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沉萬宜水庫 90歲香港仔尋根勾畫水中故鄉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村沉萬宜水庫 90歲香港仔尋根勾畫水中故鄉

上世紀戰後香港人口膨脹多次鬧水荒,為解制水之苦,全港最大的西貢萬宜水庫工程於1969年展開,歷時近10年完工,距今已經40年。自此沉入水底的萬宜灣村及沙咀村只留下地名,年逾九旬的老村民陳木勝年輕時到英國奔波謀生,對家鄉的回憶依然40年不變,「喺村入面出世,係正式嘅鄉下仔」,退休後也選擇故土歸根,強調自己是「香港仔」!

30幾歲離村的陳木勝指,當年為了生計到英國打工,「喺倫敦落腳,之後又轉去利物浦、曼徹斯特打工,最後仲開咗間菜館!」但人離鄉難忘的始終是故里,「我哋嗰間屋係最靚㗎,兩層高村屋,但依家都喺水塘底喇!」陳指自己在村內出世,是「正正式式嘅鄉下仔」,但膝下三代人對於家鄉都幾乎沒有記憶,「唔識講客家話啦,只係有時會指住舊相,話佢哋知呢度係舊屋!」他稱雖然獨子已移居新加坡,但自己都選擇回港退休,故鄉雖然回不去,但故人故物加起來,仍能勉強拼湊出半世紀前的萬宜灣村。

當年兩條村落在水庫完工後被安置到西貢墟「上樓」,農耕的生活隨着故里沉入水底。兩村元老及年輕一代,早前聯同嶺南大學歷史系,透過口述歷史、翻查族譜及蒐集舊照文物,將這段逐漸被湮沒的歷史重現人前,並在西貢前萬宜灣鄉立學校舉行「水中故鄉40年展覽」,勾畫出兩村的風俗歲月,也娓娓道出這段搬村往事。

展覽中不少舊物都由75歲的鄒悅芳捐出,蜂籠、打穀桶、劏豬刀到瓦缸俱盛載着半世紀的鄉情,「(搬村)嗰陣唔知有冇用,上咗樓又冇地方擺,個個都唔要,呢啲僅餘嘅就搬咗去祠堂!」自幼失去雙親的鄒伯,12歲時離村「流浪」,起初到筲箕灣五金舖打工、又到元朗開農場,「17歲儲到二千蚊水腳就去咗英國搵食,嗰陣做泥水一日先搵到兩蚊,二千蚊買到兩層樓!」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