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旅遊】南北竿三天兩夜行程|八八坑道 北海坑道 藍眼淚 媽祖巨神像 馬祖境天后宮 鐵堡 芹壁聚落 橋仔村 璧山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馬祖旅遊】南北竿三天兩夜行程|八八坑道 北海坑道 藍眼淚 媽祖巨神像 馬祖境天后宮 鐵堡 芹壁聚落 橋仔村 璧山

【影片段落】
00:00 精彩預告
00:43 搭機前往馬祖
01:16 南竿介壽村
02:12 八八坑道
03:59 馬祖酒廠
05:27 媽祖巨神像
08:27 劍碑
09:30 馬祖境天后宮
11:09 雲台山
11:59 藍眼淚
14:14 璧山
15:04 戰爭和平紀念館
16:04 橋仔村
17:21 馬祖播音站
18:03 芹壁聚落
19:08 鐵堡
20:08 北海坑道

【景點介紹】
一、介壽村
介壽村原名山隴,於民國44年改稱介壽村,但鄉民仍習慣稱山隴。由於是縣政府所在地,並臨近南竿機場,商業鼎盛,人口密集,是馬祖首善之區。
介壽村於民國六十年代在連江縣政府遷入辦公後,逐漸成為馬祖政經中心,不但是連江縣政府、國立馬祖高中、台灣電力公司、台銀馬祖分行、農會信用合作社等機關單位所在地,南竿地區唯一的傳統市場--獅子市場,也座落於於此。
歷經百餘年的發展,現今的介壽村,轄區包含青檀澳在內,但青檀澳由於人口大量外流,現今少有百姓居住。除了青檀澳以外,本區商店林立、住宅密集,南竿地區約一半人口居住於此,乃南竿第一大村,也是全縣第一大村。
二、白馬尊王
話說戰國時期,楚威王滅了越國之後,越王勾踐後裔和宗親們,紛紛南逃,逃向閩北叢林,逃向大海,再沿閩江入海口進入閩地,在福州稱王的無諸,吹響了閩越王的號角,原本純種的閩族人,親緣、通婚起了變化,閩越大地形成,無諸後裔閩粵王郢,他的第三子,因武藝高強,且十分關心民間疾苦,又好騎白馬,故稱白馬三郎,後來他為民除害,與惡鱔搏鬥,死於現在的福州鼓嶺鱔溪。
故事是這樣的:閩越王郢時,福州東門外鼓嶺山下,溪水潺潺,風景秀麗,有一年春尾,旱情蔓延,田地龜裂,禾苗枯焦,鄉井枯涸。有一天,烏雲密布,雷電交加,一條巨鱔不知從何處躍空而來,盤纏在山溪的大樟樹上,爬行在山田瓜地間,出沒在澗上谷下,農民們不敢入溪汲水,也不敢上山砍柴了,鱔精作怪,稻禾盡被糟塌,遠近人家紛紛遷居外地,誰也無法驅除鱔害
縣令呈狀告急州府,州府星夜驛報了閩越王,閩越王召見文武大臣,廣徵籌略良謀,左右部將面面相覷,噤若寒蟬,只得回宮召見諸王子,商議除鱔大計。
閩越王先問長子:你刀法如蛟龍出海,能除鱔害嗎?大王長子啞然失色。
閩越王焦躁地問次子:你槍法像猛虎出山,能除鱔害嗎?次王子也默默無言。
閩越王感到喪氣,但問三子鄒寅:你箭法如神,能除鱔害嗎?三子為人剛直,濃眉大眼,俠義英勇,精於騎射,他挺身而出,向父王領命除鱔害。
白馬三郎先到長樂除豹,在今長樂湖南鎮一帶龍翔峰的山頂遇豹,三郎連發二箭,惡豹被射中喉、肚倒地,上前一看,活豹竟變成岩石,後人稱此石為豹變岩。三郎除掉惡豹之後,又到鼓嶺除巨鱔,巨鱔藏於深潭中,長三丈,有水桶大小。時交中午,三郎巡狩溪澗,躍馬張駑,直射潛伏潭邊的巨鱔,巨鱔要害連中三箭,負痛反撲,直逼三郎,竟被三郎短刀刺傷,血染溪山。巨鱔掙扎,甩尾絞纏把三郎捆住,白馬嘶鳴,雙方精疲力竭而亡,隨行保駕的白馬和十八部將也同時殉難。
三郎死後被封為冲濟廣應靈顯孚佑王,白馬三郎為民除害,受到閩都百姓們的崇敬,稱他為白馬王,又尊為司雨之神,各地建廟供奉。
三、媽祖巨神像
在馬祖境天后宮的右側山上有一座媽祖巨神像,落成於2009年10月,從提案到正式落成花了10年以上的時間,代表著馬祖人民對於媽祖信仰的虔誠,本處也特別規劃媽祖宗教文化園區,從馬港境天后宮沿著祈福步道往巨神像前行,沿途石雕故事訴說媽祖昇天成聖的緣由,觀景平台則朝向媽祖故鄉的方向瞭望海景,祈願四海平安。
