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誠敬諸佛 誓願精進 - 20231030 第1534集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 誠敬諸佛 誓願精進 - 20231030 第1534集

00:00 誠敬諸佛 誓願精進
01:01 ⊙誠心敬供諸如來,誓願一切諸布施,正念具足持淨戒,信實無盡忍辱行,無量苦行勤精進,寂靜清澄正思惟,曉了眾生時世病,致世良方妙藥治。

要用心了。「誠心」,用最虔誠的心,恭敬尊重諸如來。各位菩薩,我們不就是學佛法,學佛法必定要用虔誠恭敬心,懂得要去恭敬,才有辦法學得道。古時候的人這樣說,「尊師重道」,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何其神聖,百千萬劫難遭遇。

雖然我們這個時代,是看不到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但是釋迦佛他覺悟的法,用心敘述他覺性慧海,用言說、用譬喻、用因緣、用故事等等,用盡辦法,將他所覺悟、心靈所體會,一一就能夠期待眾生,能夠體會、能夠了解。

只是堪嘆眾生剛強難調伏,但是佛陀已經用盡心了,法是留下來了,就像那個良醫雖然不在,藥,良方妙藥還是留著,讓我們知道有病了,有藥就要好好用藥。現在還有藥,我們有病可以治療,我們就要用感恩的敬重心,來信敬這病的藥方來對治。

所以,我們學法也是一樣,學佛法,我們要用很虔誠、敬供,要很敬慎的心態來接受佛的教法。如來,乘如是法而來人間,我們這段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在說的「本門」,那就是佛陀無量無數劫,當中沒有停歇,來來回回,他的法不間斷在人間度化,所以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

雖然用人間的壽數時間,說佛陀過去已經二千多年,這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法身佛是不間斷。雖然「正法」過了,「像法」也過了,法在人心,現在雖然稱為「末法」。正法的時代是人人誠心恭敬,信受佛法的教育,這叫做正法。佛雖然離開了,眾生的心還是那麼的誠心,敬信佛的教法,所以那個時代,五百年的時間,還是正法。

一直來,到了後來慢慢成為像法,大家相信佛來過人間,為了要敬佛,所以造像。大家以為那個像就是要膜拜,拜佛就是來保佑我,就這樣開始,他有求的心、依賴的心,就是一直往著,這個實形象的方向,大家一直造像去膜拜,或者是提倡唸佛。這唸佛,是唸在要求自己平安、要求自己……等等,有所求的「信」,這變成是有形象的、有所求的,學法的精神就慢慢退了,有形象、有所求,就慢慢旺盛起來。所以人人愛造佛像,等等、等等求功德,這就是人心對正法的偏離,慢慢就這樣偏離掉了。

時間久了,法,在真正追求佛法、學法,學法能夠將法入心,道理用在日常生活,慢慢在人間淡忘了,到了現在叫做末法。「像」也已經被人破壞了,大自然的風化掉了、人心的污化,所以從人禍,或者是人的心有意破壞等等,佛像已經被破壞了,很多。看看不論是在阿富汗、在敦煌等等等等,已經自然的壞,或者是人為的破壞,這已經人心,我們就能夠了解,佛法在人間,已經在人心破壞,就慢慢消失。

所慶幸的就是還有部分的人,就如我們現在,還有部分,還是敬信佛法,看現在的宗教就已經很多種都一直興盛起來。佛法現在要靠有敬信佛法的人,我們要很用心,將正法的道理要入心。其實什麼叫做正法、像法、末法呢?我們若有心,法在我們的心中,這心沒有正、像、末的時期,因為真理、道理是永恆。

我們願意接受佛的法身,是永遠完整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我們只要有心,要有敬信的心,很虔誠,「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我們就是要誓願斷煩惱,這是諸佛的通願。我們還要「信心誓願學法門」,我們還要「實心誓願成佛道」。慈濟人信、實、誠、正,我們大家豈不都是有立弘誓願,向佛的通願,所有諸佛的通願,我們若要解,就是要學佛,學佛者就是學佛的心願。

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誠心敬供,用這樣來付出;用最誠意,誓願來付出。學諸如來,我們要學的就是諸如來,乘如是法而來人間。期待這個法,法身永遠就是在我們的人心,沒有欠缺。這就是這幾天來在說「三身」,最重要的就是法身。佛應時世因緣而應身來人間,這已經告一段落,最重要的就是法身永住,最重要就是法身。

