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累劫持經 疾得佛果 - 20240903 第1755集 (ENG CC)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累劫持經 疾得佛果 - 20240903 第1755集 (ENG CC)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00:53⊙「諸佛來人間一大事,為說妙法蓮華經故;為小根機說宿世因緣,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即化城喻品之說法是。宿世因緣周者,佛為下根機人,於大法譬喻中,猶不能解了者,遂說宿世因緣。」

各位菩薩,用心,用心聽,法就入心。我們諸佛來人間,是為一大事因緣,什麼樣的一大事?常常說,為教育菩薩,為說《法華經》故出現人間。所以我們現在這部《法華經》是諸佛來人間必說的經典,可見佛來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使命,教菩薩法。

我們現在聽法,是佛的弟子更得要重視《妙法蓮華經》,為什麼是佛這麼重視的因緣來人間呢?我們就要用心來了解。但是要講《法華經》不是小事情,是一大事。但是小根機的眾生要接受很困難,因為眾生在人間,累生世陷入無明,無明、機鈍,要聽《法華經》這麼地深要,轉凡夫而成佛,談何容易?

佛陀就要很用心,他要從小根機的人,諸佛絕對不會怕麻煩,所以他就為這樣小根機的人講說宿世因緣。苦啊,為什麼會苦?苦得很辛苦。為什麼這麼辛苦?不知道。我沒有做壞事,我也沒有做錯,我為什麼會這麼苦?你要知道你過去,過去宿世累生累世以來,甚至這個因緣跨過好幾世代,終於碰到了,所以你非受不可。

這個「因」已經過去做到,這個「緣」現在遇到,所以因緣會合,非受不可。很多的故事就這樣產生出來,每一個眾生的苦,而每一個眾生都有過去。他的因、緣等等所造作那個業力。因緣就是這樣一直拖,因為累積很多,有的是很快讓你遇到,有的是好幾世才讓你遇到。

所以這因緣不是不報,是時間還未到,就是因為還未遇到的因緣,遇到非報不可。就像「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因為修行的目的他知道,所以修行一定要很謹慎,戒、定、慧很嚴守。所以因為認真修行,總有這樣的福,修這樣的慧得到這樣的福,最後就是在國家成為國師。

不過人的心很難顧,一個小小的念頭一起動,那個業、那個果,不斷尋尋覓覓找緣要來報。總是他這個心門一開了,沒關好就讓它鑽進來了。這樣碰撞,就病因、病緣開始,從紅到腫,從腫、破皮,這樣一直爛,爛到變成人面瘡。這個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什麼樣的醫、藥都沒有效,一直一直到了有種一點點「因」,就有辦法解這個「緣」,會那個「果」。

所以去想到那個時候,遇到這位高僧,也是他用愛走在最前,這輩子也是用愛,不忍心一位病僧,行腳與他一起,借住在一間寺院,就是這樣認識。這位病僧病得嚴重,悟達他就這樣發心,就在那裡照顧他,照顧到好了,要離開就說:「感恩你現在將我照顧得這麼好,我現在要回去我的寺裡,將來你若有事情來找我,在九隴山兩棵的大樹中間,你在那裡來找我。」

就這樣分開了,悟達國師他就遊行去了,又是很用心、用功修行等等的過程,邊走邊說法,寺院到處去遊學說教。後來他名聲也很大了,受皇帝的看重,請入皇宮,就這樣拜為國師,受到皇帝、王親大家的愛敬,這種尊敬、愛護。

一直到賜沉香的椅子,上座了,只是這樣起一念驕傲,慢心一起,驕慢,「我這時候已經在這個國家裡面,一國之尊竟然來尊重,而且恭請,特別賜這個沉香的椅子來,又是這麼的恭敬,滿朝文武就是這麼的禮遇,請我上臺講經。」這種的寵遇,慢心一起就忘了自己,忘記自己了,就去碰到了。這樣膝蓋去撞到而已,瘀青就開始了,人面瘡起就這樣。

所以一直遍求名師,皇帝也很著急,貼告示,全國的名醫都請了,怎麼治療都是沒有效,愈來愈惡化。痛,痛徹骨髓,很痛,要怎麼辦?想到了,迦諾迦尊者將要離開的時候,這樣的交代不是沒有因緣,所以他決心要去九隴山去找迦諾迦尊者來治療。

