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 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 央廣x國立歷史博物館「聲動美術館」(第七十七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于右任《 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 央廣x國立歷史博物館「聲動美術館」(第七十七集)

《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是于右任先生重要的作品。于右任先生在民國20年的時候成立草書社,後來慢慢發展成中華民國標準草書學會。在這過程當中這件作品是于右任先生推動個人草書藝術的巔峰之作,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它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古物。
草書就是會把幾個筆畫簡化,我舉個例子來講,譬如國立的「國」這個框框還在,但是裡面的橫跟方塊都已經簡化成類似一個一橫又一轉再加一點的這樣表現。所以聽眾朋友在了解過程裡面不用緊張,你就想像你腦子裡面有一個標準的國字,然後去閱讀它的時候,順著于右任的草書去慢慢地運動,就可以看到原來標準草書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只不過把一些筆畫簡化而已。
我再舉個例子來講,「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博」,左邊的橫跟直保留,但是右邊的橫跟田字就轉化成簡單的兩個筆畫,最後再用一個豎、一個彎、點來完成這樣的一個博物館的「博」字。所以如果我們心裡面有原來的那個字的架構,你在看原來的文字的時候其實是沒有困難的。歷史博物館在作草書作品的展示的時候,大部分關於草書或書法作品,都一定會有楷體字的釋文。聽眾朋友不妨可以用這種方式玩玩一個小遊戲,就是用旁邊的釋文去對照于右任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記》,一個字一個字或挑幾個有趣的字,試試看你能夠認得多少字,認不得的再回過頭去看釋文,慢慢慢慢的我們就會了解草書有趣的地方。
全世界的人在寫文字的時候,包括你我現在都這樣,不會一筆一畫規規矩矩地寫,因為那是印刷字體,因為書寫的關係,我們難免會有速度跟簡化,就像平常寫給朋友啊,朋友的memo 紙上的memo,就是很簡單地寫,只要人家能辨認就好,何妨呢!所以這種速度感在草書裡面是最被珍重的。草書裡頭有幾個我認為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可以跟朋友分享的,就是有一種叫做「一筆書」的技法。什麼叫做「一筆書」?就是一筆下來就把字全部完成,不需要停頓。「一筆書」可以在這個作品裡面看到,于右任在事情的「事」上面有了這樣的表現。這383字的建館記裡頭,關於事情的「事」是在最後一個字,叫做「以致其事」。「事」這個字聽眾朋友大概可以知道,一橫然後有一個小方框然後再橫直最後有一個豎,長豎再勾,然後就完成了原來事情的「事」這樣的字。可是簡化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字,就如同我們一般所說的叫做「龍飛鳳舞」,一筆而就,不拖泥帶水,乾乾脆脆。
各位可以看得到一筆而就它到底跟原來的字有什麼差別,事實上它是極度的簡化,把橫再豎以後轉個彎再繞個圈然後再一勾就完成,所以橫豎之間就在彈指之間完成。有時候我心裡在想,草書其實是我們人生的隱喻,有時候想想看,人活了50歲、60歲、70歲、80歲、高壽90歲,廖館長現在已經接近60了,回想過去50幾年來彈指之間大概只有幾個筆畫吧,沒什麼了不起,生活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有什麼好爭的呢。所以在欣賞書法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非常暢快淋漓,對於線條之間有一種新的表現。我們看到在簡單的「一筆書」裡面,可以看得到起筆是藏鋒的方式,于老的書法是中鋒用筆,就是筆尖不外露,並且是用力度很夠。所謂中鋒就是把毛筆豎直,毛筆豎直有什麼好處?意思就是在筆毛裡面的墨汁恨容易就透過筆毛輸送到紙上,所以墨汁特別多。如果你用側鋒或者要去壓它,因為被壓抑所以墨汁不容易輸送到紙上面,就會產生乾筆。所以中鋒用筆是要表現出一種線條渾厚,甚至在書家感覺裡面我們稱之為「立體感」。
聽眾朋友你看得到這個線條裡面有立體感嗎?這個線條的邊緣有隱隱約約的一點點暈的痕跡,讓我們感覺到這個線條不是一個簡單像印刷體的線條,它有表情的。在簡單的起筆之後它立刻收筆,讓線條變得乾,並且中間有一點在空中回鋒,所以因此中間有小小的斷裂,但是這種斷裂並不影響線條的運動,因為我們寫書法的人雖然是墨汁在紙上的表現,可是拿毛筆在空中揮灑搖晃的部分,其實是書法創作的一部分。我們過年的時候看到春聯的揮毫,你會發現他不是寫字好像在表演。沒錯!因為毛筆在空中揮毫的感覺,其實也是他寫毛筆的一部分哦。所以經過一個空中無形的轉折之後,下來再跟著慢慢地轉彎,到了打了一個小圈之後霎然而止,以乾筆完成,讓人覺得真是表現快意人生啊。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