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悲智拔眾苦 - 20201211 第592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譬喻品 - 悲智拔眾苦 - 20201211 第592集

《 譬喻品第三 》
與一切眾生安樂
謂之慈
拔一切眾生苦難
稱為悲
持忍力不捨眾生
入迷途
秉持大智慧念力
施妙權

也就是要大家更加了解,佛陀來人間就是一大事因緣,為了眾生迷了,貪著在人間,不斷造業,所以一大事就是來說法,希望人人能夠體會佛語,佛陀所說的語言涵義能夠了解。不過,眾生煩惱太重了,要體會到佛心語意,實在是很大困難,所以佛陀不得不秉慈施悲。

佛陀要眾生能夠聽他的話,能清楚、能入心,他一定要先安眾生的心,讓眾生能夠安穩、能夠快樂,所以第一項就是要秉慈,才開始來用悲,因為眾生這個苦必定要拔除。所以佛陀除了先安了眾生的心,接下來就是要不斷,讓眾生能了解,人間的苦的來源,希望人人知道,苦的來源是如何來?才不厭其煩,希望眾生要走入菩薩道,去體會眾生苦。這種苦的來源必定要有感觸,要不然,告訴他人生是「苦」,從「集」來。如何「集」?不了解。所以必定要入群眾中去。

所以佛陀不斷,來向我們說菩薩法。菩薩法一定要入人群,要拔一切眾生的苦難,要秉慈運悲,一定要「持忍力」。不捨眾生,不論怎麼辛苦,還是同樣要堅持下去,所以要,「秉持大智慧念力施妙權」,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所以前面的(經)文:

舍利弗
佛見此已
便作是念
我為眾生之父
應拔其苦難
與無量無邊
佛智慧樂
令其遊戲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這種佛與眾生的關係,那就是法髓慧命的關係。佛陀是為天下眾生,要來傳他的法髓,讓我們的慧命重生。所以說,「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應該要給他們的,就是無量無邊,佛所覺悟的智慧與快樂。這是佛陀對眾生的心態。今天我們再開始說:

舍利弗
如來復作是念
若我但以神力
及智慧力
捨於方便
為諸眾生
讚如來知見、
力、無所畏者
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很無奈!佛陀成佛之後,就應該要將他的內心,他的法髓趕緊輸送給眾生,但是眾生的無明太重了,要他能接受這個法髓,必定要再經過一段了時間,還是一樣要療治眾生的心病,所以才為眾生要再開方便法,要不然佛陀是直接這樣說出去,但是眾生就是沒辦法接受。所以,佛陀沒辦法,從讚歎如來知見、力量、一切無所畏的力量,這種要讓眾生能夠了解,無法了解。所以如來以大慈悲力拔眾生苦。

如來以大慈悲力
拔眾生苦
與眾生樂
依然復作是念
終難暢本懷說真實
非得施權不可
因眾生根機不堪受
故如來復作是念

佛陀必定要再運用大慈悲,那個耐心、耐力,在眾生迷途中用心,要如何來為他拔苦。所以要拔眾生苦,他就要先讓眾生安心,願意來相信、來信受。雖然眾生已經是接受了,佛陀用三乘法隨眾生根機,雖然眾生是接受了,不過,佛陀還是認為,眾生一定要接受法髓之後,真正自己有那分智慧,才有辦法了脫生死,因為這樣佛陀希望眾生能夠究竟解脫,佛才要再「依然復作是念」。

因為「終難暢本懷說真實」,四十多年了,這已經表示著佛陀,已經等待四十多年了,也是這樣循循善誘,眾生僅只是安住、相信,但是還未能將那個真實法,能夠入心,所以佛陀還沒辦法,去暢他的本懷,說真實法。這是佛陀的無奈,「非得施權不可」,所以還是繼續施權,所以「因眾生根機不堪受」,所以如來還要不斷「作是念」。

