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铜器,解释了现代争论已久的一个问题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2600年前的春秋古墓出土一件铜器,解释了现代争论已久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周王为了抵御南方蛮族的威胁,也是为了继续往南开疆拓土,在汉水北岸分封了许多姬姓诸侯国,他们大都在如今的湖北境内,如湖北安陆的郧国,湖北洪湖的州国、湖北郧阳的绞国等等,也有河南唐河的蓼国这样的诸侯国。

在汉阳众多的姬姓诸侯国里,国家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在其中有个最大也最强的诸侯国,就是随国。

《左传》:“汉水之东随为大”。

随国领袖诸姬,担负着为周王朝守御南土的责任,同时也是周朝发动南征,开疆拓土的桥头堡和大本营。历史上,周昭王、周厉王都曾经发动对楚人的战争,随国正是起到“君庇淮夷,临有江夏”这样的作用。

在战略上,随国还有着控制随枣走廊,守护周人铜资源运输的责任。在春秋早中期,周王室还没有衰落,随国对周朝的意义是很大的。

但是与此同时,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在湖北随州一代,先后出土了多个春秋古墓,根据古墓里出土的文物考证,墓主人都被称为曾候,如曾侯舆、曾侯丙、曾侯宝、曾侯谏,还有著名的曾侯乙。

在近年来,湖北随州又发现了三座带有墓道的大墓和五个车马坑,以及分布在周边的58座中小型墓葬,被称为枣树林墓地。

在其中墓号为169号的墓室里,发现了一件青铜器,为曾随一家又提供了有力的实锤证据。

随州是春秋时期的随国,为何出土的却是曾国文物,这个问题一度引发争议。曾国和随国是一国二名还是两个不同的诸侯国,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最有力的证据还是从文物上进行考证,随州已发掘多座曾候的墓葬,从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以来,至少已发现了13位曾候。

随着对已发掘文物的整理和辨识,学界越来越倾向于曾随一家的观点,也就是说,曾国和随国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两个名字。

考古人员清理发现,169号墓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止一次盗挖。发现的盗洞一共有三个,一个是早期盗洞,两个晚期盗洞,已经盗到棺内墓主人头部,玉器基本上被盗完了,在墓道里,发现有一柄盗墓贼遗弃的残缺青铜匕首,上面刻着两个铭文:“加芈”。

盗墓贼破坏了不少线索,不过考古还是有收获,在169号墓的西南侧,一件铜缶引起了专家注意。

在中国古代,缶是一种水器,通常是作为一套完整的随葬利器的组成部分进行陪葬的,这件铜缶明显带有楚文化的特征。

它几乎是一个近素面的器物,只有两道弦纹,从它的口部,包括肩部、腹部以及底部的形制来看,明显是一件楚器,

更加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在这件铜缶的盖子上,还清晰地篆刻着几个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这个发现令专家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知道这几个铭文的学术意义有多么重大,

关于曾随是不是同一诸侯国的两个称谓,长期以来存在着分歧,这就是曾国考古史上,著名的“曾随之谜”的学术争论,这个谜题之所以长期未解,就是因为缺乏相应出土器物的佐证,这件铜缶的出土,进一步证实了曾随一家的观点……

这件铜缶上的“芈加”,与盗洞中那件残匕上“加芈”的铭文,仅仅只有顺序之差,它们出现在同一个墓葬中,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有芈加这样字样器物都是媵器,媵器是古人专门为了嫁女而打造的嫁妆。这件媵器就是楚王为自己女儿做的嫁妆,带到了随国。

这样的器物,一般在铭文的时候,就把“芈加”的“芈”字放在前面,芈姓是楚国贵族的姓,表明这是由楚国打造的器物。

而曾国自己做的器物就不同,它把“芈”放在了后面,把私名放在前面,随葬的就是“加芈”。

“楚王媵随仲芈加”,就是楚王给女儿做了一套嫁妆,铭文上记载是嫁到了随国,而现实中她是曾候的夫人。

这样,悬而未决的曾随之争一下子就能得到解决,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