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子聞父喪 方受法藥 - 20231109 第1542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子聞父喪 方受法藥 - 20231109 第1542集

00:00 子聞父喪 方受法藥
00:54 ⊙自因緣作造諸行業,多為不善不改己過,固執己見不受勸諫,但自懊惱偏見煩悶;追想憶忿過去行事,或由現在事物不滿,於意自懊惱之作用。

「自因緣作造諸行業,多為不善不改己過。」我們就要多用心,體會,體會到底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如何做呢?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反省,體解自己。多數的人,都是無法了解自己,我們「自因緣作」,自己作因、自己結緣,歷世以來,就是累世累生來,我們無不都是因、緣,這全都是自作自受。所以,造作諸業,因為我們所造作的,因為「因」而「緣」,而去做種種的行動累積來。

這個道理應該,我們大家都清楚,因為每天都在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這常常對大家說。我們要注意在我們的行動,法如何聽下來,不要忘記,要時時記憶,落實在生活中。這是必要,所以不要自己懵懂造因作緣,造作很多不善。這個不善的行為在造,人家若跟我們說,我們也是不改過,自己就是執著自己的行為,都以為是對的;人家勸告我們,我們還是自己自行為,不肯改過,所以很固執。

「固執己見不受勸諫」,別人勸我們、別人向我們建議,我們都不想要接受,就是不要接受,以為我們是對的,所以做我自己想要做,就是這樣固執己見。明明就是不對,偏差了,人家提醒我們,我們就是不要接受,就一意孤行,我就是做就對了;不對的事情,也是說「做就對了」,這就是不對得更偏掉。所以人生一念偏,錯了,又不肯及時改過,這是最危險的。所以,就像這樣的人有快樂嗎?不快樂。

「但自懊惱」,真的是很懊惱啊!就明明知道不對了,就是不願意接受別人,別人對的來勸我們,我們也知道我們不對了,只是一個固執,就是因為你跟我說,我不對,所以我才偏要做。這種明知故犯,只是做,一邊在做,結果自己自懊惱,這樣去做了,沒有空間能夠再轉回了。這種自懊惱,不肯,不肯將就別人,這種的偏差見解也就是只是悶,悶在自己的心裡,很煩、很悶。

說出來,我們就是不對,不對,偏要做,人家勸我們,我們又不要接受;已經錯了,錯了之後,就是說不出,生悶氣,有這種煩悶,這樣的人,是大有人在。很多人都差不多是這麼的固執,明知故犯,只是執著一個「我見」,就是我錯了,你對,你告訴我,就是因為你對、我錯,我才不肯接受,明知故犯,最後過程、結果,都是自己在懊惱,後悔來不及了,又不肯認錯、不改過,這實在是很苦、很苦的人。

所以,就像這樣的人,過了之後,失敗了,他「追想憶忿過去行事」。自己過了之後,也是放不下,一直去追憶著,過去所做的一切、一切,也還沒有覺得自己不對。還憤憤不平,還是同樣不要,自己不要降伏下來,這實在是很剛強啊!這樣的人,真的很難調伏。

或者是「由現在事物不滿」。過去的是這樣,不肯改過;在現實的生活中,還是事事不滿,什麼事情都不滿足。在這個「意」總是很懊惱。為什麼我做的每一項,都是不如意的事情?過去已錯了,現在不如意,又這麼多。

是啊,過去已錯,是如何錯呢?既錯不肯改過,現在還是不肯發露過去不對,這樣當然現在所做的,當然也是不如意。因為都沒有改過來,當然是不如意。不只是自己想要這樣做,就要這樣做,別人勸你,不聽,後來,人家也不要理你。這種做得,人看不會歡喜,因為不會愛你,無法被愛,因為他不接受人,人久來就是默擯。

哪怕在佛的時代,有這樣的弟子。佛將入滅之時,阿難也提出來問:「有不對、不肯改過,這樣的修行者要怎麼辦呢?」佛陀也是無奈啊!就是只好說:「大家慈悲,勸解他。而若不聽,包容他,或者是再沒有辦法,就默擯。」意思就是不要理他了。這真的是很可憐,累勸不改,那就是只好默擯了。這就是很懊惱的人,這就是我們要自我警惕。這樣的習氣,這樣的習氣不改是自害自己,這沒有其他的人可幫助。

