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導賞遊(粵語現場解述)A Guided Tour of The HK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2022年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導賞遊(粵語現場解述)A Guided Tour of The HK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設計簡樸、高雅,百多年來見證了香港社會的滄桑。第一座主教座堂是於1843年落成,位於威靈頓街和缽典乍街之間。不幸這座教堂於1859年擴建工程接近完成時被一場大火焚毀。其後於1860年重建一座新的教堂。1881年教會當局鑑於鄰近環境不宜再作宗教聚會地點,於是在堅道購地建造現時的主教座堂。威靈頓街的教堂便於1886年被商家購買後拆卸。現時的主教座堂於1888年12月7日聖母無原罪節日前夕舉行建築落成首次的獻祭,翌日正式開放啟用。當時的香港主教是高主教 (Msgr. Raimondi)。1941年12月11日,日軍一枚從九龍隔岸發射的砲彈擊中教堂後方的一根石柱,造成破壞。而教堂側面向堅道的一方本來建有一道門廊,在1970年代因為要興建教區中心而被拆卸。設置於經樓上的管風琴,現只剩下了那些簧管作為裝飾。彈奏的樂器已由電子琴代替,顯示現代科技觸發的新陳代謝的力量。
這座教堂由落成到現在(2022年)共一百三十四年,是香港的歷史文物之一。1988年及1992年香港郵政總局曾先後用主教座堂的圖案出紀念郵票。這教堂是一座仿英國歌德式設計的建築物,由倫敦一間公司負責設計。教堂的形狀猶如一個拉丁十字架,但它的右邊卻較左邊短,全長八十二米,闊四十米,高二十三點七米(不包括頂端之十字架),共有38條花崗柱,設有座位一千多個。主祭台位於中殿和耳殿的交匯處,是整個教堂結構的焦點所在。在祭台的西北面特設有主教的寶座,亦因此稱這教堂為主教座堂。主教座堂內處處都與聖者有關連,主祭台的雲石地板下面安放了十位聖者的聖髑。牆壁和石柱上,共安放了近二十位聖人的塑像。彩色玻璃窗上也是聖人的畫像和事蹟。香港教區第一位監牧若瑟神父(Theodore Joset)的墓碑現恭放在這座主教座堂祭衣房的門口地台上。在平放地面的石碑上,以拉丁文簡單記載了他的生平。正對著這石碑的牆上,原放有一尊木刻的聖母像。這尊聖母像頭戴皇冠,腳踏蛇頭,稱為「無染原罪聖母」,是於1954年聖母年時由全港公教女學生捐贈,而聖母像頭上的冠冕,則是本港天主教婦女送的。2008年這聖母像被移放到福傳小堂,代表聖母陪伴香港教區成長。主教座堂內設有四個小堂,他們由左至右順序是聖體小堂,福傳小堂,中華殉道聖人小堂及亡者小堂。除了福傳小堂外,其他小堂所使用的祭台及座堂的聖洗池,都是由威靈頓街舊教堂搬過來的。這三個舊祭台及聖洗池,可視為堅道和威靈頓街兩座教堂在歷史上有緊密關係的最好憑證。
時日推移,主教座堂有加建的東西,也有被拆卸、摧毀或取消的事物。座堂內悅目的彩繪玻璃窗,是先後於1923年及1985年裝置的,而教堂中央的尖塔和頂上的大十字架及祭衣房二樓,也都是在廿世紀五十年代加建的。主教座堂的聖若瑟祭台,是當時的意大利國王是威靈頓的舊主教座堂的正祭台。教堂從前採用蠟燭和氣燈來照明,現在也被射燈所代替了。過去,參加禮儀多要帶備扇子取涼,現在教堂已安裝了空調系統。以前,講道者要爬上教堂中央大石柱的講道壇上大聲疾呼,而現在,講者只需站在讀經台上透過擴音器便可清晰地講道。這些變化都見證了百多年來香港人生活上的改進和時間的遷移。主教座堂幾乎每二十年就大規模的維修一次,透過基本維修和提高座堂內設施的水平,保護工程不僅鞏固了原有歷史建築的結構,亦振興了香港天主教會的靈性和團體生活。2008年為了慶祝120周年堂慶,主教座堂又再進行了一次維修工程。修補和改善教堂,是每一代的信徒自然負上的責任。可幸,每次維修都有信徒及教會的朋友慷慨樂捐,在教堂大柱底座的小石碑上,都刻有他們的名字。1998年的一次樂捐者名字則刻在正門內牆的紀念牌上,鼓勵後人再接再厲,保護這座與香港社會一起成長的教堂。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