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在在處處 示現有生 - 20240612 第1696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 在在處處 示現有生 - 20240612 第1696集

00:00 在在處處 示現有生
00:58 ⊙在在處處,示現有生,猶如彼月。真如法性,契理應機,理當信順,如法修行,當如法說。

要用心,意要集中,用心聽,這是最根本。來,「在在處處,示現有生」。我們都要很用心去體會,諸佛菩薩在人間無處不在,所以叫做「在在處處」,都是示現。人與人之間,入在人群中,人群中哪一位是佛?哪一位是菩薩?我們凡夫無法去體覺、去體解,去了解哪一位是非常的平凡,與凡夫一起生活中。

所以才告訴大家:「我們要用尊重的心,見人都要用尊重、感恩。在在處處示現,在我們的身邊、面前,或者是為我們做事情,或者是幫助我們很多,這都是我們的菩薩,我們全都是要用尊重心來感恩。」所以,我們要培養出了,每一個地方,我們所接觸到的,我們都要是用這樣的心態。「在在處處,示現有生」,人人我們都要尊重。

「猶如彼月」,就像那個月,(農曆)十五過後,那個月輪一直、一直小、一直小,小到三十、初一,你就看不到月在哪裡,才又慢慢、慢慢看到月牙出來,就慢慢看到,接近十五了,月就又圓出來。我們在宇宙間,太陽系裡有這麼多的星球,我們人間也是星球中的一顆,隨著自然法則這樣在輪轉。

所以道理與這樣相同,看得到,它存在,看不到,它也是存在,月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的真如法性,同樣也是如此,當我們靜下心來要聽法,法開始就在我們的心中。想,昨天有什麼樣的法,在我們的耳中?耳朵聽進去,在我們的內心,有什麼樣的體解嗎?

坐著,若比較用功的人,坐著哪怕兩分鐘、三分鐘,三、五分鐘就能夠想出了,昨天的文如何說,我們體解多少,這就是用我們靜下來的心,找出我們的法性。現在坐下來了,又再聽,「要多用心!」心就要專心來體會了解,同樣這些字、這些文句,會向你們呼籲,用聲音呼籲出來,這同樣的道理。

所以真如法性時時都在,只是我們有時候忘記了,就像天還未亮,我們再一下子,看了,天就亮了,這在我們不覺。聽到鐘聲、鼓聲,我們入講堂來,那個感覺,同樣這個時候天還未亮,這叫做「相似法」,好像、類似,剛才出來,與現在「還未亮」是同樣,類似法,同樣。

現在聽的,在說的法就是,「哦,就是這樣!」什麼叫做「真如」?什麼叫做「法性」?「真如法性」就像月亮在天空,有時現,有時就隱沒了。就像太陽,太陽下山了,是太陽下山還是我們地球轉呢?懂天文、知地理的人,他就知道這是如何轉?由他們來解釋,我們能夠了解,如何讓它們轉?這就是懂理的人說那個理,讓我們知道形相,同樣。

所以,「契理應機,理當信順」。我們這道理,這些事相,眼睛看得到的,感覺得到的事相,我們要如何去與道理接合,一直最近都是這樣說,事要如何與理來會合起來呢?用很多種的譬喻,讓大家能夠了解,想多一點,來思透在理中,這是一種契法,也是契理、應機,因為人人的根機不整齊,就要用種種法來契理、契機。

所以因為這樣,「理當信順」,我們有了解嗎?還不了解。但是理就是這樣,「我還沒有很了解。」就是我們的機還未成熟,所以這段,我們不了解,是我們的機還未啟發,或者是法還未來為我們啟機呢?我們總是還是要用心、耐心。修菩薩道,那個「耐」,忍耐,還是同樣要有。對事忍,對理要有耐心,忍耐。

所以,「理當信順」。不論怎麼樣,理是真實的,告訴你們:太陽出來是天亮哦,現在還沒出來,為何還沒出來呢?是沒有太陽嗎?有啊,有太陽,只是還沒出來。為何還未出來?說到最後就是天地循環,星球的循環。要為你們說到星球的循環,這個天體,理就又很深了。

所以同樣的道理,這個粗相與細,與微細的法,那就是道理在這裡,看得到的都是粗的,要讓我們想,慢慢想,想應道理,這個事物與這個道理同,這就是契理、應機。理當信受,我們應該要了解,同樣,這雖然幾句話,大家要好好聽進來。

