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悅讀 |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悅讀 |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靜慧。

今天是中秋,中國人的和美團圓之夜。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吃過晚飯,父母就會把飯桌搬到院子裡,擺上精心準備的月餅和瓜果。焚香祭供完畢,趁著皎潔的月色,一家人就開始樂樂呵呵吃餅賞月。
那時候,我們喜歡過中秋,因為可以吃到美味的月餅。在那個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即使是一個沒有任何包裝、「土」得掉渣的五仁月餅,也足以讓我們垂涎欲滴。或許正是家人之間溫馨和樂的氛圍,賦予了月餅不一樣的味道。於是,童年的中秋,也是舌尖上的中秋。
成年後,雖然月餅的種類越來越多,包裝也愈加精美,但已經很難讓我提起對月餅的興味。更多時候,是在考慮買什麼口味、包裝的月餅送給什麼樣的人。
因在外地成家立業,每逢中秋,我不是趕回家去陪伴父母過節,而是在趕往給人送禮的路上。此時的月餅,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味道了。於是,成年後的中秋,成了應酬的中秋。
如今我年過半百,父母也已離世。每逢中秋,開始回頭細細體味中國傳統節日習俗背後的人文內涵。我慢慢體會到中秋之夜,月滿天心,為什麼中國人要在此時慶團圓。因為我們崇尚天人合一,月要圓,人也要圓。
團圓是一個家庭的基石。團是團結,圓是圓滿。團結和睦的家庭,才是圓滿幸福的家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因此,中秋賞月不僅是觀天象,更是知人事、體人倫。享天倫的中秋,才是這個節日真正的意義。
我們這個小家庭,兄弟姐妹五人,父母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兒女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母親臨終前,雖已不能言,但仍舉著手對我們做出五指合攏狀。
我們都能領會母親的遺願,但兄弟姐妹間要始終和合無間,實非易事。在關係到切身利益時,難免會有摩擦與衝突。但若彼此以手足之情為重,懂得忍讓遷就,一切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曾經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清朝嘉定縣的縣令叫陸稼書,有一天,有王姓兩兄弟因爭家產來縣衙打官司。陸稼書問明緣由後,並不急於判定孰是孰非,而是對兄弟倆說:「你們既然是親兄弟,就應當各盡本分。這樣吧,當弟弟的,你先對兄長叫聲哥哥。」
弟弟就對著兄長喊:「哥哥!」
陸稼書又命兄長叫一聲「弟弟。」兄長也喊了一聲:「弟弟!」
如此反復數十聲後,兄弟二人良心發現,不禁熱淚盈眶,號啕大哭,相互磕頭請罪,都表示願意讓出家產,不再爭奪。陸稼書笑著說:「你們能和好如初,就不愧兄弟一場。」兄弟二人聽後,慚愧不已,拜謝而去。
看到這個故事,我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類似的案例,如今很多親情官司,即使調解人員和法官費盡唇舌,涉事雙方也難以達成共識。如能借鑒古人的智慧,先從親情倫常的角度喚醒當事人的良知,或許很多家庭紛爭能夠化解。
如今,家庭內的摩擦不僅發生在兄弟姐妹間,還包括夫妻、父母與兒女之間。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宋朝袁采在《袁氏世範》中分析家庭失和的原因,指出家人性格差異是關鍵:「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嚴重,或輕薄,或持檢,或放縱,或喜閑靜,或喜紛拏,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所稟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強合於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於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
一家人的性情、思維方式和處事態度各有不同。要和睦相處,親人間必須常存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唯有如此,方能避免矛盾激化,防止家庭悲劇的發生。
所以袁采主張:「為父兄者,通情於子弟,而不責子弟同於己。為子弟者,仰承於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則處事之際,必相和協,無乖爭之患。」
以我的經歷來看,要把家庭經營成「戰場」還是「港灣」,完全取決與我們的心念。遇到問題,若固執己見,不懂得換位思考、靈活變通,就會陷入與家人不斷爭論是非、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這種對抗與內耗,最終演變成互不理睬的「冷戰」局面,使得彼此身心疲憊,甚至分道揚鑣。
還記得小時候,父母因瑣事爭吵時,我們都會感到緊張、恐懼和不安。成家後,每當孩子看到我們夫婦爭吵,她都會把自己鎖在房裡,大聲哭泣。這種家庭場景,是我們常常要面臨的人生難題,而出題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的執念。
這種執念若不細加體察,很容易迷失其中。比如我的孩子讀初三時,有一次我去學校接她,孩子一見我,就開始抱怨老師對他們如何嚴苛,讓她難以適應。當時孩子即將中考,我也沒想太多,就脫口而出:「老師還不是為你們好!」
結果這句話說出來,一路上孩子不再跟我說話,回家後也一直悶悶不樂。我後來反思,造成這種「代溝」的原因,是我沒有把心放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聆聽她的感受。
孩子向我訴苦,是希望在親人這裡尋求理解與共鳴。她知道老師的嚴苛是為他們好,她只是希望在緊張的氛圍中有個渲泄的出口。如果我當時能將心比心,給予她適當的安慰與鼓勵,或許她就能更好地面對壓力,心智也因此得到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在與家人的日常互動中,類似於這樣的「無效溝通」時有發生,究其原因,正是源於這種固執己見,不能換位思考所致。
古人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反思自己,許多看似有道理的話家人卻不願聽,原因在於我沒有設身處地去感受家人的狀態與心情,所說的話不過是自己的執念與要求,與家人的需求格格不入。
孔子說:「易其心而後語」。與家人交流,若能彼此心平氣和,多一些體諒,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就不易說錯話,也不會產生那麼多的家庭矛盾。
如今我回顧一路走來的經歷,發現在自己扮演的各種角色中,大部分時間並未盡到自己的本分。在接觸到傳統聖賢教育後,我才漸漸有了反省。倫常關係既簡單又複雜,如何敦倫盡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考題。
中華傳統聖賢教育把人倫教育作為成就道德、學問、事業的大根大本。「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歸根到底,想要把家庭建設成和諧溫暖的「港灣」,責任不在家庭的其他成員,只在我們自己。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家庭的前途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念之中。
天心明月,圓與不圓不在月,缺與不缺只在心。願我們都能善用這顆心,「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