「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我若這樣直接,直接用神力、智慧力,這是佛陀要如何,這個神通的力量,與智慧的力量,能夠這樣度入眾生心去呢?「佛以悲智思惟,眾生何能體佛語意」,眾生要如何才能夠體會到佛陀的本懷,內心說出來語言的意思,到底眾生的根機,是不是有辦法體會呢?所以因為這樣,才「復作是念」。這是佛陀的心。有時候想起來,真的是很無奈。

佛以悲智思惟
眾生何能體佛語意
復作是念
若我但以神力
及智慧力
神力合上悲智雙運
如雙手合而為一
更增有力

佛對眾生「作是念」,「復作是念」,這個「所作」的,就是評估眾生的根機。所以,「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這個「神力」,神力若能夠合上悲智雙運,這就像我們二隻手,合起來為一,這樣的力量就大。你做事情,光是用一隻手能做得妥當嗎?一定要伸出雙手來,悲、智合一,這樣將它增起來,更加有力量。「神力」的意思,就是說「合上悲智雙運,如雙手合而為一更增有力」。

「神」就是「妙用不測之義」,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這個妙用沒辦法去體會。這個「神的意思」,「力」就是通融在定慧中,我們這個力量,是我們在與神、力會合起來,發揮出來,就像聽法,我說話,你們聽到了,一句話,不只是坐在這個地方的範圍,聽得到,我們透過了科技,已經將這個法傳遍了幾個國家,同在這個時候多少人聽得到啊!這種通融自在的力量,這就是在天地之間,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凡事都是可能,這只要我們在智慧定力中。

神力:
神為妙用不測之義
力為通融自在之義
是在定慧中得
通融自在神力

凡事就是要專心去發展、去發明、去發見,使用出來的力量,這種從智慧中,從定慧,就是要發明一項事情,那個心也要很專注;專注就是定力,這樣發揮他的智慧,能夠將天地萬物種種的功能,這樣精練出來,合而為一,這種通融自在的神力。

不只是用神力,還要用智慧。智慧,必定要秉慈運悲。秉持著這個慈,為了疼惜天下眾生,眾生的苦難,所以運用這分悲的力量,所以叫做悲智。所以這是佛「諸佛菩薩必具二種德性」,諸佛菩薩他必定要有這個悲智。

悲智:
是諸佛菩薩必具
二種德性
也叫做悲智二門
智是上求菩提
屬於自利
悲是下化眾生
屬於利他

佛陀的智慧,覺悟之後的智慧,他還是希望我們人人,能夠契佛的心理,能夠對佛陀的本懷說出來的話,能夠契合,契佛心智。像這樣能夠契佛心智的人,叫做菩薩。了解佛陀的內心本懷,佛陀為眾生,要安住眾生,希望眾生能夠,用這分了解的心態,這樣合於法來實行這條菩提道,這就是菩薩。所以唯有能夠志同道合,就是菩薩,與佛的志向,才能夠一起走這條路。

所以為諸佛菩薩,所具足二種的德,他的本性,他的德。所以常常說佛心,心中有佛、行中有法,行如法,這就是菩薩與佛,志同道合,契合起來,所以能夠聽法再轉法輪,這叫做悲智二門。必定要有慈悲,必定要有智慧,慈悲、智慧,是佛菩薩必具,具有。

所以智就是「上求菩提」,是屬於自利。菩薩,我們要學菩薩道,已契合佛的心意,我們就要行菩薩道,要不斷「智」,就是上求菩提,那就是自利。我們求法是自利自己。

所以悲是「下化眾生」,因為不忍眾生還在迷途中,所以菩薩要不斷向上求法,用什麼方法來救度眾生。眾生苦難,愚癡迷茫,一定要用「法」度,所以這叫做利他。

再來捨於方便,「為諸眾生况如來知見、力」。

佛捨於方便
直讚如來覺性慧海
以顯示諦理知見力
及智慧力

佛陀本來是要告訴大家:「你們也有,你們也是一樣,你我全都一樣本具佛性。」不過我們聽不懂。佛陀感覺,人生在這當中,還有多少時間呢?所以,為未來的眾生,還是要開啟這道門,「捨於方便,直讚如來覺性慧海」。
佛陀在《法華經》這個當中,開始就是先告訴大家,過去所說的是方便法,是羊車、鹿車,適應眾生的根機。這時候,應該大家要了解,還有更大的車,能夠自利,還能夠利他;自己能夠到達,別人也能夠到達。所以他就一直,在稱讚如來覺性慧海。