契機或者是契理總是都存在,我們大家的根機也都存在,道理也存在,而我們這個機,我們自己本身的根機,與那個理要如何來會合,這全都是存在的,只是還沒有來會合。

所以,「如法修行,當如法說」。我們就按照這樣說,而我們隨順來修;修這個道理,要行,步步精進,不可半途而廢。所以就像法,我們就照法這樣說,我們就依法這樣修,很簡單。若能夠這樣,這就是我們用心,不斷不斷向前走,只是我們信,「信為道源功德母」,正信,正確選擇了方向,我們總是沒有疑心,步步向前走。這就是像前經文說的:

14:33 ⊙「或在林樹下專精而坐禪,持經者聞香,悉知其所在。菩薩志堅固,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修行就是這樣精進,不斷不斷,無處不在,在人群中也好,在林樹下也好,都是專精在坐禪,那就是行、住、坐、臥,都不離開靜思惟修。我們靜思惟修就是禪,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中,所以,「持經者聞香」。就像這樣的人起落;行、住、坐都沒離開法,這叫做「持經」。

已經看到這個法,是我們所要學的,我們就要好好抱持著,不要放棄。所以,「持經者」,就像這樣,生活在法中,法就是我們的方向,這樣的人他聞香,聞這個香氣了解道理,所以他就知道地方在哪裡。

所以「菩薩志堅固」。是因為菩薩志很堅固,下定決心走這條路,志氣很堅定,所以他「坐禪、若讀誦、或為人說法,聞香悉能知」。菩薩,就是辟支佛、聲聞,雖然過程這樣修,見到法發大心,這叫做菩薩。這樣他或者是讀經,或者是為人解說、說法,這樣的人也是對法很了解,「聞香悉能知」。道理若知道了,一理通,萬理徹了,只要你信理、了解道理,自然一字通,萬理徹,要用心。來,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

17:56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段經文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體會,「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佛不論到哪一個地方,就是人人所尊敬,這個「在在」即是四維、上、下的地方,所以無處不在,在在處處都是佛、諸菩薩,會在周圍裡,所以叫做「在在處處」。

19:12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眾而說法,聞香悉能知:在在,即四維上下之處。諸佛世尊,是一切眾生之所尊敬,而佛護念眾生故而為說法。

在人群中,在愍念眾生,無不都是諸佛菩薩心,所以愍眾故行道。我們就知道每一個地方,人群中所有的地方,無不都是充滿了諸佛菩薩。所以,「諸佛世尊,是一切眾生(之)所尊敬,而佛護念眾生故而為說法」。難道不是嗎?諸佛,這個地方說的諸佛,是佛陀向大家說。佛陀的時代,他也一直稱讚諸佛,人人都是佛,無處佛不在,經文的意思就是這樣說。佛說處處都是佛,所以「是一切眾生之所尊敬」,要互相尊敬,周圍應該都是佛,在在處處都是。

所以一切眾生要彼此尊重,「而佛護念眾生故」。佛是護念眾生而為說法,佛陀對眾生,總是無時無刻都在愍念著眾生。因為佛是四生慈父,所以佛陀將四生的眾生,全都視為己子,就像羅睺羅一樣。這是佛陀與眾生之間。而我們眾生已經依佛了,皈依佛,也是身心向佛了,所以以佛為慈父。佛呢?以眾生為子。就像這樣,這是師徒之間的意思,也是父子、法子之間。

23:05 ⊙持法者聞此經中,說三世十方諸佛功德妙香,因持經故,悉能知之。在在任何方,佛說法處香,眾生聞法修行香。

我們「持法者聞此經」,我們要用很親切的心,這樣,「說三世十方諸佛,功德妙香」。我們要很尊重,敬佛而佛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無不都是我們所尊重。因為持經的人,能夠了解佛的教法,佛法已經入我們的生命中,生命中不能沒有佛法。所以我們應該都要知道,佛法的道理要很透徹。因為這樣,「悉能知」。持經者,我們與經不能分開,生命中就是法,法中就是我們的行為。所以行為中,能夠了解一切善惡法,應該我們都知道。

所以,「在在任何方」,不論在哪一個地方,「佛說法處(香),眾生聞法修行(香)」。這個法的香,不論任何哪一個地方有佛法,或者是佛說法的地方,或者是有佛法的地方,眾生在聽法就像聞到了,聞到那個法的香味,所以法永遠都在我們的生命中,法永遠都是在我們的周圍旁邊。