媽祖巨神像由365塊花崗岩為主結構雕琢而成,象徵著365日、日日平安,佇立在鄰近海岸的山丘上,看起來更是雄偉,法相慈悲,令人讚嘆;巨神像周邊,陳列由十二幅雕塑組成,述說媽祖得道成仙的故事;神像前的瞭望台遠觀似艘船,從遠處望向媽祖巨神像,就像媽祖乘著一艘船在海上航行,庇佑著當地居民。
媽祖巨神像本體高度為28.8公尺,原與馬祖四鄉五島總面積28.8平方公里相符,但經最新測量後,馬祖的實際面積為29.6平方公里,因此在建造時,便將媽祖巨神像加上避雷針,使其總高度為29.6公尺。
四、馬祖境天后宮
馬祖境天后宮是馬祖地區香火最鼎盛也最氣派的廟宇,又稱為馬港天后宮,柱頭使用四千多塊斗形木塊,根據文獻資料在清朝嘉慶年間就已經興建,大約每20年修繕一次,現今廟宇為2002年新建,為宮殿式建築,氣宇恢弘、整體莊嚴,結合兩岸三地工匠共同完成,龍柱石刻、浮雕門神等裝飾手法華麗而講究,天后宮中供桌前方的石棺,相傳便是媽祖娘娘聖體奉安的處所。
每年媽祖農曆生日時,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及繞境活動,當晚燈火通明,鞭炮聲不絕於耳,廟會氣氛濃厚,是當地一大盛事。2009年3月,馬祖籍畫家及登山家李小石,帶著媽祖金身爬上喜馬拉雅山,讓祂成為第一尊登上聖母峰的神明,該尊金身現在正供奉在馬祖境天后宮,供信眾參拜。
五、劍碑
在馬祖境天后宮的不遠處,有座直立高聳的劍碑,又稱為馬祖之劍,碑體充滿了陽剛氣息,過去曾是防區重要的精神堡壘,而當前成為了醒目的觀光地標,來到南竿馬祖村,別忘了拍照留念喔!
六、雲台山
雲台山標高248公尺,是南竿第一高峰,為台灣小百岳第98座,更是登高遠眺馬祖列島與大陸北茭半島的最佳景點。
為瞭解馬祖戰略情勢與當時敵軍動態,馬防部1996年於此興建軍情館,藉以強化官兵敵情教育,2009年考量兼顧馬祖地區觀光發展,軍情館內陳列資料依據國家機密保護法完成篩檢及遷移,並同意馬管處辦理原軍情館整修,遂於2010年11月7日開放遊客參訪。
七、藍眼淚
曾被ETTODAY東森旅遊雲評為一生必遊的景點「藍眼淚」,每年4月起會於馬祖海域出沒(4-6月為好發期,9月至10月間結束),使得充滿戰地風情、傳統聚落、自然生態及宗教文化的馬祖更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藍眼淚的出現是屬於需要或然率(probability)的自然現象,如同您去臺灣東部外海賞鯨豚及日本北海道尋覓野生蝦夷鹿…等遊程般,是不預期的;因此建議旅客可以拉長蒞馬旅遊的天數,才不會錯過年度難能可貴的機會。
八、璧山
海拔298公尺的壁山,已經是馬祖地區的第一高峰,只要登上壁山觀景台,就能夠眺望整個北竿島嶼的風貌。喜歡登山健行的遊客,可以選擇利用東向從塘岐村沿登山道路而上,或是自另一端連接上村至芹壁的兩條步道登上觀景台,長度較短,也較沒有太多高難度的坡段,約30分鐘即可登頂。
站在山腰處的觀景台憑欄眺望,天氣晴朗時,視野非常遼闊,北竿機場、塘岐村、后沃甚至遠方無人島的大坵、小坵等地區風景盡收眼底,讓人讚嘆的壯麗景色,除了是攝影同好必拍的馬祖景點之一,更是拍攝北竿機場飛機起降的最佳拍攝點。
九、戰爭和平紀念館
戰爭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簡稱戰和館)位於連江縣北竿鄉,由馬管處規劃建置並自99年落成啟用,持續以國防教育與觀光遊憩等角色服務遊客。歷時一整年重新規劃建置,於113年2月28日上午10時舉辦重啟開幕儀式,邀請地方仕紳以及駐馬機關共襄盛舉,重啟開幕日訂於2月28日更象徵著走向和平的意涵,期盼遊客到訪參觀,感受當時的民生氛圍。
以「枕、戈、待、旦」為主題,將戰地政務人民的生活帶入策展內容,重現馬祖一夕間由漁村轉變為戰地的歷史現場,並透過歷史文物的呈現,揭開戰地政務的面紗。透過軟、硬體的改善煥然一新,述說不同面向的故事,歡迎各位新朋友、老朋友蒞臨參觀。