就像那些開藥,方法給他,藥,明明知道自己這樣的脾氣不對,這樣的習氣讓人很困擾;明明知道,告訴他又不接受,就像中毒,習氣已經中毒了,很深、很深。這麼的深,他自己迷失自己,所以在人群中不肯改過,這就是不要吃藥,雖然看到父親遠方回來,也是很歡喜,也自己知道,這群孩子全都有中毒了,父親回來能夠開藥給我們吃,能夠延續我們的命。雖然拜跪、問訊,去求藥,父親開藥給他們了,不失心的人,他就趕緊快拿來吃,療治,身體康復了;若已經失心的人,他就是不肯吃藥。

就這樣,父親又是再做一次的遠行,留藥,要出去之前交代:「我現在要遠行去了,你若有病了,藥一定要吃。這些藥放在這裡,你一定要吃。」這種執著,已經侵入到他那個習性之中,很難治,很難治了,這就要讓他慢慢自己去,看自己是不是有覺醒,是不是很痛苦,才有辦法拿藥來吃。

這是現在這一段文的意思。這種失心的人就像這樣,「自因緣作」,自己這個自製造的因緣,造種種的行業。這是過去,「多為不善不改己過」,就是這樣,這個習氣,不對,都一直不要改,這個習氣一直留,今生此世,同樣這麼固執。同樣人家在勸他:「你這樣不對,你應該這樣。」他就是不肯接受人的勸告。

所以這樣的人「但自懊惱」,也知道這樣很不快樂,就是這樣這麼的偏見,別人也煩惱,自己也煩惱。這種追想憶念,只是會想,想:我過去是這樣、這樣,我所做的,現在我遇到的事情,也是這樣,很不歡喜、很不如意。因為這樣是沒有改過,所以無法快樂起來,所以這樣在「於意自懊惱之作用」,一直在心裡,這就是無明煩惱,都沒有改過的人。

我們自己自檢視自己,我們是不是這麼的固執呢?我們是不是有習氣,沒有想要改呢?大家我們就要好好來檢視自己,有這樣微細的煩惱嗎?說是要修行,但是微細的煩惱,我們有要改嗎?要看自己,所以請大家要自我反省了。前面的文,我們要用心再複習一遍:

18:03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就知道了,因為父親看到這些孩子,失心的人。不失心的,服藥了,已經吃藥了;失心的人,就是那個毒中很深,在那個習氣很深之中,這樣執著的孩子,他就是這樣不肯吃,所以父親就是作是念。所內心很煩惱,這些孩子已經中毒很深了,他們的心很顛倒,這在他們的習氣之中,實在是很深了。

雖然看到父親很歡喜,就像眾生看到佛歡喜,也是求,求能夠除掉我的煩惱嗎?讓我增長智慧嗎?這是眾生見佛。就像那群孩子,就說:「我有病,我很痛苦,所以趕緊吃藥來解除身體的痛苦。」而我們眾生對佛求法,就是要能夠解除我們的煩惱無明,增長我們的慧命,這全都是一種求;孩子是求藥,佛的弟子是求法。

求藥,不要吃,病怎麼會好呢?求法不要用,慧命怎麼能夠增長呢?同樣的道理,那麼好的藥,不肯吃,就像那麼好的法,不肯用,同樣啊!我們就要很用心、細心,來體會這個道理。雖然它是故事,就是因為道理很深,才用故事來譬喻;故事,我們要懂得體會,不是說讓我們好聽的故事,是說讓我們可了解的故事,到底我們有沒有了解呢?所以「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21:28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父親是這樣想,就是佛也是這樣來考慮。父親若看到孩子這樣,也會再想:藥要如何做,才能合孩子的口味,他才願意吃藥?就像現在的父母,知道孩子,叫他吃藥,絕對不要吃,想盡辦法將它摻在飯裡、摻在湯裡、摻在他愛吃的東西,這也是方法。

那個時候,那位醫生也是想盡辦法,要救他的孩子,也就是當初佛陀他一心,一大事因緣要來救度眾生,但是眾生這樣迷了,沉迷了,法,不懂得好好接受,佛陀就要作很多種的方法,就是方便法,也就要很多方便。所以,「即作是言」,要用種種法來告誡我們。所以,「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