就像佛,在在處處都有佛,所以因為這樣,在在處處都有法,佛與法是會合,希望我們大家能夠清楚。「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

26:27 ⊙眾生在佛前,聞經皆歡喜,如法而修行,聞香悉能知:經中說十方眾生在於佛前,聞法歡喜,如法修行,因聞是經故知十方事。

眾生在佛前聽經歡喜了,佛說法,我們聽經,我們就要如這個經的法,我們好好來修行。聽的經就是法的香味,這個法的香味,我們應該會知道。因為我們若聽完,「啊,了解,已經將這個佛法香,吸入我們心裡,我們的心很歡喜」,所以叫做「法香」。

經中所說的十方眾生,在在於佛前,所說的「十方」,有十方佛,也有十方的眾生。所以「十方眾生在於佛前」,因為佛也在十方。「處處」,眾生也是在十方處處,「聞法歡喜,如法修行」,他們照佛法這樣來修。因為聽經,這樣十方的事情,我們都了解。不論你在哪裡聽經,哪一個地方的事情,我們知道;知道事,那就能夠契理。

因為你聽經聽很多,所以你接觸到事,也了解事的道理。所以聽經若多,觸事通理。而我們若聽經,不懂經,聽歸聽,事歸事,就是兩分開;而我們若聽,聽很多,認識清楚,什麼時候碰到了人事,我們會很快將這個事,「喔,這是理,這個理如何來解這個事。」很快道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樣走出來了,能夠通了。下面再這段經文,我們用心聽:

30:08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這是偈文,我們剛才說過的那些偈文,現在在這個地方,開始要結束了。

30:39 ⊙偈頌:無信根及非人,天龍八部等似非人,又懷妊者之所懷,或為男女不分之無根者,或為異物而非人類也。

「無信根及非人」,「非人」,那就是天龍八部,或者是在旁生類,還有,那就是懷妊。前面也說懷胎,懷胎到底是生男還是生女呢?生福子呢?等等,這是前面有說過了,我們再反覆體會了解一下。這是偈文,偈文是承上面的長行文,偈文再次重複。

「或為男女不分之無根者」。不論是男女,到底是男是女呢?有時候有的人生下來無法,不知道他是男還是女。現在我們也會聽到:有這樣啊!生下來,男女根還未分。這就要經過了,以現在的醫療科學,也就能夠去醫療,來治療他,讓他能夠知道是男女之別。

「或為異物而非人類」。這不是人,有的人懷胎,很奇怪的也有啊。過去有生下來又不是人,到底是什麼東西,有的時候也養不活的,各種都有。懷孕,過去科技不發達,還未生出來什麼都不知道。所以這就是在女人懷孕當中,都還是很煩惱。

還未生出來,是男、是女,都還不知道,生出來的五根能夠俱全嗎?也不知道。是現在醫療科技發達,才有辦法幾個月後檢查,「妳懷男的」、「妳這胎是女的」,是雙胞胎,還是三胞胎?分明說清楚。若是過去呢?不是,所以懷孕還是令人擔心。所以,「五通」。「五通」,我們在人間學佛能夠有,一段一段去修行,他能夠得五通。

34:46 ⊙五通為阿羅漢之所共,而鼻、舌等根之神通則為羅漢所無,惟至菩薩地位始有此通。

在阿羅漢位,修行修到心很清淨,斷了很多的煩惱之後,他有得到這個「五通」。

38:22 ⊙持經者尚未及此,故云:未得菩薩。然以善持是經之故,已得相似之位,正顯經力殊勝。

42:51 ⊙雖未得菩薩無漏法生鼻,而是持經者,先得此鼻相:從無漏法,生於菩薩清淨鼻者,即地上聖人。

44:59 ⊙今持經人,體是凡夫,藉經力故有此功用。雖未得菩薩,但已離分段生死,六根皆依無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無漏也。

48:54 ⊙鼻根亦具五鼻之用。父母所生,肉鼻。聞內外香,天鼻。不染不著,慧鼻。分別不謬,法鼻。一時互用,佛鼻。

51:18 ⊙鼻根與眼耳互用,經文顯然,知好惡、別貴賤,睹天宮等,有眼耳鼻互用之精微。是以讀經說法聞香能知。

52:40 ⊙知諸華、酥油之香,有舌用,入出生沒,五欲戲嬉,即觸聞香能知有身用。

53:33 ⊙知貪瞋染欲癡亦知修善,有信根,善念堅固故,鼻根自在,勝用若此。鼻根功德竟。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9年3月26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