如來的覺性,只要我們人人能夠,契合佛的心意、佛所說語意若能夠了解,我們也是能夠得到這個智慧。這個覺性慧海,我們人人本具。這就是顯示諦理知見的力量。佛陀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話,這就是智慧的力量。

這個神通、智慧,神通能夠融通一切,而且那個力量是不可測。既然不可測,我也沒辦法可說,只好就是大家要去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環境中,人人都具有這種不可思議。

所以佛陀他能夠,用很多的妙法來譬喻,所以有「無所畏」,什麼叫做「無所畏」呢?是眾生不能了解,所以,「不能以是得度」。因為我們不能了解,所以沒辦法得度。
「無所畏力」,就讚歎佛如來知見的勝妙的境界。這只是隨己語意境說,這個境界,隨佛陀自己的心懷,他的境界。

無所畏力,
即但讚歎如來
知見之勝妙
而是隨己語意境說
即是佛慈悲平等
真實法

若說這些話,說出了讚歎佛的境界,讚歎佛那個神力、智慧力。若是這樣,不用方便法,根本這些眾生,都沒辦法體會佛。佛若只隨他自己,「隨己語意」的境說法,這些眾生是沒辦法去體會。

但是,佛陀真正要說的話,那就是佛的「慈悲平等真實法」。佛陀要我們了解,我們要培養慈悲心起來,因為這是一個平等真實法。生命全都是平等。雖然是很複雜,但是是這麼平等的法,這是如來那個勝妙的境界,對眾生法,通納入了就是一乘法。這就是佛陀的心境,要讓眾生了解,沒那麼容易。

又再說「無所畏」,就是菩薩,到菩薩的境界,他契合佛的心態了,所以菩薩也已經與佛差不多,如何來「旋轉知見」,我們眾生的知見,「執有耽著復為真空」,這是佛菩薩的境界。

又無所畏
謂菩薩能旋轉知見
以執有耽著
復為真空
能令眾生
設入災境危難
救拔眾生
是為無畏

菩薩在這個眾生群中,他有辦法去旋轉這個知見,轉迷為悟,叫做「旋轉知見」就是轉眾生迷而執著轉為真空。

我們若沒有看開,我們常常都說:「哎呀,看開。」看開,除非要用真空的道理,何必計較呢?這就是菩薩的力量,他的智慧有辦法已經接近佛了,所以他有辦法轉迷為悟,旋轉知見,以執有耽著將它轉為真空。這是菩薩運用的方法。

「能令眾生,設入災境危難」,也有辦法去「救拔眾生」。確實,只要我們能夠,捨去了自己執著的見解,知道眾生的苦難。假設進入到那個災難境界,那個災難的境界,有危、有艱難,但是他有方法,去拔除眾生的苦難。這就是無所畏的力量,這就是菩薩。

所以眾生的意根不堪接受,平常的人不堪接受,所以不能得度。若是不能接受的人,他連做都不願意做,連讚歎一句都不願意,這種的眾生,哪有辦法可以得度呢?所以,佛陀必定要用種種方法,循循善誘。因為這個真實法,沒辦法直接到眾生的心,因為「法不隨順根性」,不隨順著眾生的根性,「所以不能利益眾生」。

各位菩薩,真的是法很深奧,要如何說到讓大家能夠體會、能夠了解,實在很困難。要聽法的人,也要很用心、有定力,也要有感觸,才有辦法體會到。總而言之,大家要慎思量,多用心。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4年1月21日~

(12220592-1)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