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掇英 Chaozhou 潮州-A 中國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藝苑掇英 Chaozhou 潮州-A 中國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潮州,是廣東省地級市,廣東省政府批复確定的廣東省東部門戶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1個縣,總面積3679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64.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5.66萬人,城鎮人口173.48萬人,城鎮化率65.3%。
潮州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東部、韓江中下游,是中國瓷都,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全國重點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示範基地、中國食品名城、國家園林城市,潮州菜之鄉、中國不銹鋼製品之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著名的革命老區蘇區、華僑之鄉、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
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制始於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曆史。歷史上相繼為潮汕郡、州、路、府治所,隋代經略台灣的始發地 ,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台的主要通道。宋代以來享有”南國邦郡“、“嶺海名邦”、“海濱鄒魯”之稱。潮州地靈人傑, 名人有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泰國五大帝之首達信大帝 、國學泰斗饒宗頤 、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 、謝國民 、廣東省長盧瑞華等。
潮州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潮汕文化重要的發源地、興盛地。以潮語、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繡、潮汕善堂、潮汕商幫文化為代表的潮汕文化影響深遠,譽播海內外。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對外開放旅遊城市,擁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廣濟橋、韓文公祠、牌坊街等一批全國著名景區景點和特色旅遊休閒街區。
廣東省潮州市地域由原潮汕潮安縣、饒平縣合置。為廣東潮汕地區歷史上行政區潮州府治所在地。人文歷史悠久,八千年前已留下人類文明足跡。通過專家鑑定,採集到史前古文物,把潮州的史前文化上溯至距今八千年。 [26] 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潮州已有一萬年以上的人類生活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在舊石器時代,潮州已有人類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時代,潮州文明已與中原文明實現同步。
潮州市地域自秦朝,即為廣東潮汕地區。秦朝至三國,隸屬南海郡揭陽縣。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揭陽縣,隸屬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區始有正式行政建制。漢高祖三年(前204)趙佗建南越國,隸屬南越國揭陽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沿襲秦揭陽縣境復置揭陽縣,隸屬南海郡。王莽代漢後,改揭陽縣為南海亭,隸屬交州(今廣州)。東漢復稱揭陽縣,隸屬南海郡。
晉朝至隋朝,屬廣州義安郡、潮州。 《資治通鑑·隋紀五》、《陳稜傳》和《東夷傳·流求國》明確記載了陳稜、張鎮周率領萬餘隋軍從義安郡揚帆出發經略流求,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成功拓展海洋生存空間,挺進第一島鏈的出發地,義安郡在諸地方誌中是最耀眼的亮點。
唐朝至清朝,屬廣東潮州府。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台的主要通道,海運和貿易的發達。明朝以來,潮州府南澳島成為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全中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對與台灣合作發展意義深遠。明成化十三年(1477),析海陽縣地8都置饒平縣。清咸豐八年(1858年)闢潮州府澄海縣鮀浦司沙汕頭為通商口岸。汕頭市。
新中國成立之後至1991年,先後隸屬廣東省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地區、汕頭市。 1979年8月潮安縣​​恢復縣級潮州市建制,隸屬汕頭地區管轄。 1981年汕頭析地置經濟特區。 1983年9月汕頭市析出汕尾市域,1991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原汕頭市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 。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其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原義安郡改稱潮州,廣東潮汕地區一帶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期歷代行政區名稱潮州,因此以潮州代指潮汕,今中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仍稱潮汕為潮州。 “潮州”也是當代潮州市名。
廣東省潮州市地域由原潮汕潮安縣、饒平縣合置。為廣東潮汕地區歷史上行政區潮州府治所在地。人文歷史悠久,八千年前已留下人類文明足跡。通過專家鑑定,採集到史前古文物,把潮州的史前文化上溯至距今八千年。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潮州已有一萬年以上的人類生活史,五六千年的文明史。在舊石器時代,潮州已有人類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時代,潮州文明已與中原文明實現同步。
夏、商、週三代屬百越地,夏商之際屬海陽國(南甌國)。
潮州市地域自秦朝,即為廣東潮汕地區。秦朝至三國,隸屬南海郡揭陽縣。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揭陽縣,隸屬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區始有正式行政建制。漢高祖三年(前204)趙佗建南越國,隸屬南越國揭陽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國,沿襲秦揭陽縣境復置揭陽縣,隸屬南海郡。王莽代漢後,改揭陽縣為南海亭,隸屬交州(今廣州)。東漢復稱揭陽縣,隸屬南海郡。
晉朝至隋朝,屬廣州義安郡、潮州。 《資治通鑑·隋紀五》、《陳稜傳》和《東夷傳·流求國》明確記載了陳稜、張鎮周率領萬餘隋軍從義安郡揚帆出發經略流求,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成功拓展海洋生存空間,挺進第一島鏈的出發地,義安郡在諸地方誌中是最耀眼的亮點。
