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 20231108 第1541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 20231108 第1541集

00:00 佛設方便 令服法藥
00:59 ⊙心思不定,顛倒亂想,念頭亂轉,如急流水,望似恬靜,其實流急,細不可見,則湛微密。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罔極虛無,名為顛倒。

用心,多體會、多了解。我們的心「心思不定」,自己來每天時時問心,看看我們的心,什麼時候是這樣安安穩穩、定力無亂?想想看,我們的心是不是有這樣過嗎?有「靜寂清澄」嗎?難啊!心思不定,因為我們是凡夫。

凡夫將要學的就是要將心思定下來,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功夫,我們的心思若不定,自然就是「顛倒亂想」。我們的觀念、思想,無時不斷,就是這樣常常、常常不間斷,就是心思一直在亂,想這、想那,定,就定不下來,所以才常常說,要練心,心要顧好。其實是不困難,就是我們凡夫難,難在凡夫。我們就是不甘願做凡夫,所以我們就要下定決心。

所以,念頭亂轉,急如流水。我們的念頭若常常這樣,顧不好,一直在轉,其實就像水一樣,流。表面上,我們看水好像靜靜,其實有的溪流,水看起來是靜的,下面是含著漩渦在裡面,裡面的水在捲。所以,「望似恬靜,其實流急」。是因為我們的心不斷這樣在轉,看起來表面上,好像這個人很冷靜,其實他的內心就像急流的水,我們自己的心是不是這樣呢?因為我們自己看不到,別人看我們,也是無法理解我們,所以這是很微細。

我們常常說「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這個「細」,微細的念頭在我們的內心裡隱伏著,我們自己也不覺知啊!境界現前,「我生氣、我不歡喜」;境界現前了,「唉呀,這個東西很美,我很想要愛著它」。這就是很微細的念頭,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明明知道這叫做煩惱,而煩惱我們就是要斷的,卻是它的念頭還是在,真的是「細不可見」。

別人看我們,表面上看不出;我們自己的心思,我們有時候自己也沒有自己了解。明明知道我要斷煩惱,但是沒有注意,我們的煩惱隱伏在我們的心底,若不高興,一下子就浮出來。這本來就是知道,我們要修養,凡事不要急、凡事要冷靜。不歡喜的心一起了,這種,那個瞋恨,瞋的心、生氣的念,就已經浮出來,要冷靜下來,那可能有比較難,就是會提出諍,提出不一樣的看法等等,這種的態度就表現出來,這叫做「細不可見」。這種細,這樣非常的「湛微密」,非常的微密,這自己也不了解,別人看不到。

我們的這個煩惱,都是來自於(不明)道理,無常、苦空。我們常常都在這「四倒」中,四項的顛倒,「無常」將它當作「常」,「常」我們將它當作「無常」。這種「無常」將它當作「常」,「常」將它當作「無常」,就是這樣在翻來覆去,這顛倒中過,這就是苦。無常本來就是苦,我們將它當作是樂。這種人間的循環,不是這輩子是人,「不要緊,下輩子又做人再來修。」

這輩子我們自己,就由不得自己了,下輩子,我們會去哪裡呢?我們不知道,因為那「一念無明生三細」,這個「三細」,讓我們這輩子,就已經穩定不下來;我們見境亂心,我們的心識,還是看到外面的境界,而心就是,就「三細」起了。不論是聽聲、見形,讓我們的心就不能定,這輩子還無法「轉識為智」,我們還受外面的境界,在驅使我們。而我們下輩子,我們是要去哪裡呢?真的是不知道了。

這是真的是很無常,這輩子我們的生命又是有多長?也不知道。我們都將它以為常,這輩子,我的規畫,十年後、二十年後、三十年後,到我幾歲,到幾歲。這是不可能,我們將無常以為常,非常的洋洋自得,「我自己未來,我都安排在這樣、這樣……」,以為有辦法由得我們自己。「我今年要做什麼,明年要做什麼,我一定自己有辦法做到,到達我想要做。」

