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傳》: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楊絳傳》: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楊絳先生雖已辭世,但她身上的堅韌和智慧,透過《楊絳傳》的敘寫,仍將給生者以前行的指引和力量。
鳥兒才成群結隊,鷹都是要展翅高飛的,所有的遠方,都只能自己去走。
楊絳作:
「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遊此,翛然自脫俗。」
楊絳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她要做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別人期待的人。
楊絳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女孩,她的室友總結了她身上備受男生喜歡的五個條件:
一、相貌好
二、年紀小
三、功課好
四、身體健康
五、家境好
楊絳一生,翻譯、寫作、戲劇都有不菲的成就,她寫的散文,連錢鐘書都贊不絕口。
楊絳回到家後,桌布洗幹凈了,臺燈修好了,門也修上了,這個家又是一個完美的家了。
有一次,楊絳讀到一句關於婚姻的話,就念給錢鐘書聽: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錢鐘書聽完,當即對楊絳說:「我和他一樣。」
楊絳也說:「我也一樣。」
他們不會因為對方的成就而嫉妒,也不會因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覺得高人一等。
「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期間,楊絳雖然規規矩矩,卻也不能幸免。
有學生跳出來說:
「楊季康先生上課不講工人,專談戀愛。」
「楊季康先生教導我們,戀愛應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楊季康先生教導我們,見了情人,應當臉發白,腿發軟。」
「楊季康先生甚至教導我們,結了婚的女人也應當談戀愛。」
這個女同學義憤填膺地宣講著楊絳的「罪狀」,但其實,這個女學生不是楊絳的學生,楊絳上課也沒講過這些東西。
可是不久後的一次批鬥會上,特別點了楊絳的名,最終在《人民日報》登出。
楊絳看到後說: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隨他們怎麽去想吧,人生在世,冤屈總歸是難免的。
在那個飽含苦難的年代,有人問她,有沒有後悔留在國內?
她說:「沒有什麽後悔的,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
1997年3月4日,唯一的女兒阿圓離開了他們。
1998年12月,錢鐘書離世。
女兒走了,丈夫走了,留下楊絳一人打掃波濤洶湧的戰場。
此時的楊絳,已經八十多歲,女兒和丈夫先後離世,她已經疲憊不堪。
然而,死者當安息,生者當繼續,她還要繼續打掃戰場,要將答應錢鐘書的事情做到——好好活。
此後,楊絳深居簡出,安靜地在家看書、寫字、整理錢鐘書的文集。
1999年,她翻譯了哲學作品《斐多》。
2000年,文學作品《從丙午到流亡》出版。
2001年,楊絳做了一個決定:
她把他們夫婦全部的稿酬版稅全部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勵基金,很少出門的她出席了「好讀書」獎學金的捐贈儀式,並捐助了七十二萬元稿酬,以及以後出版作品的報酬。
發表講話時,主持人示意她可以坐著說,但她說:「我個子小,要站起來說。」
「這次是我一個人代表三個人說話,代表我自己、已經故去的錢鐘書和女兒錢瑗……」
2002年,《我們仨》定稿,出版後就成為暢銷書,讓人讀之落淚。
2007年,《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出版。
2011年,楊絳一百歲。
人這一生,總要有個結局,有的人28歲,就將自己的靈魂埋葬了,有的人即便離世很久,他的靈魂依然永存。
在最後的幾年裏,楊絳先生總說:「錢先生和阿圓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
2016年5月25日,她把人生的戰場打掃得幹幹凈凈,然後走了。
留在身後的,是《走在人生邊上》《我們仨》《幹校六記》及翻譯作品《唐吉訶德》《斐多》等超過250萬字的作品。
楊絳曾翻譯過英國詩人蘭德的一首詩: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我想,這首詩就是她的一生,和誰也不爭,和誰爭都不屑。
但因為不爭,故而最強。

歡迎訂閱點贊分享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功德無量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