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十分鐘 第126集 體會法華(4) 覺悟──通達「十如是」(下)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佛法十分鐘 第126集 體會法華(4) 覺悟──通達「十如是」(下)

難度: ★★★

這一集會承接上集,師父會為我們繼續解釋「十如是」的後五項:「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並且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首先,師父指出實相是很難了解,只有最高覺悟的覺者—佛才能對世間和出世間全面了解。因此這就說明了為何舍利弗第一次被授記時感到非常震撼。在阿羅漢眼中,成佛是很不可思議的事,雖然他們對世間的生滅法已究盡,但深知自己跟佛陀的覺悟程度是有很大的距離,因為佛可以以十個「如是」去理解一切法。

然後,師父告訴我們,因緣果報就是世間所有因緣法的發展過程,有「因」,再加上一些輔助條件(緣),然後就會產生結果或是果報。要注意一點的是,佛教在翻譯「果報」時,常用effect或是consequence,「果」除了是結果外,它也可以是另一件事的「因」;而「報」是karmic reward(報如是),即是一些在因緣法下的回報,它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在身上報了便是。所以師父提醒我們要把因緣果報要分開來說。

師父說,在理解一切法的過程中,佛陀有沒有任何偏見,他好像是一名旁觀者,知道眾生一切的都是自找的,是眾生自己要走進世間,造種種因緣,自己選擇要輪迴,他只是善意提醒眾生,要留心世間一切,皆是按著因緣法的軌則去運作。

什麼才算是「平常心」?一般眾生所謂的「平常心」,就是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後才叫自己看開點,但師父告訴我們,真正的「平常心」應該是對於世間的一切認知,不加上任何個人的見解,而是配合事情的背景去理解。例如:我們該如何理解因緣果報?師父提醒我們,從《法華經》、《金剛經》、《父母恩重難報經》中的理解都不一樣,若是有關因緣法的東西,就應該放到因緣法的框架中去理解。

因緣法的框架是:有因、有緣,自然有果、有報;它是無常、無我、不能自主,
是多於一個因,然後自行不停運作。唯有撇除所有自我的偏見、自我理解,完全客觀地理解事情,按這樣方式去理解才算是「平常心」,也就是所謂的「如實知」。

總括而言,佛陀以「十如是」,即完全客觀地、如實地理解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故此可以理解諸法實相,成就無上甚深的智慧。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