不論是父親向孩子說話:「你們自己要好好振作,藥,藥方,我都為你們開好了,也為你們製造好了,你們藥要吃,病才會好。你們要知道,你們父親已經年老了,身體也衰邁了,離死的時間沒有多長了,大家要珍惜這些藥物,要好好及時應用,這麼好的藥要記得吃。所以,藥為你們做好了,留在這裡。父親也這麼的年邁了,也無法常常在,你們就要好好自己自重,自己要好自為之,自己要好好顧好自己。不要懷疑這個藥,沒有懷疑藥,病才會好。」這就是這樣教他們。

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用種種方便法,希望大、中、小乘,都能夠應機接受教法,法,可以在他們的生命中,化為慧命。生命是有時間的限制,一期的壽命;修行,是要把握這期的壽命。現在聽到佛法,趕緊把握時間、壽命,趕緊受用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告誡我們,教菩薩法,人間是我們的道場,苦難的眾生是我們的道場,所以我們應該要接受這個道場,我們要好好投入道場中修行,時刻不要浪費,這是用生命成就慧命。

時間還有多久?我們若沒有身體力行,要有這個身體,才有辦法可去力行,佛陀所教育「六度萬行」,在人群中。這就是,這「六度萬行」,也是要有這個身體,要應用時間,在人群中才能夠完成道業。道業完成就是慧命成長,這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要好好用心。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

27:38 ⊙「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譬喻醫生他叮嚀這些孩子之後,就遠離了,遠離他的家鄉,就到遠地去,隨後開始叫人回來告訴他的孩子:「父親死哦,死掉了。」這就是表示,如來向我們眾生開始告言了,「我將要入滅了」。記得前段、前段之前的經文嗎?佛也已經告訴大家:「我已衰邁,即將取入滅度。」也已經說過了,正式宣告。

29:05 ⊙醫父作如是叮嚀咐囑,離家遠行,隨後遣使還回告言:汝父已死。即喻如來唱言將入滅度。此是以方便法,為使令生希世之有,故以示滅喻。

所以,譬喻這個父親就是這樣,「我已衰邁了,時間剩沒多少」,但是有事情,他就出去了。用這個方法回來告訴他們:「你們父親已往生了。」這就像佛陀親自向弟子說:「再沒多久我就要入滅了。」這個意思一樣。

這些方便的教法,雖然是方便、是應機,但是也是很稀有,人人若能夠照方法去好好修行。何況到了法華會來的時候,已經是度入菩薩道了,已經鋪上了大菩提直道,為我們明示,我們要走上這條大菩提直道,我們就照這樣走就對了,就是行菩薩道了。這是佛陀殷勤為我們教育,而我們就要好好受持。

所以經文說:「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這父親對孩子這樣交代之後,他就到他國去。

31:46 ⊙作是教已,復至他國:當作是教誡,叮嚀囑咐諸子已,離家遠行。復至他國:示喻從此處示滅,繼從他方示現。

這就像佛在人間這樣的教誡,這樣的叮嚀、囑咐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因為沒有迷失的,已經服藥了;迷失深的人,父親就這樣叮嚀、再交代,才離開。從這樣到其他的地方,那就是表示這個地方,已經「示滅」了,在這個地方示滅了。這個地方就是娑婆世界,佛就取在娑婆世界,壽命已盡了,表示將要入滅,繼續「從他方示現」。

我們前面也有說過了,佛的壽命是不間斷,此滅、他生,他是不間斷的。在這個地方宣告大家,我已經將要入滅了,這個身體是入滅了,但是很快、不間斷,又在其他地方再顯,開始再出生,就是不間斷在人間。所以,「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34:08 ⊙遣使還告汝父已死:塵劫教化,菩薩入群弘法度化,喻言遣使還告汝父已死。菩薩承佛咐囑,往返娑婆,名為還告:示言世尊,今已入滅。

40:09 ⊙遣使等者:等覺菩薩,堪為世間眾生之所依止,能令眾生聞法信受開解、修行之菩薩。

43:49 ⊙語眾生言,佛已滅度,但留此法,我今宣說,汝當受行。

44:38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十、二十乃至百數,聞知佛滅,其心憂悶,作是念言。

46:01 ⊙「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

46:58 ⊙諸子因知父喪,方能醒悟。喻如來現滅,眾生方始憂惱感念也。

48:12 ⊙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若佛在世,憐念我等,能為方便而作救護。今者棄我於方便土而現寂滅。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7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