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MM

#MM #700萬種生活 // 80年代滾軸溜冰團重現維園 經典「後溜」、「拉龍」消失30年!1,600名滾軸溜冰迷重組 共享同一年代的回憶

維維光猛的滾軸溜冰場內有近百名人以仿似「MoonWalk」的步姿向後滑行,但每個人的分別只是「MoonWalk」速度不同,都是飛快地滑行,原來這是80年代踩滾軸溜冰常見的招式「後溜」,部份人手牽著手連成一排,然後從對角線高速斜向切人溜冰場的角落,我看到時驚訝地想如以這樣的速度撞上欄杆的話輕則頭破血流重則骨折骨裂,就在快撞上欄杆的一刻眾人的滾軸溜冰鞋發出刺耳的抓地聲然後一排人瀟灑地站定,為首的阿包頭髮飛揚,露出不符她成熟年紀的天真笑容,她旁邊的眾人都發出歡呼聲,以為玩得這樣癲只會是一班「唔識死」的年輕人就錯了,「這裡每個人都是40年前就接觸滾軸溜冰,我11歲踩滾軸溜冰,現在我都52歲了。」包包補充道。「700萬種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找回我們的童年。」

溜冰滾族

「《溜冰滾族》這一個族字不是解一個輪子的意思。」劉以達在36年前的一個泛黃色調的MV開首提到,「這個『族』字其實是解作一族人的意思。」黃耀明補充道,1987年「達明一派」推出的《溜冰滾族》準確地描寫了這一個族群的特性,「隨幻覺隨動作、隨著急促音樂,在盤旋每個角落,流著少年脈膊,隨著一杯可樂,盡忘懷一切失落。」連可口可樂當時的廣告也用滾軸溜冰做題材拍攝廣告。

時間回到80年代,80年代年輕人的娛樂不多,不外乎踢球、打保齡球、踏單車及流連遊戲機店,而對於未夠年齡到的士高,但又想體驗一下類似氣氛的青少年而言,踩滾軸溜冰就是最新潮的娛樂,「現時會有DJ打碟,感覺就像的士高,有些女生一聽到某些傷心情歌就會哭。」因為以前的滾軸溜冰場是約會勝地,可以很自然地牽著對方的手,「但以前的年輕人你想換畫換得有多快,下星期可能又會牽著新的女生來同一個場踩,自然容易勾起傷心事。」阿包笑道。

滾軸溜冰可以說是成長於80年代的人青春的象徵。阿包是見證著整個滾軸溜冰流行時代的人,滾軸溜冰佔據了她青春很重要的部份,第一份工是滾軸溜冰場玩到成為文職,第一個老公是在滾軸溜冰場認識,連產子後都會帶孩子回滾軸溜冰場,「現時還有人說『阿包傻的,挺著肚子懷孕都仍然踩滾軸溜冰」,我兒子未滿月的時候我已經瞞著奶奶抱走他然後去賓仕場玩。」阿包笑道。阿包說的「賓仕」就是當年香港一間大型室內滾軸溜冰場,80年代美國的滾軸溜冰風潮席捲香港,九龍灣德福、太古、沙田賓仕,不同地區都有代表性的滾軸溜冰場,最有趣是因為踩滾軸溜冰的人通常跟自己場的人學踩,一個一個傳下去之後就會造成不同場踩的人腳法會有分別,「賓仕那些是大步粗魯一點的、德福那些是密步一點的,太古是最斯文的。」阿包補充道。而他們對自己出身的地區的滾軸溜冰場都很有歸屬感,到現時都還會說「我德福」、「我太古」還是「我賓仕」。「感覺有點像是『小夥子你竟然敢來我的球場踢波』,有點「踩場」的感覺。「以前不流行電話只有固網電話,但以前小時候父母不讓講電話,但就算不用約定同一群人總會固定時間出現在固定地方,就像老地方一樣就會見到面。」阿包補充道。

滾軸溜冰再復興

滾軸溜冰風潮在80年代席捲香港,但在90年代初就消聲匿跡,多年輕人聚集又多身體碰撞的地方自然容易出現磨擦,慢慢滾軸溜冰場除了新潮之外都給人品流複雜的印象,再加上商場覺得將滾軸溜冰場分拆租出去更加賺錢,於是商場更不願意租給滾軸溜冰場。「有想過丟掉這雙鞋子的,你看我踩到八隻輪子已經熔掉了,真的曾丟掉到垃圾桶,但我不捨得所以再拾起。」阿包拿著她有超過30年歷史的賓仕「阿公鞋」感歎道。「阿公鞋」即是當年租給客人踩的鞋,阿包趁賓仕倒閉的時候拾了一雙留念。「誰知在2019年左右,在Facebook突然發現在維園有幾個人踩當年的滾軸溜冰,隔了30年我又可以再踩。」阿包感歎道。滾軸溜冰有很多種玩法,好似Roller dance 、Rollerblade,但80年代最貼地、最有回憶的玩法。就是在滾軸溜冰場入面拉龍、煞掣、後溜的玩法,因為最易牽到別人的手,而阿包說當年的踩法就是這種。

