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财团(上)》:华尔街史诗,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听书 有声书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摩根财团(上)》:华尔街史诗,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听书 有声书

听书笔记


创立一百五十多年来,摩根财团穿越了美国大萧条、金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摩根财团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华尔街发展史。上集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摩根财团的创立和崛起。


摩根财团的第一代掌门人叫做朱尼厄斯·摩根。说起来是一名世家子弟,风度翩翩,举止文雅得体。朱尼厄斯生命中的重大转折发生在1853年,那一年5月,在伦敦已经相当成功的美国银行家皮博迪,邀请朱尼厄斯·摩根以继承人和主要合伙人身份,加入自己的公司。皮博迪的皮博迪银行此时在伦敦金融城的排名仅次于巴林银行和罗斯柴尔德银行。



1864年,年迈的皮博迪退出公司,朱尼厄斯最终继承了这家公司,并将公司改名J.S.摩根。这就是百年摩根财团的开端。摩根财团最初的架构很简单,朱尼厄斯·摩根在伦敦,从英国贵族和产业资本家手里融资;他的儿子皮尔庞特·摩根在纽约,从美国公司手里承接证券发行业务。



朱尼厄斯决定给皮尔庞特找一个新的搭档,把摩根财团的影响力拓展到纽约之外的更多地区。这个时候,来自费城的新教徒银行家安东尼・德雷克塞尔,因为仰慕摩根的伦敦范儿,主动跑来结识朱尼厄斯,希望两家机构能够联合起来。双方达成协议,在纽约成立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这就是J.P.摩根银行的前身。



摩根与德雷克塞尔银行合并后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让摩根财团抓住机会,一下子跻身于美国金融界第一阵营。1873年,美国联邦政府决定以较低的利率发行新债,以偿还内战遗留下来的3亿美元的债务。皮尔庞特游说政府,摩根财团加入发行能提高国债发售速度,最终联邦财政部将债券的一半交给摩根财团。摩根没有自己的推销队伍,只能按自己熟悉的“批发”模式,向欧洲投资者发售。这项业务的成功,不仅赚了几百万中介费,还为摩根敲开了通往白宫的大门。



紧接着,摩根再下一城。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家族,将美国营业额最高的铁路公司——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债券的发行任务交给摩根财团。结果,皮尔庞特不负所望,在两年时间里卖完了全部25万份股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在国外销售,这令整个华尔街叹为奇迹。



到19世纪80年代,老摩根朱尼厄斯退出了生意圈。在他的带领下,摩根财团将巴林和罗斯柴尔德家族首创的“私人银行”模式完整地复制到了美国,让摩根财团在美国金融界闪亮崛起。



第二部分,小摩根皮尔庞特打造“金融-产业”帝国,让摩根财团影响力达到顶峰。



1890年春,老摩根朱尼厄斯在一场马车事故中去世,小摩根皮尔庞特继承了摩根银行帝国的控制权。



1893年,第一次产业大萧条席卷美国,很多企业入不敷出,走到破产边缘,不得不向大银行寻求支持。摩根财团看准机会,通过股权投资、债务重组等方式,控制了多家铁路公司,以及通用电气、国际电报电话公司、杜邦、通用汽车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



其实那时的摩根财团自有资本金不过几千万美元,而控制的实业资产总值高达数百亿,摩根是怎么做到的呢?它靠的是“股权信托”。当时,有限责任制度尚未流行,如果一家公司破产,银行可以拿着公司的债券去找持股人追究连带责任。为了防范这种风险,持股的散户往往会把股票交给摩根,换取一纸股权信托证书。



签着摩根大名的股权信托证书,保证每年给投资人分红派息,同时承担公司破产后的连带责任。就这样,摩根把大公司分散的股权重新集中起来,以确保企业盈利、避免破产为口实,要求董事会席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这就是股权信托模式,摩根财团靠着它控制了庞大资产。



摩根财团以“股权信托”控制实业公司,派驻董事将分散的公司“摩根化”,推动了美国第一次企业大合并浪潮,促使美国铁路、航运、冶金、化工等行业全面走向垄断经营。我们不妨把摩根财团理解为一个私人“发改委”,它一方面避免了产能盲目扩张,一方面制止了散乱无序的恶性竞争。让新世界的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在规模上和质量上迅速赶超欧洲传统工业国,改变了世界产业格局。



垄断关键产业,只是摩根帝国宏伟蓝图的一部分。为了控制更多实业公司,皮尔庞特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金融实力。摩根采取与控制实业公司类似的手法,控制了大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



这让摩根财团有实力承担私人银行之外的职能。比如维护美元币值稳定;充当最后贷款人,稳定市场情绪。



1907年美国经济萧条再次引发大股灾,华尔街人心惶惶,股价狂泻,无人敢于接盘,证券交易陷入停顿,政府干预措施均无济于事。最后,联邦政府财政部长将2500万美元政府基金交给小摩根皮尔庞特,让他自由支配,选择目标救市。摩根出手的消息传到市场上两小时,抛售狂潮就停下来,股市止跌回稳。一家私人银行将整个国家从股市崩溃中拯救出来,这是金融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情。



但是,俗话说,物极必反。摩根财团在二十世纪最初十年烈火烹油、锦上添花般的高速膨胀,也隐藏着后患。美国公众对它越来越警惕,



1912年冬季在华盛顿举行的“普约听证会”,标志着政界与摩根财团正式分道扬镳。美国众议院金融货币委员会主席普约发布长篇报告,指证皮尔庞特及其亲信在100多个美国实业大公司中占有300多个董事席位;此外,皮尔庞特的摩根金融帝国还控制着美国33%的金融资本,总值近200亿美元;控制65%的美国保险业,资产总值125亿美元。



一家私人银行,集中控制了如此巨大的财富,确实令人不安。在“普约听证会”上与政界人士唇枪舌战半年之后,小摩根皮尔庞特病逝于埃及的旅途中。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6修正案,要求对股息分红征收所得税;紧接着又成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美国各大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调查。



皮尔庞特去世一年后,摩根财团为了表明无意垄断,采取了一个震惊华尔街的行动,他们决定集体辞去在30家银行、铁路制造业公司中的董事职务,摩根产业帝国走向解体。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