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 20231220 第1571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 20231220 第1571集

00:00 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00:54 ⊙暖位以佛覺為己心,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觀於中道,迷覺兩忘兩邊不立。

大家記得我們說過嗎?四四,「四四」法。我們知道真正學佛,法要入心,法中有法,道理本來就是一層一層,層層有道理。我們學法就是要了解,佛法中它的精髓,因為我們要修行。凡夫的根機總是千差萬別,佛陀要為眾生說法,他就要觀機逗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如何來轉變眾生的觀念?轉惡為善、轉污染為清淨,這就是方法,也是方向。

我們一直在說,佛陀生生世世,長長久久無量數劫,沒有辦法去計算它的時間,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習氣剛強,難調難伏,我們的習氣要改,很難改。佛陀的慈悲,鍥而不捨,但是眾生還是很頑固,生生世世,很不容易能夠眾生聽佛的教法,從法中起歡喜心,相信、歡喜、聽法。從這樣相信、歡喜、聽法開始,而這個聽法的過程,是發大心,或者是修自己,也要看他的發心類別。

佛陀還是同樣要應機逗教,所以有大、小乘的人。小乘,那就是長久長久以來,已經聽法相信了,相信苦啊,人生疾苦,苦難偏多。要能夠相信佛說苦諦,苦的道理,不是今生此世才聽到,過去生的過去生,不知道多久的時間,就已經都有聽到,但是沒有接受,因為沒有相信。因為沒有信,所以沒有歡喜受。

一直到佛陀成佛、轉法輪,「苦、集、滅、道」。所以我們就知道,第一場接受佛陀,第一個法輪轉,能夠接受「四諦」法,這五比丘,不是今生此世才初接受,不是,他們是過去生的過去生,無數世劫,無數世,無數的時間,他也是佛陀所度的對象。這個因緣很成熟,在今生,佛陀覺悟,第一場的聞法者五比丘,他們的因緣也很深。

所以第一場所聽到苦、集、滅、道「四諦」法,他們接受了。接受,那就是要用功修,依佛的音聲,聽佛的教法。教法,法,法中有法,攸關於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分段生死」,生生世世隨著因緣,「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道理徹底相信,了解了,所以要很認真。要怎麼樣才能夠「轉識成智」?自己把握自己,今生此世。五根、塵、識,五根、五塵、五識,緣在外面的境界,什麼樣的作用?

凡夫是隨著五根、塵、識,這樣由不得自己,這個念頭隨境界而生、而動作、而結果,這都是「識」。開始慢慢聽法了、了解了,要啟發智慧。智慧來面對著五根、塵、識,緣著境界動作,轉,轉貪念的緣為善念,不只不貪,還願意幫助人,這就是在「轉識成智」。去貪念,緣著外境,這都是「識」,開始知道、會意了,自己要轉過來,轉貪為布施,這是智慧。

所以,「成所作智」,外面所造作一切一切的緣,轉惡緣為善緣,本來我們要去占人便宜,現在回過頭來換我們利益人,這就是轉惡為善,這就是我們今生此世聽聞佛法我們要很努力。

分段生死,今生、來生,再來生,我們要相信,相信我們的過去生。我們現在,今生此世,互相接觸、互相歡喜、互相相信,也是我們過去生中,有互相的利益,是你幫助我,或者是我幫助你呢?是你與我結好緣,或者是我與你轉好緣呢?這就是互相。今生此世,我們有這個好的因緣,同修行、同志願、同佛法,我們體佛心、同師志,這就是好因緣。

所以一切都是從造作中、轉識成智中,讓我們自己,自己來打算自己,不是受到外境因緣轉動我們,這叫做「轉識成智」。我們能夠自己做主,這個分段生死,自然法則過了之後的這段,我們已經將我們的業識,已經開始轉為我們的智,在我們的智,在「第八識」。

而若更清淨,煩惱無明再掃除,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那「第九識」了。這清淨無染,回歸覺性慧海,這個時候,那就是「分段生死」不再來了,「變易生死」我們也已經消失了,所以叫做「無生滅」。無生無滅,那就是回歸真如,很清淨的本性,這就是我們將要修的方向。

