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麻復興運動】麻必浩 苧麻文化節 泰雅族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苧麻復興運動】麻必浩 苧麻文化節 泰雅族

苧麻,是在棉花和塑膠纖維還沒興起時,製作衣服的原料之一,隨著工業進步,苧麻做衣服已經很少人會了,但最近有苧麻的工藝師將更符合時代的生活用品,不僅有文創風也更環保。

田裡不起眼的植物,是早期製衣的主要材料-苧麻。

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心形,白色的底面有濃密的細小毛髮,呈現出銀色的外觀。

麻必浩線藝師 張文立:「很好種啊,可是它種的地方,還是不能缺乏陽光,一定要有陽光,以前我們的紅苧麻一種就是兩米高。」

位於苗栗 往雪霸國家公園山路上的麻必浩部落,離台北大概三個小時左右車程。

來自山下的學徒們,跟著麻必浩部落的線藝師們,一道一道工序地剝著苧麻纖維。

麻必浩薪傳師 高蘭英:「這樣子,我這樣子拉,先還要給它捻線,再洗、再染,這樣子就可以做衣服了。 」

薪傳師高蘭英 示範的就是麻必浩部落最傳統的刮麻方式。配合特製的刮麻器,手工將苧麻莖上的纖維取出。

苧麻文化節學員 謝依汝:「因為我在走減塑環保,然後想要更知道有用原始的東西,去替代現在的塑膠。 」

苧麻是麻必浩部落近幾年找回的一個重要傳承,除了一邊建立族裡的線藝師認證制度之外,也開放給外地人來體驗。

因為它這個色澤應該是天然的,有的這樣,這一根(顏色)就比較深,天然的這樣搭起來就很好看。

苧麻文化節學員 李薇:「本身開始在學織布,所以很想知道傳統這個苧麻到採集這個工序,八個工序下來 不簡單。」

兩一天一夜的學習,學徒們初步體驗了苧麻工藝,但真正要學得從苧麻到製成衣物或是器皿,可能得好幾年的功夫。

取出纖維經過幾小時曬乾,就可以開始進行搓麻。

麻必浩薪傳師 楊秋妹 :「(為什麼大家都掛在脖子上?)一方面比較好,這樣抓細一點,然後也比較方便拉斷。」

麻必浩部落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國雄:「像走路 她們也會掛在脖子去山上工作,可能從這裡到那個山上要一個多小時 那個時間很浪費,他們就掛著脖子這樣扯。」

對泰雅的女性來說,織布是必須的條件,傳統部落的女性會織布之後才可紋面,沒有紋面的人是無法得到族人的尊敬及認同,更無法論及婚嫁。

麻必浩 薪傳師 楊萬妹:「十歲 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一直坐旁邊,有興趣啦。(是希望下一輩的都會比較好)對啊!」

將苧麻莖的纖維,集結成好幾條,再搓成一條,搓完麻之後,幾條纖維用手捻成線,製成衣服。是早期部落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物。隨著工業時代開啟,日治時期泰雅族人開始將苧麻纖維賣給成衣廠織布。

麻必浩線藝師 張文立:「賣了苧麻才有錢才有東西吃,生活真的很苦,因為以前他們一天才30幾塊 (台幣?收入?)對,收入。」

但後來美援時期棉花進口,進口的棉花取代了紡織的材料,七零年代之後 沒有經濟價值的苧麻在部落漸漸消失。現在苧麻又開始復興,得發展更多符合現代需求的產品才行。

從早期的生活必需品,到部落新生希望的經濟作物,傳承苧麻這項工藝,對麻必浩部落人們來說,它是來自祖輩珍貴的記憶,也是一門可能會替他們帶來希望的手工技藝。

採訪撰稿 鄭青青
攝影剪輯 林立一

#苧麻 #薪傳師 #刮麻 #線藝師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