阿包口中有「突然有幾個人在維園踩滾軸溜冰」的那幾個人,就是Eric他們,Eric以前80年代在德福及太古場踩滾軸溜冰,而2019年的時候他與幾個朋友聊得興起一時心癢,就想找回當年踩滾軸溜冰的感覺,然後就上網找鞋,買到鞋就再找有何地方可以踩,「那時他們不知道是不是在臉書上看到我們發放的影片,他們就很興奮,就開始下來參觀一下,見到真的有人在玩,之後他們一個一個地帶人來參加,那時我們記得第一年左右有300多人,到第二年已經差不多1,000人,現在好像有1,600人。」為了能夠順利向康文署預約場地,所以Eric他們成立了Hong Kong Roller Club,而這股風潮更吸引到人轉行開始賣滾軸溜冰鞋,迎合市場。

「當時有一雙私家滾軸溜冰是很威風的了,一雙自行組裝的鞋。要上千元,我記得當時在麥當勞工作都只有5元一小時,一個人的平均收入都只有3,000多元。」Roller Six店主Vicky道。Vicky原本賣花女裙,疫情沒生意索性轉行賣滾軸溜冰鞋,所以其中一個很直接令到滾軸溜冰潮流消失的原因,就是根本上沒有滾軸溜冰場就沒有「阿公鞋」借給人踩。最多Vicky試過一個月賣出80對
現在回落一個月平均都賣到30對,大多數的客人都是以前踩過想再踩滾軸溜冰的人。「我們香港的踩法很暴力,風格就是30年前急停急煞,看得外國人都覺得我們很厲害,所以鞋子要堅固一點。」Vicky補充道。其中一名小時候曾到澳洲留學的資深滾友Jason指,外國整個滾軸溜冰場只有他在後溜,「我甚至是20多年前去紐約玩的時候,看到有規則列明不准後溜。外國連煞掣都較少,通常都是Roller dance。」

再在場上相遇

「這個是Bargain,還有頭髮的,這個就是熊貓,後來去了外國讀書,40多年前就失去聯絡了,但有次在維園再踩的時候竟然再相遇到了。」阿包拿著一張泛黃的照片激動地說道,再在維園滾軸溜冰場上遇到熊貓已經頭髮掉光了,而熊貓則是長胖了,「Bargain從瘦仔變了肥仔,他以前為了踩滾軸溜冰不吃飯,現在有肚腩,還有熊貓變得沒有頭髮了。」阿包笑道。

「當年聯絡只有固網電話,搬家後就很容易失聯,好像尋親一樣,你是找不到那個人,但當你有一個滾軸溜冰場,那些人就好像被引力吸引回來,『我認得你,你是阿包』,發現大家是沒有變過的,都是這麼低能,然後會說你這幾十年經歷過甚麼事。到現在的階都只想玩,因為到這樣的年紀不會再只為子女付出,因為子女大了。」阿包說著說著哽咽哭了出來。香港滾軸溜冰文化特別的地方在於,由興起跟消聲匿跡都是十年之間的事,所以回憶好像只有生活過同一年代的人才可共享,亦容易跟人相認,全部都因為滾軸溜冰所以在此再相遇,在場的人都共享著同一個年代的回憶。

策劃:梁中勝
攝影:潘志恆、張志孟、許先煜
剪接:陳港怡
監製:陳慧敏


___
立即成為 MM Member 啦,每月只需 HKD 40 咋!傳送門:
   / @mm.millmilk  

*建議使用電腦或手機瀏覽器登記,因為目前無法經 YouTube APP 登記成為付費會員
____
MM Website: https://www.mill-milk.com/
MM Instagram:   / mm.millmilk  
MM Facebook:   / mm.millmilk  
____
CHUCKY|@chuckyching
  / chuckyching  

PHOEBE|@phoebe.unprofessional.journey
  / phoebe.unprofessional.journey  

ELAINE|@elaine_wow
  / elaine_wow  

京|@phaedruslam
  / phaedruslam  

KAREN|@karen__yukiu
  / karen__yukiu  

SAM|@midwin_
  / midwin_  

阿朗|@mm_longgg
  / mm_longgg  

NATALIE |@nataliewwong
  / nataliewwong  

APPLE | @apple.hiufung
  / apple.hiufung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