這,我們只是能夠規畫在未來,我們要隨時都要規畫在:我無法接下去,就有人能夠做,要有這樣的準備。每天要做妥當的規畫,沒有錯,但是,也要這個事情在做,沒有後患,後面還有人能夠接,我們不用擔心。這就是我們要好好準備,每天都可以做規畫。要思考未來,沒有錯,但是不一定我們做得到,因為無常,不過,我們要將它準備好,不會為了我們的無常,事就斷。

因為常常說,精神理念要千秋萬世,要讓它一直下去,就是要將這個精神理念安排,前面要走好、做好,觀念要有系統。觀念若有一個系統,現在做好,這樣有理、有事,將它整理好,大家能夠隨這個理念、順序,這樣下去,這樣就對了。對的事情,就是這樣安排下去,就不用在那裡規畫,「我能夠千秋百世,我都在?」不可能啊!這全都是要,要在現實人間中,隨時作無常想。所以,不要無常以為常,稍微得了有一點點的小成就,就是以為,這就很快樂的事情。其實,常常提高警覺,人間「有」就是有掛累,這本來就是啊!

現在多少企業大又更大,那就是有世俗這樣,一直到處都是開發、開發,做聰明人,多開發,多為他的事業,一直一直無止境地開發下去。自己本身能夠顧多少地方呢?有多少後面的繼承人呢?其實後面的,自己的親生孩子,可能也沒有意願,而自己就是只為了那個計畫,就是這樣一直去了,真的是這個計畫,那個精神理念實在是無邊際。所以常常說,這無邊際的理念,我們要如何將它調整,讓它一個規範下來,規範在我們真正地人間如何來利益人群,這才是真正無邊際。

佛陀說「神通廣大」,其實那個神通,精神理念,是要如何對於人群,有計畫的教育,要如何將這個法永遠流傳;順暢的、對的事情,要如何讓大家人人共同一念心。這種人人共同一個法,能夠去利益人群,這不是一個人做,是大地眾生共同這樣的方向。這就是佛陀普遍,「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諸佛菩薩就是有這樣的心願,這個願就是來來回回,要透徹了解,我們真正的生命,那就是在道理,不是在這個軀體;軀體,永遠都是無常,但是成法身了,我們的慧命才是真正永恆。精神理念,在凡夫,我們說「精神理念」,在佛叫做「法身」,這兩項是同樣的東西,只是「法身」,是虛空法界很普遍的道理。

說人,人人本具,只是人人本具受污染,煩惱將它埋覆住;個體,個體的真如本性受污染,其實大乾坤的真理是無邊際。我們若人人能夠回歸,與天地為一體,那就是發揮大生命體、大生命力。那就是法,人人用,人人共同一個方向,這就沒有間斷,就沒有「常」與「無常」,就沒有「苦」或「樂」,這種付出、所做,都是平常事。這應該若說到很徹底,就是這樣,自然就沒有「無常為常,以苦為樂」,因為與天地同一體了,就沒有這個「斷」,沒有間斷,自然就沒有「常」和「無常」,就沒有「苦」和「樂」,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罔極虛無,名為顛倒」。這「罔極虛無」,那就是「真空」。這「真空」就沒有什麼東西,我們只是一直要將它放名詞在那個地方,我們只是一直要將它認為真,這就是顛倒。我們人就是為了這樣,所以佛陀很辛苦來回人間,很辛苦。眾生雖然長長久久,佛陀來回感化,有的「識」就變為「智」,已經過去轉識為智,已經發心了,但是那個發心,修行,還未到達最無上等覺。這菩薩,菩薩心,有的已經很接近了,有的就是還跟在後面,所以菩薩有新發意,也有開始腳踏實地。

所以在「已度」、「當度」、「未度」,就像開始的時候,道場很多人來,這些菩薩都是已度的菩薩,都已經菩薩心很堅固,而且已經類似覺悟,這就叫做「已度」,他們的道心不會再有影響。而「當度」,就是已經過去生一直結緣,有緣、有緣,來到今生此世,很快能夠接受,這心志已經開始投入了,就是聲聞、緣覺,就開始要啟開菩薩的心門,這就是「當度」,因緣已成熟了,當度。

那「未度」呢?就是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教化,但是道心還未堅定,才開始結緣,將要入門,這叫做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已度,已成就;當度,當成就;未度,未成就。這種不同的次序,有前前後後,所以佛,諸佛菩薩就要不斷地來。已度、已成就,他們能夠去度人了;當度、當成就,還要再來成就他們,這種的還是,還未十分成熟,要再續緣。