經過了很波折,遙遠的路程。到達了,很疲倦,迦諾迦尊者安排就是晚上住一晚,明天早上叫小沙彌帶他帶去山下,這池水的旁邊。小沙彌就說:「那個水就能夠治療你的腳。」就這樣腳伸長,手捧水開始要來洗的時候,那個剎那間冥冥中聽到了,開始敘說過去的因緣,袁盎斬晁錯的故事。

就這樣完整,十世之前所做過的事情,顯於現在悟達國師的腦海中。如夢初醒,業力可怕,懺悔啊,水這樣捧來洗,痛徹深髓,痛得昏過去了,又醒來,人面瘡不見了。就知道因緣業報的可怕,不是病在辛苦,是受報;過去那個因牽引來的緣,受得現在的果來報,報得這麼長、這麼苦,痛徹骨髓,折磨這麼久的時間,終於明白了。

是啊,終於明白了,人生哪一個人沒有造因?有因必定要受果、受報。人生好壞不可去計較,要警惕自己:這是我過去的造因,帶果來了;以前有這樣的因,我現在在受的果,我要歡喜感受。我們若有在修行,知道道理了,了解了,所以甘願受。

過去就是這樣歡喜做,不知如何,「怎樣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過去就是這樣去做,到了現在受到的苦,「啊,甘願,就是這樣,就是要接受。」修行也是同樣。既然是這樣,現在遇到無緣的人,在罵我、在追我、在打我這些人,「感恩哦,大家,為你們祝福,你們將來也能夠行菩薩道,菩薩道能夠成佛。」

這都是在這個因緣果報中,這樣過去了,現在就是又碰到的,不好的緣又遇到了,我們也不要又惹來不好的緣,再繼續這樣牽、累;這一輩子又牽下去,下輩子又累下去。若這樣累世都不清楚,一直這個因緣果報牽連不休,那是很辛苦。

所以佛陀為這些小根機,還有煩惱、無明,對法還不能很快就接受,這種小根機的人說大法他聽不懂,那就要從最初,「人之初性本善」開始,「為小根機說宿世因緣」。今天是這樣,不可不知道過去我們與這些人曾經有過的事情,所以宿世因緣。這樣開始用種種容易懂、容易知道的方法為他施教,慢慢來引導他。

像在帶小孩子,老師在帶幼稚園的孩子,孩子站起來站不穩,老師就如何扶他,「站好,來、來、來。」循循善誘,這樣為他施教。「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即〈化城喻品〉」,慢慢地教他、牽他,耐心跟他說,說到他了解,了解是一層一層地了解,這就是在〈化城喻品〉。

從〈譬喻品〉一直來到〈化城喻品〉。〈化城喻品〉開始你就要爬,爬坡了,爬坡,這座山很難爬,就是你要慢慢地一步一步從低向高要爬上去,爬,爬到一半,差不多要到頂了,但是這個時候累了,「這麼累,我們不如回去,不想要再去了。」就要有一位很能帶,懂得帶的老師,慢慢地鼓勵、慢慢地陪伴,設方法讓他又有興趣向前走。

這段文,從〈譬喻品〉一直來到〈化城喻品〉。〈譬喻品〉先看到火宅等等、等等的境界,才想出去。因為長者,父親將他們誘引出來,鹿車、羊車、大牛車,任我們自己來選擇。卻是我們選擇的都是要選擇羊車、鹿車,小乘。所以這總是在因的過程、緣的過程,時間的累積,去了再來了,來了還是同樣,都是在這樣的小根機之中,生生世世。

不過,緣沒有斷,現在再來了,開始佛陀對這些根機的人,有緣但是難教,就要想辦法這樣慢慢引導,一直讓他到了證悟的說法,讓他了解在說的法是什麼,所以直到證悟。能夠了解,了解又懂得說,這就是這段的過程很久,這就是〈化城喻品〉之說。

我們若能了解,我們現在就要來看下面,前面的經文,「得大勢」,佛陀再叫大勢至菩薩,再稱「得大勢」。

26:30⊙「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這位常不輕菩薩是大菩薩,修行要經過很久,「若干」就是很長久,長久到多久呢?所以這若干就是表示很多,遇到的很多佛,每一尊佛有正法、像法、末法,過了之後,又很長的時間才又有一尊佛,所以這已經供養過了若干諸佛。所以時間長不長?

