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洪建德醫師【早安健康 X 名醫的餐桌】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洪建德醫師【早安健康 X 名醫的餐桌】

許多人把吃米飯與肥胖畫上等號,不少糖尿病患更認為吃飯是禁忌,但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則說:恰恰相反。他解釋,我們就是因為飲食西化,少吃米飯,卻吃了太多其他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導致糖尿病流行病學發生率上升。

推薦吃白米飯的原因?

白飯最美味且能多元搭配
洪建德醫師表示,因為全球的衛生部、糖尿病專家、保健專家及營養專家等,所組織的國家與醫學會推薦的都是主張均衡營養,也就是說每天熱量的50%至60%要來自澱粉,而這之中白飯最好吃。

「我到過很多國家、認識很多文化,不會看輕任何一個文化,但假如要說好吃,我覺得白飯才是最好吃的。」洪建德醫師也說,白飯很適合與肉類、海鮮及蔬菜等各式各樣食材搭配。

白飯食物里程數低
洪建德醫師說明,米飯在台灣的可近性較高,以食物里程數而言,我們本來就應該吃當地的食物。

食物里程數(Food Miles):食物從生產出來,直到運送至消費者手中(或口中)的運送距離。

升糖指數低
三餐均衡進食,是最不會引起血糖及三酸甘油脂上升的方式,洪建德醫師指出,白飯與肉、蔬菜搭配的一餐,人體需要花6小時消化,血糖穩定度很高。

價格低
洪建德醫師說,若想吃米飯,在南部可以便宜到用40元就買得到一個均衡營養的便當。「當然最好的是自己在家裡做。」

無麩質
米飯不像燕麥、小麥及大麥製品有麩質過敏的問題。「麩質就是麵筋,用來塑形、做出形狀。」洪建德醫師說明,因此所有烘焙類的食品都含有小麥,吃米飯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無添加物
洪建德醫師分享,在自己的研究中,光德國麵粉中的添加物就很多,但台灣烘焙有更多的自由,規定相較德國而言來得更少,所以基本上我們麵粉製品可能含有更多的添加物,吃米飯同樣可避開。

過敏問題少
洪建德醫師指出,由於現代人已脫離細菌及寄生蟲的時代,環境非常乾淨,所以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大概二分之一的人都有過敏,「但吃米飯是不會過敏的,吃米飯再去配其他料理也不會過敏。」

洪建德醫師說,他沒有其他理由排除米飯,可是有千千萬萬個理由接受米飯,既能兼顧營養、升糖指數又低,再加上價格便宜,也不會得糖尿病,「為什麼不買來吃呢?」

推薦用餐順序:先吃肉再吃菜,最後吃飯

除了要注意飲食均衡外,進食順序也是一個關鍵。洪建德醫師建議,按照「蛋白質→蔬菜→米飯」的順序進食。他引研究指出,糖尿病不單純只是血糖或胰臟的問題,而是整個腹部內分泌的問題,腸胃道荷爾蒙是關鍵因素。

洪建德醫師進一步解釋,我們若是先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肉類,此時胺基酸在15分鐘就會進入到血液,讓身體有時間準備分泌胰島素,「肉類剛開始的時候不太會上升血糖,」他說明,這樣等到後面在吃米飯時,血糖會比較穩定。

洪建德醫師說,在美國及日本都有研究證實,所以日本一般醫師在幾年前就開始遵循這套用餐順序。「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所以我在今年就大量、全面要求我們的病人這樣做。」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

【更多"名醫的餐桌"影片】

不吃米飯反而引發糖尿病?醫師5點分析【洪建德醫師】
   • 不吃米飯反而引發糖尿病?醫師5點分析︱洪建德醫師【早安健康 X 名醫的餐桌】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江守山醫師】
   •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江守山醫師【早安健康...  

遠離骨質疏鬆、肌少症,骨科醫師教你怎麼吃【蔡凱宙醫師】
   • 遠離骨質疏鬆、肌少症,骨科醫師教你怎麼吃︱蔡凱宙醫師【早安健康 X 名醫的餐桌】  

【相關文章】

新陳代謝科醫: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

血糖失控竟會掉髮!新陳代謝科醫:防胰島素阻抗這樣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

名醫的餐桌!遠離高血糖、腎病、癌症、骨鬆、脂肪肝、失智,名醫身體力行的飲食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

#洪建德 #糖尿病 #血糖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 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 everydayhealthtw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