唐朝至清朝,屬廣東潮州府。唐代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和對台的主要通道,海運和貿易的發達。明朝以來,潮州府南澳島成為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全中國唯一的海島總兵府,對與台灣合作發展意義深遠。明成化十三年(1477),析海陽縣地8都置饒平縣。清咸豐八年(1858年)闢潮州府澄海縣鮀浦司沙汕頭為通商口岸。
民國年間,屬廣東省潮循道,1930年沙汕頭設汕頭市。
新中國成立之後至1991年,先後隸屬廣東省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地區、汕頭市。 1979年8月潮安縣​​恢復縣級潮州市建制,隸屬汕頭地區管轄。 1981年汕頭析地置經濟特區。 1983年9月汕頭市析出汕尾市域,1991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原汕頭市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 。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其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改称潮州,广东潮汕地区一带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期历代行政区名称潮州,因此以潮州代指潮汕,今中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仍称潮汕为潮州。“潮州”也是当代潮州市名。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东地区韩江三角洲北部,东北与福建省诏安、平和县接壤,东面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境内主要河流是韩江及黄岗河。
东西最大横距76.6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9.92千米,陆地总面积3613.9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千米,海域533平方千米。
潮州市總面積3600.9平方千米。地勢北高南低,山區約佔潮州市陸地面積的65.2%。境內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其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原義安郡改稱潮州,廣東潮汕地區一帶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期歷代行政區名稱潮州,因此以潮州代指潮汕,今中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僑仍稱潮汕為潮州。 “潮州”也是當代潮州市名。
潮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粵東地區韓江三角洲北部,東北與福建省詔安、平和縣接壤,東面與台灣寶島隔海相望。境內主要河流是韓江及黃崗河。
東西最大橫距76.68千米,南北最大縱距79.92千米,陸地總面積3613.9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7.7平方千米,海域533平方千米。
地貌脈。北部鳳凰山主峰鳥髻號稱粵東第一名山,海拔1497.8米,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畬族的發源地。
水文主要河流有韩江和黄冈河等。韩江自西向东南斜贯潮州城区,流经潮安区,在澄海入海;黄冈河自北向南流贯饶平全境,于黄冈镇东风埭入海。枫江,榕江的一条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潮安区中西部,经凤塘镇流经揭阳玉窖镇,汇入榕江。
韩江是潮州市的母亲河,流经潮州主城区约3千米,北段江面较为宽阔,中国四大古桥之广济桥(俗称:浮桥、湘子桥)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自古以来是闽粤两省的交通枢纽,两省往来陆路的必经之地。
潮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每年的6~10月又是受熱帶氣旋影響的主要時段,因而多大雨和暴雨。秋季受來自北方冷空氣的影響,氣溫逐漸下降,此時多晴朗天氣,少降水,潮州開始進入旱季。冬季普遍盛行東北風或北風,來自北方既寒冷又乾燥的空氣,經過長途跋涉以後,強度已大為減弱,所以這裡冬季比較溫暖,極少出現0℃以下的嚴寒天氣。
Chaozhou (Chinese: 潮州), alternatively transliterated as Chiuchow, Chaochow or Teochew,is a city in the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It borders Shantou to the south, Jieyang to the southwest, Meizhou to the northwest, the province of Fujian to the east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he southeast. It is administered a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with a jurisdiction area of 3,110 square kilometres (1,200 sq mi) and a total population of 2,669,844. Along with Shantou and Jieyang, Chaozhou is part of the Chaoshan region.
In 214 BC, Chaozhou was an undeveloped and named part of Nanhai Commandery (南海郡) of the Qin Dynasty. In 331[citation needed]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Haiyang (海陽縣) was established as a part of Dongguan Commandery (東官郡).
The Dongguan Commandery was renamed Yi'an Commandery (義安郡) in 413. The commandery became a prefecture in 590 during the early Sui Dynasty, first as Xun Prefecture (循州; Xúnzhōu), then as Chao Prefecture (潮州; Cháozhōu) in the following year. In 1914,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combined the Chao and Xun prefectures into Chaoxun Prefecture or Chaoxun Circuit (潮循道).
For a short while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 Haiyang District was called Yi'an District (義安縣). The name remained Haiyang until 1914, when it was renamed to Chao'an County (潮安縣) to avoid ambiguity with the Haiyang County, Shandong.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