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字幕】天人合一與内丹修煉 (3)|天人合一|天道|人道|天人一氣|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庸|Oneness of Heaven and Humanity And Inner Alchemy3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普通话+字幕】天人合一與内丹修煉 (3)|天人合一|天道|人道|天人一氣|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庸|Oneness of Heaven and Humanity And Inner Alchemy3

内容 (此集普通话非黃漢立老師本人聲音) :
1. 解釋「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 甪《中庸》來解釋天道和人道的關係。
3. 仁德愛人,天德愛萬物。
4. 天人合德。
5. 張載是第一人提出天人合一
6. 如何修煉到天人合一。
7. 莊子的「天人一氣」主張。

孟子的主張與《中庸》的講法是配合的。傳説《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所撰的,而子思傳說是孟子的老師,因此我們今天稱之為「思孟學派」。《中庸》一開始就説:「天命之謂性」,這是說上天的規律、性質在生育了人類萬物之後,也將它的性質賦予人類,變成人的本性。接著說「率性之謂道」,因此人類只需要毫無私見,順從自己本性,認為怎樣講、怎樣做是對的,你所做的、所講的,就是天道在人的顯現。「修道之謂教」,後來更聰明的人將各種人共同認為好的想法和做法,再加整理,用來教導後人跟隨這方法去做人,以先知覺後知,將這種人繼承天之規律、形成人的思想行動的偉大思想行為一直延續下去,則人類就和天地同樣偉大,永恆存在於天地之間。怎樣達成呢?《中庸》就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天道就是誠,人類如果蒙蔽了自己,就是暗。明白了這道理,就是明。要用自己所知的,去繼續探討、提升人道合天道;或是倒過來,了解自己,用天道來反省指導、提醒自己,將自己的天性通過天道的指導發展出來。因此天人是雙向的,由知識找尋天道,由天道指導人性,所以説是「明則誠矣,誠則明矣」。還講出了「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只有具備了最高之誠,你才能將你的心性擴展到與天同樣偉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知己性,就能知別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知別人之性,就能知萬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能知萬物之性,由於你跟天地有同一規律,你就可輔助天地化生萬物,與天地變成鼎足而三,天地人同等偉大。這可説是將「天」作為人類道德及人的價值的本源,以之指導儒家的後學。人根據這種理想去進德修業,好好盡此一生,方會無所遺憾。
《中庸》、孟子甚至孔子怎樣講到合天呢?實際上如何做呢?他們沒有詳細説明。解釋《易經》的《十翼》之中的《乾文言》,説到乾卦第五爻(「九五」爻,象徵具備乾德最高,最偉大的一爻,它不單止象徵人君,甚至是具備與天的智慧、德性同樣偉大的聖人)時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大人與天地的德性相合。天地的德性是甚麼?就是生生不已,使到宇宙任何事物都可以發展生長。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表現。從我們人類、甚至從宇宙立場來講,宇宙萎縮是偉大的表現呢,還是宇宙無限膨脹、產生更多的萬物才是偉大呢?何者才是合理的想法?有沒有人認為宇宙毀滅最快樂呢?可能有,但不是佔人類的多數。因此,宇宙的生生之德,本身就説明了假使宇宙是有感情的話,它是愛護萬物、關懷萬物的,令萬物各自能夠合理地發展到它完美而又互不干涉的理想境地。因此這種生生之德如果落實到儒家的道德觀念,就是仁德。仁德愛人,天德愛萬物;仁德在愛人之餘,擴展到關懷萬物,正好像《中庸》所講,由自己完成至誠之德,再推廣到所有人、推廣到萬物、推廣到協助宇宙發展得更完善。這是一個人自己向外發展愛心的過程。現在這個所謂天地的德性,就是講它生生不息、產生萬物的德性,人要效法它,就要具備仁德。「與日月合其明」,和太陽月亮配合,產生太陽月亮的光明。