所以,在我們這幾天,在說未失心者,那就是可以,藥,看到「這個藥,我很歡喜,我趕緊快來服藥」。雖然在現在,感染到其他的邪毒,但是我知道父親,父親是名醫,父親已經回來了,趕緊向父親說:「我沒有注意,我吃到其他的邪毒,請父親回來趕緊給我藥吃,能夠再生命健康,再延續生命。」這就已經是「不失心者」,就是當度,已經因緣成熟,所以不失心的人,這次他能夠「當度」。而雖然看到父親回來了,很歡喜,但是父親開藥,他就不要吃,還是在迷失中,這就是失心的人。

所以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意思就是這樣,所以接下來說:「所以者何?」是為什麼藥不要吃呢?「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

26:12 ⊙「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好像這個藥不合他的口味,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中毒很深了,所以這個藥,他覺得不是他所要需求的。與現在吸毒的人一樣,它同樣叫做藥,他要吃的藥,就是他很愛的、要追求的,真正的藥,他就是不願意接受。其實藥是苦口,良藥苦口,所以他就不願意。所以世間,「世皆無常,盡皆是在有生滅中」。

28:05 ⊙世皆無常,盡皆是在有生滅中。由眾生福少德薄,見佛在世如常,不生難遭遇想,但增憍恣,不勤行精進,故云:不肯服藥。

我們對佛法,我們要很清楚,這世間全都在無常中,我們應該要知道。因為佛在人間,佛陀在施法給眾生,但是「眾生福少德薄,見佛在世如常」。看到佛出現在人間,他將他當作這很平常,無法起了那好樂、難遭遇的感覺。

武則天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就是表示內心的虔誠,了解道理,要得到道理沒有那麼簡單,何況要遇到佛,哪有那麼簡單啊!不過薄福德的人,「福少德薄」的人,他就覺得這和平常不是一樣嗎?沒有那種從內心的虔誠,所要追求的,他不知道法的寶貴。

佛在世,他不懂得要珍惜,這種「不生難遭遇」的想法,這實在很可惜。只是覺得很仗勢,「反正父親是醫生,常常在!今天藥沒有吃,這藥這麼苦,我不要。」還是同樣,同樣沉迷在他想要的去,這種「憍姿」,仗勢父親是醫生,還在,所以他就有這個憍姿的態度。

經文有這一段,所以「不勤行精進」,自然他就不會很殷勤把握時間,不知道人生無常,無法去體會人生無常。所以,看到法,他會覺得:等到我想要學的時候,等到我想要做的時候。這全都是不知道無常的人,所以他就「不勤行精進」。「故云:不肯服藥」,這就是佛陀很感慨。所以說:

31:47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些孩子已經心都顛倒了。這位醫生父親,心,雖然是很悲憫,但是也很無奈。因為孩子,看到孩子有這個邪毒習的浸,這個邪毒的習氣已經侵得很深,所以現在對他說什麼,都不會聽,聽不懂,因為他已經失本心了。

33:32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醫父悲愍,見子有邪毒習浸,失本心故,心無正念而皆顛倒,所以深憐。

34:13 ⊙「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35:27 ⊙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此喻見佛雖歡喜,並求為救護。然而如是正法,竟不奉行。

36:55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38:04 ⊙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喻佛慈知見思惟忖量,若佛常住世,眾生不受法,無益,現滅有益。故佛唱言將入涅槃,是為方便,令思正法。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喻佛起大悲方便示現涅槃,以起其希求妙法之心。

43:41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喻告知世皆無常,現滅。汝等諸子,當知此意。

44:41 ⊙我今衰老,死時已至:化期將竟,故云衰老。死時已至:謂當入涅槃時。

46:33 ⊙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是良藥能治瘉疾,但多苦口,確是有益於人,給藥而不服,今留在此。示佛雖滅度,留經教住世,故云良藥在此。

50:09 ⊙汝可取服勿憂不瘥:藥留在此,汝可取服,教示可依法修行,慰勿得憂疑,疑則苦不能脫。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26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