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MM

#MM #牌子嘢 // 點解香港啲搖搖馬揈唔郁? 搖擺記憶源自阿媽個肚
彈弓搖搖馬負重70kg 大人小心墮馬/坐爛馬 巨型恐龍搖搖馬死於中秋煲蠟 鋁製搖搖馬一枝棍式搖桿防玩壞

講遊樂場受歡迎的器具排名,頭三名總由揈鞦韆,瀡滑梯及氹氹轉之爭。
搖搖馬? 永遠好像不會立即Pop Up於腦海。

每個公園,都會有搖搖馬。你未必為了它去公園,但網絡上一大堆牛高馬大超重大人走去挑戰搖搖馬,瘋狂搖擺後被彈走,弄壞馬,甚至卡在裡面,魔力不可小看。有研究指出,人類潛意識裡,會想念在媽媽肚裡輕輕搖擺的感覺。所以搖擺總帶來減壓的魔力。另外,若你搖晃過後可睡得更好。如是在嬰兒搖床上入睡,一夜的搖擺可以提高你的記憶力。

何以每個遊樂場都會見到搖搖馬呢?
據歐美的遊樂場設計守則,每個遊樂場都需要有離地1米左右,適合2至5歲,鋁製搖搖馬一支棍式搖桿防玩壞。由小朋友自己爬上搖搖馬,捉緊扶手,用腰、屁股或自身重量用力搖擺時,已用到全身的肌肉;若放開一隻手,還要懂得轉移重心免墮馬。然後你用多大力搖擺,彈弓就有多大力的回彈力,可以訓練小朋友全身的肌肉,平衡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

早於18、19世紀,已有人製作馬仔玩具,給小朋友練習騎馬用。到1939年美國阿肯色州的玩具匠Bill Baltz,用4條彈弓吊住馬仔給兒子Billy玩,成為搖搖馬雛形。二戰時資源短缺,搖搖馬幾乎絕種。到60年代成本較低,鋁製一支彈弓款的搖馬出現。從事遊樂場設計超過30年,Play Concept的創辦人Judie說,元祖搖搖馬出現的60年代,已有三款彈弓設計。歐美的彈弓款搖得厲害,但以當時技術而言很易壞,所以當時種C字型的C Spring彈弓,上下搖的幅度較大。而舊香港最常見的是那種一條棍的搖桿,因為結構更簡單不易壞,代價就是搖擺幅度少。Judie:「你很難學到平衡的,你靠自己搖,其實跟你邊聽書,邊搖凳差無幾。」

香港遊樂場發展的初期,多數都用英國Wicksteed公司出產的遊樂設施。但英國人對鐵和木造玩具的堅持,敵不過香港潮濕天氣,很多東西很快便壞掉了。70年代,香港大部份公屋公園遊樂場引入美國GameTime鋁製搖搖馬,它是全球首間用學術方式,研究遊樂場設施的公司。今天很多有趣的公園都有他們的新式遊樂器具。

Freelance記者Kit(陳傑),早陣子走過訪香港很多舊屋邨,收集了很多小時候坐過,現在不太搖得動,但像徵一代美學的搖搖馬,Kit:「現在遊樂場裡的公仔,都要有個準確性。雞是甚麼色,蜜蜂是甚麼色,兔子是甚麼色,當年是亂來的,螢光粉紅的兔子,七彩大嘴鳥都有。」

繼鋁製搖搖馬後,坊間出現過一批勁大隻、塑膠倒模的恐龍搖馬,惟敵不過土地問題,及中秋節煲蠟,很快就被換掉了。後來就出現像青衣公園,十三隻排開像椅子一樣的搖椅。雙腿合併坐著其實很難發力搖擺。香港的遊樂場被抱怨「唔好玩」多年,近年開始跟足原裝設計,出回彈弓型搖搖馬,負重大概50公斤-70公斤。其實越超重者,搖擺度越高,墮馬同坐爛馬機會也高,為免玩爛嘢,我們索性把馬搬回公司閉門玩,搖幾吓已經身水身汗,自己睇片。

不過,這隻不起眼的搖搖馬像徵了小朋友肌肉成長,開始能去公園玩的第一步。Kit:「舊式搖搖馬肯定是會越來越少的,但我覺得爸爸媽媽和小朋友有一個共同玩過的東西,可以接通兩代人是挺難得的,所以我都建議可以多帶小朋友去玩。」

策劃:陳慧敏
攝影:陸羽 葉天榮 張志孟 許先煜
剪接:歐嘉鴻
監製:鄭汝翹

部份相片提供:
IG:龍鳳寶寶

#搖搖馬 #遊樂場 #懷舊香港 #香港屋邨
#陳慧敏 #MM_Man #MillMILK

___
立即成為 MM Member 啦,每月只需 HKD 40 咋!傳送門:
   / @mm.millmilk  

*建議使用電腦或手機瀏覽器登記,因為目前無法經 YouTube APP 登記成為付費會員
____
MM Website: https://www.mill-milk.com/
MM Instagram:   / mm.millmilk  
MM Facebook:   / mm.millmilk  
____
CHUCKY|@chuckyching
  / chuckyching  

PHOEBE|@phoebe.unprofessional.journey
  / phoebe.unprofessional.journey  

ELAINE|@elaine_wow
  / elaine_wow  

京|@phaedruslam
  / phaedruslam  

KAREN|@karen__yukiu
  / karen__yukiu  

SAM|@midwin_
  / midwin_  

阿朗|@mm_longgg
  / mm_longgg  

NATALIE |@nataliewwong
  / nataliewwong  

APPLE | @apple.hiufung
  / apple.hiufung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