在諸佛生世之時,常不輕菩薩都經歷了每一尊佛出生,他每一尊佛都在前,在佛座下就是不斷親近,「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就是在那尊佛的座下,不斷來侍奉每一尊佛,還要畢恭畢敬,很恭敬、讚歎,這樣在那裡種善根、造善福。

28:43⊙「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於後復值千萬億佛」。過去不知道多少,又後面來,再出生,又是再遇到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是什麼經典呢?當然是《法華經》。「功德成就,當得作佛」,照著經典這樣去精進,一直積功累德成就了,「當得作佛」。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

29:53⊙「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是釋迦佛自己說,你知道過去那個常不輕,這麼長的時間,修行的過程面對著人間,人間對他,對常不輕輕視、不尊敬,罵他、恥辱他,用棍子要打他、要追他,他心沒有起念,總是只有一念,就是讚歎、讚歎。這就是人間我們要學的,他做很多事情,沒有得很多好緣,但是他不在意,還是恭敬,還是尊重,同樣是禮拜。

又經歷了一段時間,終於常不輕菩薩他已經成佛了,是誰?釋迦佛說:「是我!」那尊常不輕,就知道常不輕從遠無量無數劫無法計算的時間,這樣不斷不斷,正法、像法、末法,再經歷到這樣前面所說修行的辛苦,到了最後他終於成佛了。

32:20⊙彼時威音王佛時,有常不輕菩薩,非是他人,即是今時我身釋迦牟尼佛。

這我們就很清楚,常不輕菩薩這段差不多這樣告一段落了,這段故事就是這樣。

32:54⊙「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就是說,若是我在長期累劫若沒有這樣在受持,若沒有這樣認真讀誦《法華經》,若沒有將《法華經》讀了、清楚了,傳給別人、教育別人,同時也是入人群;除了教育,也是去六度萬行,行菩薩道。就如此一直過來,「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去為眾生拔苦;苦為他拔了之後,再為眾生說法,行菩薩道,六度萬行這樣過來是很不簡單。

34:23⊙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劫生世若我不持此《法華經》,為隨根逗教而說法者,明得果由於此經。

所以「劫生世」,在累劫生世。「劫」就是長時間。累積了很多長時間,這樣生生世世。「若我不持此《法華經》」,這樣無法現在成佛。在持《法華經》,就是「為隨根逗教而說法」。實在要講《法華經》很不簡單,隨眾生的根機,為他投其所好,為他說法。

所以《法華經》包含過去所說所有的經,等於《法華經》是圓教,圓融所包容的教法,《法華經》是大教,所以大能包小,最開始的小法全都包含其中。所以其中「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四諦、六度、十二因緣,這些法都包攬在其中了,所以這就是《法華經》,它隨根逗教而說法,隨這些根機來說法,這都在《法華經》。

可以隨時經文之中取出任何一句話,都能說法。就像我在說《法華經》,從2009年開始〈序品〉,現在(2019年)又在重播〈序品〉,十年了。看到那個影像,這是十年前,那個人原來是我,那個人,尤其是那個時候在說的法,與現在的經,確實同一部經,沒有讓它差毫釐過去。重複再聽,真的覺得法就是這樣。法,對著法真是微妙,光是聽、看,就是甘甜在心中,因為法再如何聽都很有受用。

所以說到這裡,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他這樣過來的過程,現在成佛了。這段文就是「明得果由於此經」。已經「因」這樣一直走過來,結果現在成佛了,就是這樣經歷過來了。

38:52⊙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把握因緣,見人隨機應緣歡喜,則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1:38⊙「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43:32⊙由讀誦知、識、力行、傳法說法,所以疾成。

44:27⊙以此經乃佛果之直徑,未有不由此經而證果者,未有由此經而不證果也。

45:58⊙然此果報一科,文雖淡,其意最深。序中文殊答彌勒,溯其原委,文殊乃釋迦九代師翁。今不輕既是釋迦,歷二萬億威音、二千億燈明、二千位雲自在燈王、復值千萬億佛,則釋迦又不知是文殊幾許代之師翁矣。

49:35⊙又大通時結緣,今據此文,則結緣在威音時矣。又授記諸子文中,皆云過無數劫,恐佛道長遠之計不除,故引不輕菩薩經無數佛無數劫,方得成佛也。

~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11月1日~
※全文及中英字幕影片: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