所以剛才說「暖位」,那就是我們雖然還是靠音聲來了解法,那叫做「聲聞」,聲聞的法。因為我們的耳根聞法了,我們體會、心開意解了,知道方法了,要如何去「轉識成智」。我們現在開始要「妙觀察」了,開始要妙觀察,我們到底在造作什麼呢?我們要加緊用功,不是只有聽來按部就班,我們要再開始更加精進,所以叫做「四加行」。

我們既在「四諦」法了解「苦、集、滅」,所以我們要修行於「道」。我們現在要滅煩惱,我們現在要修行在這條道路上,我們要加強認真,叫做加行,「四加行」,所以要認真,所以叫做「暖位」。就像以前的人要取火,要用什麼取火?鑽木取火。柴不斷地摩擦、摩擦,一直將它摩擦之後,讓它出火花,而要出火花之前,它有熱氣、有暖氣,所以這叫做「暖」。「暖位」,開始已經有加強用功了,我們接受了法,我們精進、加強用功,所以這叫做「暖位」。

我們已經進入到,與法接觸得很密切,不論是法與人、與事,我們法與接觸人,我們了解法是這樣,我們跟人與人之間,我們是因緣,我們不要結惡緣,我們要好好轉惡為善。我們人與人之間,這人與人之間就是事,我們要如何去付出,所以人、事、物會理,這彼此的接觸、互相的誠懇、愛的理念,這種清淨無私的愛,彼此接觸了,這樣就是「暖位」。若說到人,人、事、物,願意這樣不斷地接觸、去付出,這就已經是菩薩,所以我們有小乘,小乘的加行位,有大乘的加行位。

19:46 ⊙四四:小乘大乘行者,各勤修四法,並精實四加行。

小乘是以「四諦法」,是他修行的目標,他為了要斷生死,分段生死,他要加強修行的方向。而菩薩呢?他發四弘誓願,因為菩薩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他還要再加行,更加認真。芸芸眾生,我要如何去與眾生結好緣?這也是人與人、與事、與物,我願意付出,沒有條件的付出,克服種種困難而付出,這就是加行。

所以大、小乘都同樣在修行,小乘是四諦法,大乘就是四弘誓願。所以他們各人所修的法,都是在加行,這叫做「四加行」法。四加行的法,第一就是「暖」,第二是「頂」,很認真用功。用功,步步一直一位一位,一直進階,所以到達那個頂位了。所以「頂位以自心為佛境」,自己向佛的方向走,「六度萬行」,拓寬道、鋪好路,向佛道走。

但是行菩薩道談何容易!過程受到很多很多的境界,在「四安樂行」之中,豈不就是呢?多少種的人要刁難你等等,你要堪得忍、堪得忍,種種的困難,堪忍,就要堪得忍。下什麼樣的功夫來忍呢?「覺觀」。還是體會佛心,發心要行菩薩道。

既要行菩薩道了,他就沒有去執著在「空」,也不執著在「有」,他所直行是在「中道」。就像一艘船,不靠左邊也不靠右邊,它在中間,這樣這艘船才不會被左岸卡到,也不會被右岸卡到,它可以從這個水路,這樣自度度人,直通到目的地去,這叫做「中道」,這叫做方向,這叫做「覺」。我們清清楚楚、明明覺覺,人生世事煩惱偏多,眾生無明,所以我們要自己自覺。

所以在無明中,我們更要再明是非,所以叫做「覺觀」,很清楚,什麼都不用執著,向我們的方向直走就對了,這叫做中道。而「迷」與「覺」,我們兩樣都將它放棄,現在就是專心要向道走,不是像小乘說:「我要斷煩惱、我要避人群、我要去無明,我要少事。」不是!他是在人群中,這就是菩薩,人群中的煩惱就是他覺悟之道。所以,他還是迷與覺兩忘,不論「這是覺,你靠這邊」,他也不會去靠它。雖然避開迷了,他也不會偏怎樣的覺。

我的方向,我沒有停止,我不是要在小乘中途到達就好,我還是向前。覺,有緣覺、有獨覺。菩薩不是緣覺、不是獨覺,他的方向那就是大覺。所以,大覺的方向,他是一路走,他不會停在凡夫,也不會停在小乘,他就是往前走,所以「迷覺兩忘」。這個地方的「覺」,是緣覺,或者是獨覺,修小乘行;大覺行者沒有停滯在小乘,他是直向大乘佛道。所以「兩邊不立」,不靠在凡夫裡的此岸,也沒有要靠在緣覺、獨覺,中途停止的地方,他還是向前,所以不靠兩邊,不立在兩邊,這就是中道。

