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 01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先秦儒家哲学 01

【第一講 儒家的基本性格:背景、人物與經典】

一、亂世中的學者
1. 春秋時代:天子失德,禮壞樂崩,民不聊生。
2. 孔子(551-479 B.C.):以「承禮啟仁」為志業,化解價值上的虛無主義危機。

二、孔子奠立了原則
1. 仁:由「真誠」而自覺為行為之主體,行善之力量由內而發。「仁」乃「二人為仁」,肯定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
2. 仁 人之性:向善(《中庸》「誠之者人之道」 )
人之道:擇善(《中庸》「擇善而固執之」 )
人之成:至善(《論語》「殺身以成仁」 )
3. 真誠行善,須配合禮儀(包含法律),以及信仰。

三、孔子之後的發展(人物與經典)
1. 孔子弟子的限制。子曰:「莫我知也夫!」
2. 孟子(約 371-289 B.C.):戰國時代,天下更亂。
充分發揮孔子的人性論與修養論,並承繼其天論。
3. 荀子(約 313-238 B.C.):在天論與人性論方面,皆受道家(老子)所影響,但修養論仍屬儒家。其徒李斯與韓非皆為法家人物,亦可見其立說之趨向。
4. 中庸與大學:選自禮記,為秦漢之際作品。
5. 易傳:對易經之早期注解,為孔子與後代弟子共有之心得。

四、儒家的基本性格
1. 外觀上:(1)尊重傳統,(2)重視教育,(3) 關懷社會
2. 內涵上:(1)肯定人皆「可以」成為君子(推而至於聖人)
(2)肯定人皆「應該」成為君子(推而至於聖人)
(3)肯定人在成為君子時,也將使相關的人成為君子(指人格
趨於完美而言)

五、結論:儒家對中華文化與現代世界的影響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