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逆順境界 與之同事 - 20240820 第1745集 (ENG CC)

Описание к видео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 - 逆順境界 與之同事 - 20240820 第1745集 (ENG CC)

❤️觀看溫馨提醒:
1.取消英文字幕,請按一下「設定」(螺絲帽)圖示 ,點選「字幕」 → 關閉。
2.中英字幕版,請進入大愛電視官網該影片下方之「下載」點入觀看。

00:00 逆順境界 與之同事
00:53 ⊙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之同事,皆依無始清淨願力,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用心,聽,我們看,「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我們要知道,菩薩既發菩薩心,我們還是抱持著簡單一念――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我們既知道了佛法,佛法就是要入人群度化眾生。我們既知法了,知佛教法能夠開導人生,去除煩惱、除無明,我們都知道用方法。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得到佛法是這麼逍遙自在,還未得到法的凡夫苦不堪,菩薩就是慈悲為眾生要入群,開發眾生還未覺悟。

所以菩薩方便示現,同樣入人群用種種的形相,出家身或是在家居士身,或者是在社會各種地位,或者是在社會裡做工、小攤販,各種各種不同形態。這當中都有信佛,解佛法說,他們人人都是願意,各種不同的身形,願意投入世間,為芸芸眾生來引導,引導未覺未悟的人。這是菩薩為眾生,一樣在人間設方便法,化導人間。

順逆的境界,不論是順或者是逆,他都願意,只要是有緣眾生,很不好的環境、很不順意的方向,菩薩都願意,願意投入那個境界,與之為同事。我們沒有選擇哪一個地方比較好我去,沒有選擇哪一個地方有因緣我就去了,去與那些人合在一起,為同事。我們「四攝法」當中也有說同事度。

聽法,來到這裡,我們就要想那時,曾經有聽過,如何來與人「同事」度,如何來「愛語」,如何來「布施」。方法我們應該都知道。所以菩薩就是這樣,入四攝法,與眾生同事度,不論眾生在什麼境界,他都可以為眾生投入。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這是菩薩已經很長久、長久之前,過去生中聽聞佛法,發大心、立大願,就是這樣投入有緣眾生界,與之同事度。這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既發心,就這樣生世,生生世世這樣一路度化來,所以「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所以「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我們就是現在在學佛的人,我們若要學佛,要先學菩薩法。菩薩法,就要抱這樣的態度,長長久久,發心立願,沒有選擇環境,只是隨順有緣眾生而投入人群。我們應該要了解。

常不輕菩薩他就是這樣,從無央數劫以前,既發心立願行菩薩道、修佛學,希望到達成佛,這就是他的決心。那就是這樣來度化人間,一直到威音王佛像法轉入末法,差不多在這個時間,從信佛法而類似佛法,而要轉入到有佛法,但是不受教法的時間中,常不輕菩薩出現。

在四眾之中,有的有瞋恚,瞋恚心,心不清淨的人。這是前面的經文,我們說過了。現在意猶未盡再重複一次。

11:14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過去的常不輕菩薩他出現這個時代,與他同時代這些人已經也是入佛門了,是入僧團了,但是這些人都是一樣,一樣有瞋恚,就是有佛法,無受教。這些人一樣沉迷在世俗那種的生態,佛法根本就沒有入心。

所以四眾之中甚至還有瞋恚,他們的心是不清淨者,「心不淨者」,還竟然「惡口罵詈」。看到一位全都沒有分別,來就要拜,拜就要為人祝福,這位「常不輕」。常常看到這個人,這個人常常都從近到遠,不論在附近或者是在遠途,常常就會來他的面前向他恭敬禮拜。他厭了、煩了,所以惡口,出惡口來罵詈,來侮辱他等等。

就告訴他:「是無智人,這無智的比丘,你到底是從哪裡來?為什麼一直自動、一直要來為我們授記呢?說我們將來會作佛,我們大家就是不願意接受。你一直說不輕視我們,你一直說我們一定將來會作佛,用這種的授記,我不要接受,我們的授記應該是佛,我們的修行,佛的見證,說我們能夠成佛,這才是真實授記。」

道理這些人都懂,知道他們要修行才能夠得到佛授記。但是修而無行,名稱說是修行者,名稱說是比丘、比丘尼、學佛道者,卻是佛道要如何行?根本就無心,還是停滯在世俗人,同樣時時發瞋恚心。心一有瞋恚就是五火通燒,貪、瞋、癡、慢、疑。這五把火常常在我們的內心在燒,要如何讓我們的心能得到清涼地呢?不可能。所以大家就還是迷失了。