所以,大家要很清楚,大小乘同樣是在修行,修小乘是一個過程,「苦集滅道」我們知道就對了,這叫做道理過程,不要停滯在那裡。緣覺、獨覺,這只是了解「十二因緣」,如何來生有這個因緣果報,我們不是要斷了一切的因緣,我們要與眾生再結好緣。所以,聲聞在取「四諦」法,苦、集、滅、道;緣覺,他們就是修「十二因緣」法。

而菩薩呢?他是直往「六度萬行」去,這就是四弘誓願。所以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修行的名相,發大心者他一起步,這些道理都知道了,就是生生世世行在「四弘誓願」、「六度萬行」裡。現在〈分別功德品〉,這麼多這麼多,前面的〈壽量品〉開始,累積這麼多的菩薩,這全都是過去,過去生一直累積下來。

大家若清楚了,現在這段(偈)文顯現在大家的面前,就知道前面已經解釋這些。「四四」,是「四弘誓願」與「四諦」,「四聖諦」,其中又一個「四加行」。這「四加行」,就是加緊腳步往前走。再下來說「三三」,「三生成佛」。

31:27 ⊙三生成佛:一、過去,見聞生。二、現在,解行生。三、未來,證入生。

凡夫的三生,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一般的人都說「三世因果」。是三世因果,過去生所造作的因、今生所接受的果,這三世因果,過去、現在、未來;今生再造因,來生再受果,這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凡夫差不多知道這樣。而我們修行要成佛,也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生就是「見聞」,現在生是「解行」,未來生是「證入」。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要很用心。

33:03 ⊙三生而成佛,謂過、現、未來,過去生見佛聞法,植佛種子。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於未來世之生證得道果。

「三生成佛」。就是「過、現、未來」,過去見聞佛法,「見佛聞法」,就是種佛的種子。我們現在在這裡坐著,我們要慶幸,在過去生中我們也有結過了緣,我們同時應該也有那個因緣,在佛法中不斷延生。佛法中一生無量,有無量的種子在人間還在傳,傳法給其他的人。所以應該你、我,我們也是在無量種子中的一顆,與大家還有緣,又這樣傳下來,這就是種子,就是一生無量,這就是聽法要很用心。

所以,「植佛種子」。我們不斷在播種,我們都發心立願,聽法、說法、傳法,這就是在播種子的人。所以「於今」,在今生就完成「十信」,十種的信。

35:25 ⊙十信: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

這十種的「信」,我們就是有相信,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才會入佛教海。剛才告訴大家,法中有法,法是很多很多的法。所以,因為我們相信、願意接受,所以「入佛教海」。佛法的教化,法延生著法,所以「修無量法門」。每接受一句,有心得,這就是開一道的法門;再接受一句,我們能夠落實生活,又是再一個法門,我們日日都在開法門受用。所以,「以信為先」。你相信這個法,你用這個法在人與人之間,有心得,這就是「信」。

所以,第一個信心,第二的念心,第三的精進心,第四的成長智慧,第五心定下來,第六就不退的心,第七要再護法,第八要回向,普願眾生。第九要戒,聞、思、修要繼續,所以(第十)要「四弘誓願」,永恆度化眾生,這叫做「十信」。

37:26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迴向心、戒心、願心。

學佛,第一階段就是要信,有信才能夠入,所以要入哪裡去呢?「十地」,要登十地。

40:05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40:36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41:58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如上無量數等眾。聞佛開示,壽命長遠;如上所說分別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

47:13 ⊙如是一行,結上頓悟漸證等眾,聞佛壽命長遠之妙法,三身清淨之果報,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

51:22 ⊙當得修證無漏無為圓滿報身,亦得應用非生非滅千倍化身,故曰得無量等。

54:02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復有下,頌發心功德。八世界:八大千界。

55:03 ⊙聞佛說壽命,皆發無上心:聞佛開示,法壽長遠,皆發道心,願得如佛。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13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