光明有何作用?很難講。有很多種註解可以採用,籠統來説,我們可説是宇宙日月照臨的功能。大地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有太陽月亮;大地生物之有改變,是因為有太陽月亮;大地之有寒暑,是因為有太陽月亮。因此,太陽月亮實際上影響著整個地球萬物的一切。它這種「明」就是代表生生不息的人心功能的表現。「與四時合其序」,「四時」即四季,春天之後,接踵而至的是夏天、秋天、冬天,象徵著四季規律依時變化。這一句講出了大人根據宇宙的規律來指導人類,他的做法符合人間規律,令到人類得到最大的利益。「與鬼神合其吉凶」,大人掌握了陰陽之道,給人的賞罰是出於公正無私的想法,具備最公正的態度。這就具體講出了生生的仁德。要實踐生生的仁德,就要展現仁德對人的好處,根據這個生生不息的規律來令到人類持續生生不息,還能繼續發展,社會又要維持一定的公平獎懲制度,例如智障人士不可與大學教授拿同等薪水,這才公道,否則還有誰用心求學、工作?這賞罰應是公正平等合理的,人人受到一樣的對待。「與天地合其德」,它所説的這種「天人合一」德性非常具體、非常有層次,我們叫做「天人一德」或「天人合德」的主張。這三種主張可以説是儒家最關鍵的三種不同主張。
到了北宋初年,儒學復興。周敦頤的《太極圖説》是首篇探究「天人合一」之源的著作,它篇幅很短,但影響整個宋明思想哲學發展至深!所以周敦頤就成了宋代理學的祖師。但真正將「天人合一」這四個字提出來的,不是上面提及的學者,而是北宋的張載。張載在他的哲學著作《正蒙.乾稱篇》和他註解的《繫辭傳》中,都有講到「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四個字最早就是出現於此。張載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實是將剛才所講的孟子、《中庸》和易傳的三義巧妙地提升總結,使到他的「天人合一」主張更為完善。他繼承了易傳上所講「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繫辭下傳》)的説法:窮究宇宙變化的規律,明白了宇宙變化的必然發展,你遵從這些道理身體力行,到了某一時期,不知其所以然,你就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為甚麼?原因就是你修養道德到了最盛大的境界,已將個人的思想完全泯除,你完全地象徵、展現著上天的一切。因此你就「天人合一」了。另外,《説卦傳》有説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究盡天下萬事萬物之理背後所反映的宇宙本性,你就能明白你的本性和天的本性,那你就回歸到天命、即天的規律去。這是他的第一個根據。第二個就是上面所講的「明則誠矣,誠則明矣」,明與誠的互相推動。第三個就是孟子所謂的「盡心知性、知天」,三者結合形成一個整體的理論。他有篇短文《西銘》,二程譽為與孟子的「性善論」有同等偉大的貢獻,文章中講到「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就是通過這種胸襟,令自己擴展到同外界合一,那要有更高的理論根據,因此他在接受了莊子「天人一氣」的主張之餘而有所發展,提出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死、演變,都是氣的作用,人亦是氣的作用。由於任何事物都是來源於氣,有同一的規律結構,所以萬物根本和我是同類。既然是同類又同源,因此大家應該相通、相親、相安,不應該有所隔膜。但莊子所講的氣是無道德意義的,而張載所講的氣則是有道德意義的。
在座各位可能不少内丹修煉有成,相信張紫陽的《悟真篇》是你們熟讀的一本内丹經典。《悟真篇》背後的哲學理論根據,其實有大部分跟張載的「氣論」是符合的。但張紫陽是宋神宗時候的人,張載是宋仁宗後期的人,雖然《悟真篇》是張紫陽晚年八、九十歳才寫的,他有沒有機會看過張載這理論呢?是值得懷疑的事。如果沒有看過,而有同樣的想法,究竟是誰跟誰呢?誰影響誰呢?請今天搞宗教研究的學術人士對這問題進行深入徹底的研究。除了張載講「天人合一」之外,

#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 #中國文化 #黃漢立 #內丹 #氣功 #丹道 #儒家
#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 #黄汉立 #气功
#仁 #天人合道 #天人合氣 #天人合德 #天人同構 #天人一構
#天命 #禮 #中庸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