十、橋仔村
橋仔漁村,位於北竿西北方的一座小村落,就在壁山山陰北向傾斜的山谷內,谷地歷經雨水切割形成山溝縱橫,村落境內小橋隨處可見,馬祖方言「仔」即為「小」,因此名為「橋仔」。橋仔聚落昔日富漁鹽之利,曾做為對大陸商業的轉運港,客舟商旅往來期間,人口超過千人,當時可說是北竿第一大村。
橋仔的屋舍同樣保存了傳統閩東建築特色,也是全馬祖廟宇最多的聚落,有廟村之稱,但在人口大量外移後,風光不再,除了現在居民極少,更形成了神比人多的有趣現象;到此可以欣賞馬祖傳統廟宇的美麗特徵,紅牆綠瓦,以及如火焰般燃燒的封火山牆,村內中心點更可見三廟一體特殊景象。
十一、芹壁聚落
想要看地中海美景,不用千里迢迢飛到國外去,來馬祖北竿就可以看到媲美歐洲石頭山城的浪漫風情!芹壁是馬祖列島中保存馬祖傳統閩東建築最完整、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深受國內外建築、文化和藝術界的青睞。早年村民以捕蝦皮為生,70年代漁業沒落,居民大多外遷謀生,原本因人口外移而留下的、空屋群,在政府有計畫的修繕下,轉變為民宿以及藝文空間等,讓一座座石頭屋回復昔日多樣化的風貌,穿梭在蜿蜒的山城中,不難發現房屋上斑駁褪色的各種特色標語,彷彿墜入了時光迴廊,如今遊客看在眼裡,不由得莞爾一笑。
十二、鐵堡
想要深度體驗馬祖戰地風情,一定要將鐵堡納入旅遊路線中!來到仁愛村鐵板海邊上的獨立岩礁,隨即可以感受到戰地的肅殺氣氛,因此處地形險要、便於觀測海面動靜,早年曾被闢為軍事據點,由一班最精銳的兩棲蛙人部隊日夜戍守西側海岸線,更因防禦工事需要,將岩礁內部鑿空,上面覆以水泥掩體,粉刷迷彩漆料,並設置草綠色防護網架,甚至在岸邊崖壁上插滿了防止水鬼摸哨、突擊的碎玻璃與鐵條,佇立於浪濤中。
水泥步道下的鐵堡內部是挖空的坑道,堅硬的花崗岩壁鑿痕歷歷,通道兩側可以看見昔日的地下石室、射口、砲台、房間、廁所及廚房等空間井然羅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過去由於鐵堡位處偏僻,還配置軍犬防衛,是當時防區唯一有軍階的軍犬,循著坑道登上頂端,海面動靜一覽無遺,也能看到軍犬的圈養住所。時至今日,硝煙遠離,小小的岩礁,曾是海防要塞,處處透露「鐵血剽悍、海上堡壘」的氣魄。
十三、北海坑道
1968年,為戰略需要而開始的「北海計畫」在馬祖地區開鑿了不少「地下碼頭」,專供游擊戰艇停泊使用,如今在軍方釋出之後,成為馬祖地區特殊的「戰地景觀」,若無造訪北海坑道,便如同沒來過馬祖。
北海坑道位處鐵板海岸線,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呈「井」字形交錯的水道,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漲潮時水位達8公尺,退潮時為4公尺,步道全長700公尺,走完一圈約需30分鐘,但要配合潮汐的漲退,在退潮時才能進入。
這座可供百餘艘登陸小艇使用的地底坑道,當年被視為高難度的工程,共出動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以及1個傾卸車連混合編為3組,不分晝夜輪流施工,歷經820個工作天才完成。當時由於施工設備簡陋,除了用炸藥爆破外,全靠人力一鑿一斧挖掘花崗岩壁而成,不少官兵因而犧牲,工程之艱鉅、氣勢之壯闊,堪稱鬼斧神工之作。在過去戰雲密佈的年代,北海坑道曾經試圖要扮演著地下碼頭的運補功能;今日當人們走進深邃的坑道中,一幕幕雄偉壯闊的岩壁、幽暗浮動的倒影,都讓遊客不自覺地發出陣陣讚嘆。
#馬祖#南竿#北竿#天后宮#媽祖#八八坑道#芹壁聚落#馬祖陳高#藍眼淚#三天兩夜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