所以,我們要「誓願一切諸布施」。為天下眾生,我們學佛,學以致用,佛陀給我們「六度」的法,就是教菩薩法;六度教菩薩法,第一就是要布施、要付出。在人間,我們的身體在人間,自己沒有辦法去把握長短;廣與深,自己可以來開闊,我們生命的價值,要有深,深度生命的利用。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為眾生就是修佛法,上求下化;上求來,心富有,眾生需要,我要去付出,那就是布施,我們要付出。

「正念具足」要「持淨戒」。我們要用正念來持戒法,需要的是「信實無盡忍辱行」。我們不是只有持戒,我們在人群中需要借周圍人的力量,來共同完成度眾生,所以我們必定在這個人群中,也來幫助苦難眾生。人還是凡夫,人人都有不同的見解,「五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集中在這個時劫的時候,所以這叫做「五濁」。人人的偏見,要如何匯集成為正見,往人間所需要,大家共同一志去付出。這每個人就要包容、堪忍,每個人的見解;要堪得忍,但是要應用方法,這樣讓大家的愛沒有偏差、付出沒有偏差,這要用功夫,所以要忍、行。

所以,「信實無盡忍辱行」,這就是菩薩道之一,很重要。再者,「無量苦行勤精進」。要不怕辛苦,在人群道上要勤、要精進。還需要再「寂靜清澄正思惟」。我們不就是要時時顧好這念心,要寂靜清澄。《無量義經》在讀「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不就是常常這樣在誦?所以,「寂靜清澄正思惟」,我們的觀念,大家調整過來正確的思惟,不就是都「合和互協」呢?這就是菩薩的志向,很正確的志向。

所以,我們更需要大家要覺有情,共同覺悟,要「曉了眾生時世病」。各位,請大家要用這念心,現在的時、現在的世間,真的是有病了。不只是人有病,是世間、空間,任何空間的,不分種族,眾生都是有很濁氣、很重的病源在。所以,我們要知道,每次若想到這樣心就很難過,眾生是為什麼,這個心病難調伏呢?我們覺有情,總是常常要提醒覺有情,要有這個心願。佛陀教育我們這個菩薩行,菩薩就是覺有情,要「曉了眾生時世病,致世良方妙藥治」。

各位,這是很用心,用很虔誠的心來向大家分享。我們學佛需要的,要用很虔誠的心,同時我們要虔誠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教菩薩法。我們不能離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發揮出來,那就是要「曉了眾生時世病」,這就是要發揮智慧,要用什麼方法呢?為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所需要,要付出。而我們要如何,來集合人人的正思惟?必定要經過了很努力的精進,努力的精進要經過堪得忍耐,重重、重重的忍耐,一定要堪得忍耐。

這個忍辱就是只為了一項──誓願,我一定要將這個誓願力要堅持下去,防非止惡,我們人人一定要有這個心願:我一定要持、一定做到。這是我們要為眾生付出的方法。所以,為眾生付出,是因為我們敬信佛陀的教育,我們依教奉行,就是這樣。我們這些若全都能夠透徹了解,相信我們的心、人人的心,絕對是寂靜清澄,是正思惟。世間,這個世態的病態,我們就「有法度」,有法度一切的眾生,所以要請大家要多用心。接下來我們來看前面的本文。前面的本文也就是這麼說:

24:27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要治眾生的病,除非前面和大家分享的,我們要用「誠心敬供諸如來」這念心,才有辦法「曉了眾生時世病」,才有辦法「致世良方妙藥治」。我們若沒有那個誠心,我們就沒有辦法曉了這個時世的病態。這我們要很用心。

既然學佛法,我們就要用認真,認真是為法忘軀。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佛法是永恆。我們的生命只是分段,一段一段,在「分段生死」中,生不知從何來?死也不知從何去向?凡夫是這樣。而我們這時候,若好好將我們的心調好了,訓練我們好的習氣,心心念念為眾生,時時刻刻就是要包容,心包太虛,還是為天下眾生。

大慈悲,大慈能夠無緣付出;大悲能夠同體拔苦。這短暫的生命來發揮,發揮大用的因緣;這個因緣就是我們未來的路,所以要好好把握這個身體,力行在佛法道上。生命長短由不得自己,但是寬闊、深度要由自己來,方向是知道了,道路,我們要自己開;我們要開到哪一個地方,要開多大條?要開多長、多寬,我們都有「有法度」,開闊我們的道,我們能夠鋪平我們的路,所以來去自如。所以大家要好好用心發揮,我們人間這短期的壽命,也能夠用在無限量的慧命,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把握。下面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麼說:

28:37 ⊙「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這位良醫,他「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這位良醫,他有很多孩子,多少孩子?是十個,或者是二十個,或者是百數?有很多、很多的孩子。「以有事緣」。這個良醫,他就是因為有其他的事情,一定要遠行到其他的國家去,而這樣,這個經文這樣看,就很清楚了。這是,也是在做譬喻。就「多諸子息」。是譬喻佛的悲智,來人間教化,教化在「五道眾生」,在五道中來來回回。

30:15 ⊙其人多諸子息:譬喻悲誓教化,五道眾生。其人:喻佛。多諸子息言受化少,不受化多。

「五道」大家知道了,天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這個「五道」佛陀來來回回,中間都沒有休息。我們最近也一直在說「中間」,佛陀來人間,難道是這樣八十壽命,涅槃後就都沒有來了嗎?不是啊。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中間沒有休息。不論眾生界在哪一個地方,他有緣、機緣成熟,他這個中間一定都是來來回回。

所以在「五道」,佛陀是沒有停歇,現相才是一個因緣度化的名詞,其他還是來來回回。所以這是譬喻,是大慈悲弘誓願來回教化,用很多種的方法。所以,「其人」,就是譬喻佛;這個地方說「其人」,那就是佛。「多諸子息」,就是受化多少。他來來回回在人間,法要在人間去付出,而能夠接受的又是多少?

看看佛陀來人間,佛法到底是不是普遍在人人的心裡呢?人人是不是有那個因緣,聽到「佛教」二字嗎?可能以人間總數的人口來比例,可能數不多!只是聽到「佛教」二字,「佛教」是什麼?可能也不很清楚,天下人口這麼多。又何況佛法的內涵是什麼?聽內涵道理也不多。

「名稱佛教徒」,說真正聽懂佛法道理的也不多。而能夠體會道理的內涵、用入心,落實生活,身體力行,這少之又少。所以,佛法要應用在人間,不是那麼簡單。所以迷茫的眾生很多,顛倒的眾生很多,所以因為這樣,就有時世的病態,所以眾生沒有聽到法,沒辦法發心。

34:36 ⊙眾生發心,持出世無漏種子,為佛密施教化所致,由佛化生,即皆為佛子,故言多諸子息。

「眾生發心,持出世無漏種子」,有佛「密施教化所致」。這些真正可以發心、可以持法,「出世無漏種子」,這種是很難得。「無漏」,就是佛法都在心的裡面,佛法在心中,煩惱都去除,真誠地力行佛法,佛弟子,這樣的種子是很少,為什麼啊?

「佛密施」,佛不是有什麼樣的祕密,意思就是佛陀將這個法,從他覺悟以後,體會天地之間,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他一直要說出來,眾生根機無法接受。既然無法接受,佛陀無法這樣施教,他就要待時機,這個法一直隱藏在內心。我們前面也已經說過了,佛陀開始宣布過去三乘教法,現在是說一乘法。就是大家不要執在那個地方,還是要再進步,應該要面向著一實乘法走,不要再停滯在二乘的小教之中,大家共同歸納為一乘。

這個法一直到四十二年後,佛陀才開始啟開他的心懷,來講說一乘大法,這就是隱藏了那麼久。但是《法華經》已經開始要說了,大家要記得是舍利弗「三請」,佛陀是「三止」;舍利弗就是鍥而不捨,還是請求,佛陀開始:「汝既三請,豈得不說。」這是師徒的默契,舍利弗的智慧,知道佛一定要開啟他的內心,很需要要布達的法。

佛陀在找時間,請示一遍,時間還未到;第二遍再請,佛陀還是止,時間還未到。一直到三次了,佛陀認為這樣時間到了,「汝既三請,豈得不說」。

44:12 ⊙若十:菩薩,喻頓悟種姓眾生;二十:二乘,喻漸悟種姓眾生;乃至百數:十法界;十類眾生。喻此二類種姓眾生甚多。此為慈矜起化喻。

47:19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佛先化此土,結大乘緣,餘方機熟,名有事緣,捨此趣彼,名至餘國。

50:46 ⊙此土已度而緣盡,他土當度而機熟,應往他土示現,故曰:以有事緣遠至餘國,或為淨土,或為穢土,均對此土而言。此為觀機道隱喻。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10月18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