常不輕要來提醒他們,修行的態度就是要這樣鍥而不捨,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人要有這樣,要不然什麼都沒有修,等於有形無實。常不輕菩薩就是為了這樣,他在人群中禮拜,不論被人如何罵,他都是安然自在,心沒有執著也不動搖,藉這樣的環境自己也是在修行。

所以我們大家常常要提醒自己任何境界,對人、對事,這些都是考驗我們;順境要警惕,逆境要感恩。因為順境容易讓我們迷失,逆境我們要時時有忍辱,提高警覺。所以我們處在逆境中不是壞事,要用感恩心。這是上面所說過的經文,意涵很深,所以請大家要用心。接下來這段經文,來。

18:57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這段經文就是前面說過了,這些比丘、比丘尼心生我慢,這些人這樣說:「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我們不要接受你,你一直說我們會成佛,我不要接受你。」所以不要接受你這樣的授記,這樣經歷的時間,被人拒絕的常不輕,像這樣累次累次,長久的時間這樣經歷過來,很多年,很久。

「經歷多年,常被罵詈」,就這樣常常被人罵,「不生瞋恚」聽來很簡單,這樣被人罵,他也不會生氣。我們也會常常說:「他被人罵都不會生氣。」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人。而我們看到被人罵沒有生氣,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習氣改不了,教他教不聽,說也說不聽,學不來,這種人你怎麼告訴他,他就是慢慢來,啊,很傷腦筋。

現在要換什麼人修行?在教人的人要修行,「不要去罵他,也不要放棄他,不要,我們要用耐心來教他。因為這樣的人,被我們罵又沒有生氣,我們要用耐心教,因為他未來也會成佛。」貢高驕傲的人未來會成佛,這種沒有脾氣的人,怎麼告訴他都不會生氣。這種的不生氣是什麼都好,世間無關緊要,有什麼事情好在乎的呢?慢慢來,不要緊。

這樣的人不精進、不進步。你能夠不說他嗎?還是要說他。所以我們在這種的順逆境,剛才說過「順逆」,順的境界、逆的境界我們都要去適應。所以這種逆境,我們去向他說好話、去向他頂禮,想要提醒他:我們修行者對人要說好話、輕聲柔語,不要動不動就這樣瞋恚,瞋心相對。

你也在發脾氣,我也在發脾氣,大家看我們,兩個人都沒有修行。損在哪裡呢?兩個人都受損。我們若可以兩個人都是互相恭敬、彼此讚歎,別人看我們:「感動啊,這叫做修行。」這就會感動人。所以我們要知道,修行就是在這裡。

但是那些比丘、比丘尼看到這位常不輕這樣在讚歎他們、禮拜他們,他們不只是沒有感動、沒有警惕,還要罵他,還要再用粗暴的方式來對待他。雖然是這樣,常不輕「不生瞋恚」,「瞋恚是別人在生,不是我。我還是要再憐憫他,還得要身體力行,不斷不斷要用真誠的心來化度他。」

所以「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不論如何,你將來絕對能夠作佛,因為佛這樣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不論你多惡劣,將來還是要成佛。所以我們現在大概能知道,再重複再了解。

26:27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世人意謂果佛方能與他記莂。此凡愚比丘,云何記人。顯是虛言,我等不用你如是授記。

「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這句,那就是世間人會以為佛果,要修行就是要修到佛果的地方,這樣才能夠有那個資格為人授記別。知道你修行已經成熟了,你將來會到某一個世界去,那個世界是你化度的世界,那裡的環境,那裡的人民,那裡人的壽命等等等等,會為他授記:「將來你能夠在那個地方修行,所得的環境就是這樣。」

但是因為這些人沒有修行,所以就是告訴這些人:「你們將來會成佛,因為你們將來有機會能行菩薩道。」這些人就說:「我不用你。」聽起來很簡單,卻是內心的境界,可能大家還無法了解。

所以「此凡愚比丘,云何記人」。「要有佛,成佛的人才能夠為我授記,你是普通的凡夫,這麼愚鈍的人,罵你,你都不懂得分別,這種人,你想要來為我們授記?」所以這已經「顯是虛言」,這就是這些人對常不輕不相信,他們就認為是虛妄。「你說的這些都不是話,為我們授記是空的。」所以「我等不用你如是授記」,我們大家不要你的授記,你還未成果,沒有資格為我們授記。

