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 |《德蘭修女傳》:諾貝爾和平獎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在愛中思考生命價值和尊嚴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傳記 |《德蘭修女傳》:諾貝爾和平獎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在愛中思考生命價值和尊嚴

圈子來啦!
【圈子可以做什麼?】
在這裏,你可以:
● 參與【話題日曆】,加入我們的話題討論和日常活動;
● 發帖。可以是自己的讀書心得、對欄目的建議、日常感悟、困惑等;
● 跟帖。給其他小夥伴點贊、拍磚;
● 各種花式調戲編輯老師和我。
點擊以下鏈接進入圈子
【圈子】傳送門
諾貝爾和平獎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在愛中思考生命的價值和尊嚴。
聽書筆記 
德蘭修女是誰呢?
她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獎基金會評選出的百餘年來“最受尊崇”的三位獲獎者之一。她身材嬌小,沒有過人的學識和顯赫的背景,但卻憑一己之力,從印度的貧民窟開始,建立了20世紀世界上最成功的慈善組織——仁愛傳教修女會,改變了整個世界對貧窮的看法。她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通過《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作者:華姿)這本書,你可以瞭解到德蘭修女傳奇的一生,以及她所實踐的慈善之路。
什麼契機,使一個普通女孩決定成爲修女,並立志爲世界上最窮的窮人服務的?
德蘭修女原名龔莎,出生於斯科普里一個普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龔莎9歲那年,父親在一次政治集會中中毒身亡,使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後來在母親的操持下才日漸恢復。這件事使龔莎開始尋找治癒貧窮與痛苦的方法。
那麼,她是怎麼找到答案的呢?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得到兩次聖召。
1、第一次聖召:宣誓成爲修女,去印度傳教。
龔莎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使她從小就對上帝有着虔誠的信仰。長大後,她加入教堂的青年研討小組學習,經常讀到傳教士從印度等地的寄來的信件,非常同情當時處於飢餓與混亂中的印度人民。18歲那年,當一名神父到她家裏,爲即將去印度傳教的修女募捐時,她堅信這是上帝給她的召喚,要她加入修女的隊伍去幫助印度的窮人。於是她告別親人,在勞萊德修女會宣誓成爲一名修女,並改名德蘭。
2、第二次聖召:到窮人中間,服侍最窮的窮人。
到達印度之後,德蘭在修女會開辦的貴族女子學校聖瑪麗中學教書。雖然從老師一路做到校長,但她認爲自己並沒有直接爲窮人服務,因此深感不安。直到在一個火車站,她遇到一個祈求水喝的悲苦老人,在老人的呼求中她意識到這是上帝給她的第二次召喚,指引她到窮人中去服侍窮人。通過2年的爭取,她獲得梵蒂岡教廷的特別批准,成爲天主教中第一個離開修道院住到貧民窟的修女。
她是如何在兩手空空、單槍匹馬的情況下,建立了20世紀世界上最成功的慈善組織的?
1、從露天學校開始,建立第一個垂死者收容所
初到貧民窟的德蘭和身邊的乞討者一樣窮,並沒有多餘的錢和食物可以給他們。但她很快意識到,她能夠做一些不需要金錢就能辦到的事。
她在路邊開辦露天學校,給小朋友講故事,給孩子的母親講一些衛生常識,慢慢融入貧民窟,瞭解窮人的生活和需求,漸漸被當地人接納。
針對當時加爾各答每月近1000人死於街頭、無人問津的慘狀,她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找了一座簡陋的小房子,籌集了一些簡單的藥品,建立了當地第一個垂死者收容所。
2、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
隨着德蘭事業的不斷開展,陸續有女子加入她的隊伍。爲了這些女孩們的安全和工作的順利展開,她申請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並破天荒的得到了教會的批准。她把全心全意爲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作爲修女會的宗旨。
修女會的成立結束了德蘭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局面,垂死者收容所等服務機構在印度各地紛紛成立,對印度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1965年,鑑於仁愛傳教修女會在印度的成就,它被教廷批准爲國際性修會,活動範圍擴展到全世界,德蘭的名字也開始享譽全球。
3、20世紀最成功的慈善組織
德蘭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和追隨。修女會的成員不斷擴大,兄弟會、教友會和義工團隊陸續建立,到1997年德蘭修女去世時,仁愛傳教修女會已經在世界各地開辦了600多所分會,分佈在127個國家,共有修女修士7000多人。
雖然隊伍迅速擴大,但德蘭始終踐行她最初的理念,那就是呆在窮人中間,像他們一樣生活,直接爲窮人服務。她通過各種努力,比如,規定修女會的修女每天至少要有兩個小時直接服務於窮人,解散“德蘭修女國際合作會”,號召“愛從家庭開始”等方式,提倡身體力行的實踐仁愛,避免善行流於表面和形式,
對於解決貧窮問題,德蘭修女給我們提供了哪些啓示?
1、“從一個開始”。
她充分重視每一個人,不管這個人有多卑微、多渺小,都認可他的價值、給予尊重。
她一直在傳達一個觀點,那就是,你可以一無所有、什麼都不是,但你始終擁有唯一的、尊貴的生命,能給出愛,也值得被愛。
2、直接幫助身邊的人
德蘭修女所倡導的慈善和仁愛,是面對面、一對一的幫助和服務,她終生都在努力避免使這種服務制度化、設施化、專業化。她的探索爲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慈善方式,那就是直接伸出手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3、重新闡釋貧窮的概念。
德蘭認爲,貧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與病痛,更是心靈上感到的被遺棄、被忽視、被討厭的感覺。除了貧窮和飢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
解讀 | 姜自得
傳播學碩士,自由撰稿人
播音 | 沐澤
策劃編輯 | 胡瀟方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