過,這叫做消業。「故曰其罪畢已」,所以叫做其罪畢了,完了。接下來說,「其罪畢已:謂菩薩罪畢」。
32:11⊙其罪畢已:謂菩薩罪畢。以由四眾輕賤,常作不輕之名,又以瓦石打擲,悉能忍受,所有宿罪,因此罪畢,是故臨終聞經根淨。
35:46⊙人生累世罪業,應墮惡道,是以今生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38:50⊙臨命終時,得聞此經,六根清淨:頌上菩薩現報,臨終之時,聞空中說此《法華經》,得六根清淨。
41:26⊙「神通力故,增益壽命。復為諸人廣說是經,諸著法眾,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43:19⊙神通力故,增益壽命。復為諸人廣說是經:以神通力,重增壽命,復為眾說是《法華經》。
44:07⊙諸著法眾,皆蒙菩薩教化成就令住佛道:頌毀者果報。執著法相諸四眾等,皆蒙不輕之所教化,成就智慧,住於佛道。
~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11月6日~
※全文及中英字幕影片: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