30:25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見人之時,常作是言,汝當作佛。常被眾人之所罵詈,未嘗生於瞋恚之心。

「如此經歷多年」,就這樣經歷多年,常常被罵詈,常常被人罵,而且罵出很惡毒的句讀,這樣把它罵出來。但是常不輕還是不瞋,看到人時,還是同樣告訴大家:「因為你們能夠作佛,雖然你們這樣罵我,我還是恭敬你們,因為你們將來能夠作佛。」反覆的話還是這樣說,但是他這樣這麼輕柔、不怒的心來待人,人還是愈來愈無法接受厭、怒,因為厭就轉為怒,就生氣了。

所以「常被眾人之所罵詈」,就是這樣才常常被人罵,惹人生氣。你好意要給人,人不接受,你還是一而再、再而三,一直要給人。人家就不要你這分意,你還不會生氣,所以惹來對方怒罵,真正發怒來罵,所以「常被眾人之所罵詈」。一次一次,「罵詈」這兩個字一直標出來,是,就是這樣不斷被人罵,一次比一次嚴重。

「未嘗生於瞋恚之心」,一次一次被人罵得很厲害,他還是心也不動心,還是同樣頂禮、膜拜、祝福,「你們也會成佛,將來一定會行菩薩道,菩薩道的終點是成佛。」

34:10 ⊙常作是言,汝當作佛:雖遭罵詈,不變易當初一念真純無染本性,對境不隨境轉之心。

「常作是言:汝當作佛」。就是這樣常常,「常作是言:汝當作佛」,這是常不輕,雖然他常常都被人罵,卻是他還是不變,沒有變換他的心態,也沒有變換他的態度,都是千篇一律這樣的形態、這樣的態度,就是當初真純無染,對境不隨境轉的這念心。這就是常不輕他所修的行。

各位菩薩,修行者總是要在不同的環境裡,要有不變如初這念心。不論人如何輕視我們,我們自己要肯定,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用肯定自己、相信自己這個心去肯定他人、去相信他人。因為他最相信的是佛,相信佛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佛陀他所說法。

只是這一句,常不輕拳拳服膺,不只是現在的釋迦佛,過去過去無央數佛,威音王佛的開頭那個時代也是這樣說。常不輕在那個時代就同樣聽這樣的教育,眾生平等,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我們要感恩,我們要尊重,我們什麼樣的生命都是平等,與人無爭就能夠人人造好緣、耕福田,這就是我們要知道。

我們在(2018年)祝福歲末的時候,「感恩尊重生命愛,和敬無諍共福緣」,這兩句話就是在現在常不輕菩薩這一品之中,所要應用的。「和敬無諍共福緣」,時時我們對人要和氣,不要有爭端。你的態度,你在發怒,我都沒有在意,都是感恩你們、祝福你們,我還是愛。

所以「感恩尊重生命愛」,只要有生命的 我通通愛,要和敬,人與人之間什麼來表現愛呢?沒有私、沒有染的愛,那就是要和敬,有和、有敬,沒有爭端。「你們大家好就好了,大家順就好了,我沒有意見。」那就是這樣,「你們自己做了若不順就知道不好了,若好,就知道方法是這樣,這樣做是對的。」唯有自己做,自己才了解,而我們只要知道隨順眾生。他要罵,我們接受,他要打,我們不發怒,總是人生,佛陀就說眾生無明,無明眾生誓願度。

「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了。「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大心、立大願,我們自己體會到苦,我們也要有同理心,我們感受到的苦,是在人間這麼的紛紛擾擾,很多讓我們起心動念,無明造作,因緣果報、循環輪迴,所以在四生六道這樣轉不出來。我們了解道理,我們想要脫離這個苦難,我們也希望其他的人同樣懂得這個道理,同時也能一起修行,能夠脫離這個苦。

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就要說道理給他聽,道理讓他知道苦是從哪裡來,「集」,集很多很多的煩惱,無明煩惱;因緣果報要讓他知道,這就是「集」,集了很多的因,集了很多的緣,成了果。來人間,帶業來由不得自己,就這樣「報」,讓我們無法控制我們這一生,我們所需要的是什麼,無法讓我們控制。

~證嚴上人講述於2019年10月20日~
※全文及中英字幕影片: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комментариям в разработке